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好方法

时间:2022-02-20 12:51:06

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好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直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且,通过多年来在教学中的摸索,我归纳了一些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好方法来促进孩子轻松学好这部分知识。

一、强化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数量关系是数学问题的骨架。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基本关系及其复合形式构成了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模型。虽然现在的教材呈现问题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但其“根据已知条件解决相关问题”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所以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偏弱的孩子来讲,通过强化疏通数量间的关系能帮助他们迅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并在实际运用中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强化逻辑思维能力

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要把学生的脑“思”和口“说”结合起来,并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即要说思考过程、说解题思路。我总认为“有条理地”表达“清楚”很重要。如果老师在表述时经常用:“首先……然后……最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等这样的语句来描述,那么这样做不仅会帮助孩子梳理和提炼解题思路,还会提高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强化基本训练

练习的设计既可以“类型化”“题组化”来强化基本,又可以“多变化”即题材变化、结构变化、数量变化来巩固和深化。甚至这些练习也可以模仿教材给孩子一些生活的情境,其信息呈现的形式也可以是表格、图画、文字、半文字……这样才可能把“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到位。

最后,需要在复习时整合解决问题涵盖的诸多领域和方法,融会贯通知识点,点串成线,把学过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知识框架。

例如,六年级男、女生人数比是5 ∶ 9,其中女生270人,六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算法一:270÷9=30(人) 30×(5+9)=420(人)

算法二:270÷9=30(人) 30×5=150(人),150+270=420(人)

算法三:5+9=14(份) 270÷■=420(人)

算法四:解:设六年级男生x人

x ∶ 270=5 ∶ 9

x=150

150+270=420(人)

算法五:解:设六年级共有学生x人

270 ∶ x=9 ∶ (5+9)

x=420

这里就结合了比的知识、比例的知识以及分数方法来解决同一道问题,强化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上一篇:巧用摘抄阅读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下一篇: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