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公众利益诉求问题探寻

时间:2022-02-19 11:27:30

社会转型期我国公众利益诉求问题探寻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的分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凸显出来,频发。本文透过公众利益诉求的视角探讨,简述了公众利益诉求的概念及现状并着重阐述了政府对公众利益诉求引发的的对策。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公众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众利益诉求;政府;公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社会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再一次被拉大。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多,各种社会矛盾得不到解决,因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文明建设发展的协调性不够,由于公众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在特定形势下出现的,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负面因素。

一、公众利益诉求的概念

利益诉求,是指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表达利益愿望、维护利益权利、反抗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以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社会突出矛盾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一部分公众的思想感情、利益和意愿。回顾近些年来的,究其实质,大多数源于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纾解和满足。比如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和2012年重庆万盛群众聚集事件,都是由于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影响社会安定的典型事件。在此类公众利益诉求中,存在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通,利益表达的程序不完善等问题。正是没有牢记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忽视公众利益,对公众利益诉求漠然处之,才会将长期累积的矛盾引爆,因此必须清楚公众利益诉求的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二、公众利益诉求满足的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很多地方的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改变诉求渠道单一化、回应机制被动化、诉求监管缺位化,以满足公众利益诉求,形成群众利益诉求的机制。在一些地方公众利益诉求已经得到一定的满足,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已被转化为其他矛盾,并且有一些新问题涌现。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是面对问题,其次就应该探究公众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地位不同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公众利益诉求能力发展不平衡,政府官员对公众利益诉求认识不到位,有些干部认为经济效益更加重要,忽视了民生问题,对于矛盾没有和公众达成共识,甚至有些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部,对于公众的利益诉求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矛盾激化,导致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近几年来,利益诉求机会不均等,公众利益诉求的数量增多,且非法、过激的诉求行为与诉求方式增多。

第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但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多元的社会利益诉求机制尚未健全,利益协调功能不是十分完善,政府组织软弱涣散,责任不落实,使经济利益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侵害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事件频频发生。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仍需深入,在改革中,坚持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党和政府稳妥地推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才可以减少社会不公现象的出现,才可以更好的满足公众的利益诉求,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利益分配和利益协调的不均衡直接导致公众的利益诉求。马克思发现: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切关系实质上都是经济利益关系。[1]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充分,政府职能大包大揽,公众的利益诉求只能向各级政府表达,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渠道可以选择。然而政府又不可能完全充当全能政府的角色,这就十分容易产生尖锐矛盾:有限的政府难以应对无限的公众利益诉求,一旦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处理不当、不及时,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理解不信任,公众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矛盾激化和转化。

三、政府如何应对公众的利益诉求

主体多样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表达需要,从而为各个阶层之间的协调发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不同政策、决策,营造一个更好的适宜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环境。

(一)坚持群众路线,畅通拓宽公众诉求渠道,转变政府的观念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党的十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公众利益表达制度体系,但是公众的这种利益诉求主要是向行政主管部门表达,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比较单一,诉求不能充分表达,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与社会转型的结构调整中,社会利益发生了显著的分化,在客观上决定了公众的利益表达在原有体制下是不可以顺畅进行的。为了做到有效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为民解忧,政府应设置与日趋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需要相适应的利益表达渠道,来适应新时期公众利益诉求的需求。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民意信息收集方式,切实保证公众利益诉求可以顺利反映到相关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时,要及时征求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社会公示,召开听证会,做到民主、科学决策,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二是政府要帮助群众、服务群众,明确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必须更加关注公众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理性地面对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自觉尊重社会公众利益诉求和权力的表达,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追求的积极性。领导干部绝对不可以背离群众路线,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研究,保护好公众的感情,维护好党的威信,维系好党群的关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健全群众诉求解决体系,完善我国公众利益诉求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公众利益诉求是关乎基层公众生存、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公众利益诉求面临的难题,必须将我国的公众利益诉求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完善的公众利益诉求体系。

第一,构建完善的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政治体制。党是公众利益的代表,是反映诉求的主要渠道,切实有效地发挥党的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才能够确保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取得实际效果,保整公众的利益诉求可以得到满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求各级人大要依法履行相应的职能,将公众的利益诉求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民意基础。

第二,搭建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社会平台。切实高效地发挥社会团体的利益诉求表达的功能,畅通和规范公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快社会团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设,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反映各自所在单位或团体的社会成员利益诉求的功能。积极设立可以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和边缘群体利益的基金会、慈善机构、环保团体等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减少不同群体对现实利益关系的偏见和误读,使利益诉求表达的更具现实性与合理性。

第三,健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法律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公众利益诉求已经基本(下转第235页)(上接第233页)做到了有法可依。比如对参加座谈会、听证会等进行了相关规定;法规层面的条例也有相关规定。但现行法律体系还存在有关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法律层次普遍较低的情况,利益诉求表达程序缺乏具体的规定,利益诉求表达主体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等问题。应该提高相关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法律层次,把现有的条例、规定、政策等上升到法律层面,增强公众利益诉求表达规定的权威性;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利益诉求的主体、范围、程序、方式等,应该将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使公众能够依法行使自己的利益诉求表达权,健全法律关于公众利益诉求的司法救济机制。没有救济就等于没有权利,当公众利益诉求表达受到不合法的阻碍时,应当赋予公众通过司法程序进行救济的权利,在经过司法确认相关机关或相关的工作人员违法后,还应当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关的行政问责,如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效应,做好公众利益诉求的后续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被新闻媒体报道的重大、典型事件,不仅可以催生社会大众的舆论,而且可以让政府及时获悉情况并快速处理问题。政府在处理公众利益诉求后,可以通过媒体的监督切实有效的得到最好回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公众利益诉求结果的公正性,而政府应该设立相应的机构和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这样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激发群众的参与性,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关注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中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引人注目地提到了“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目前,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社会矛盾多发、群体利益诉求多元化、频发的挑战,能不能攻坚克难、化解矛盾,事关党和国家的的生死存亡。十报告以不容置疑的坚定语气,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两个凡是”:“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很明显正在朝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转变。我认为面对公众的利益诉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这是我们的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党和政府在应对公众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时,绝不可以把人民内部矛盾变为敌我矛盾。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矛盾,我们必须要在合理、公平的范围内,确保分配结构的平衡,弱化利益矛盾,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党和政府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选集(4)[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李艳燕(1987—),女,辽宁凤城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生产业FDI对我国制造业效率影响研究 下一篇: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