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时间:2022-02-19 09:59:34

语用预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语用预设也称语用前提,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概念,一般为言语交流双方都已共知的信息,或是根据言语上下文的语境至少可以推断出、无需陈述出来的信息。例如,教师说“请同学们把课本拿出来”,如果是在语文课上,学生自然会把本学期正在学习的语文课本拿出来,而不会将数学课本拿出来,也不会将以前学习的语文课本拿出来,因为句中的“课本”已经被预设成为“本学期正在学习的语文课本”了。

一、 语用预设的特点

(一) 合适性

语用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具体来说,为了使预设能被受话者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参与者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知识储备,等等。一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到初中去支教,结果课堂效果很差,学生意见纷纷,原因并不是这位支教老师能力欠佳,也不是他工作没有尽心尽责,而是习惯于高中教学的他,经常高估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交流中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

(二) 共知性

交流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或文化背景,只有双方都理解这种背景,交流沟通才能顺利完成。如某人说:“让王老师来试一试吧。”如果要保证交流成功,至少双方都要清楚三个方面的前提:哪个是王老师、试什么、在何时何地试。

(三) 隐蔽性

预设隐含在话语中,由语境和话语暗示出来,但没有明确的语言或文字信息。公安机关经常使用预设这一特点侦破案件,如成都市青白江区公安分局在2011年侦破“8・19”故意杀人时,办案民警对着嫌疑人突然大喝一声:“肖某,就是你用榔头砸死了陈乾!”肖某顺口说道:“不是,我是用绳子勒死的!”办案民警以“是你杀死了受害人”为语用前提,将嫌疑人引入逻辑陷阱,逼他说漏嘴或露出破绽。

(四) 可撤销性

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语境和言语内容相斥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一个调皮的学生在考试时故意给监考老师出难题:“老师,这道题太难了,提示一下好吗?”“好啊!等一会儿考试结束请到办公室来!”学生无言以对。从预设的角度分析,教师故意将学生“现在、在这里、请你给我提示”的预设撤销了,更改为“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给予辅导”,轻松解决了考场中的突发性难题。

二、 语用预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有效运用语用预设的以上特征,有助于化难为易,快速攻克教学难点;有助于领悟说话人真实的心理,加深人物性格的理解;有助于语言训练,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有助于营造幽默,产生良好“笑果”;有助于教学语言的锤炼,使之言简意赅。

(一) 应用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攻克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这不能怪学生,原因是教师仅仅站在知识传授者的角度设计启发性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因此也就不能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联结,难以建立合适、有效的预设。教师可以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作铺垫,给预设搭建几个台阶,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笔者曾要求学生将“我怎能不无时无刻记起我的故乡呢?”转换成陈述句式,多数同学难以正确完成。考虑到学生不仅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他们的知识储备应当是全面而综合的。因此,笔者教给学生三种方法:1.成语中的否定词两个只算一个;2.反问句中的问号相当于一个否定词;3.否定词相当于数学中的负号。有了以上三种方法作铺垫,学生马上想到“负负得正”的数学方法,很快转换为“我一刻都不能忘记我的故乡”。对于时代久远的课文,我们要及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自身经历及其写作的具体目的和动机,这样才能让学生回到作者所处年代,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心境,感受文本的特定内涵。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不交代王安石变法引起党争的政治形势,不交代苏轼在党争中沉浮的遭遇,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篇千古绝唱明为怀古、实为伤今,虽是伤今,却仍然不失豁达幽默的情怀。

(二) 应用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加深对说话人性格的理解

在人物对话中,说话人总是不自觉地选择预设,将自己单方面的意愿作为共知信息暗示对方,使谈话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客人已就餐完毕,服务员走过来问:“请问您再喝点牛奶还是咖啡?”这其实是一个消费陷阱,它主观并武断地将“你肯定还需点什么”作为预设信息,让顾客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对说话人的预设进行分析,容易摸清说话人的真实心理和价值取向,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九年级下册《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对夏洛克说:“你必须从他的胸前割下这磅肉来;法律许可你,法庭判给你。”激动得夏洛克连声赞叹:“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来,预备!”其实鲍西娅已经暗自将借约中的“肉”预设为“不带一滴血的肉”了,诱导夏洛克作为共知信息而接受。鲍西娅聪慧过人、从容淡定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 应用语用预设的隐蔽性,捕捉文本中不易觉察的信息

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还原作者预设的信息,能更深、更准、更全面地感悟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精髓。如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中:“‘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文中的“话也不说”蕴涵了厚重的预设信息:“他原本有很多话要说: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就要告别他的学生、他的祖国甚至他的母语了,面对他的学生、同事乡邻,看着他的小院子、他的课桌、椅子,他的胡桃树和紫藤,听着他妹妹在楼上收拾行李的声音,他有千言万语。可是……”作者故意将“也不说话”倒装,“可是他内心极度痛苦,竟然使他连最起码的一句告别的话也说不出来了”,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四) 应用语用预设的可撤销性,营造幽默效果

先看下面一个例子:“爸爸还在睡觉,好友老李来访。妈妈对3岁的女儿说:‘快,去叫爸爸。’女儿迟疑了一下,走到老李面前怯生生喊了声:‘爸爸!’” 显然,妈妈对“爸爸”的预设是那位正在睡觉的爸爸,目的是让他起来接待客人,但由于没有伴随指示性动作,对3岁的孩子来讲,搞不清“快,去叫爸爸”中的爸爸是新来的这位还是正睡觉的那位,情急之下,她只好撤销了妈妈的预设,闹了笑话。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适当撤销预设,制造点幽默,活跃课堂气氛。在组织一次课堂辩论时,班里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让笔者拿意见,笔者就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少数同学”很有成就感,激动地鼓起掌来,笔者接着说:“但这次是个例外。”“多数同学”惊喜之余,也开心地笑了,一场剑拔弩张的争论在笑声中轻松结束,并产生了良好“笑果”。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笔者有时故意以这种形式提问:“选项A正确,还是B正确?”盲从的学生会受预设的暗示,选择“A”或者选择“B”了,其实A和B都不正确。

三、 语用预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预设是人们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话语理解和会话交流中有重要的交际价值,尽管人们有时对它没有明显的意识。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避免语用失误。

(一) 避免预设无用信息

说话人如果提供给对方的全是双方已知信息,不但其所说的话语毫无意义,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将学习……”这样的导入语。

(二) 避免预设非共知信息

科学家的学术报告,普通百姓听不懂;商人之间的古怪行话,一般顾客即使听了,也是一头雾水。我们要求教师备课首先要备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好充分的了解,防止将难度过大或未知信息作为预设。

(三) 预设应当相互照应

后面的话语往往受前面语境的约束,所以要防止造成歧义。比如,“魏晋文人多好酒,他们认为酒能激发灵感,那位‘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句话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李白就是魏晋文人。

(四) 预设层提供有把握的信息

不要随便把没有把握的信息作为预设处理,否则会降低语言的可信度。例如,“你又抄袭别人作业了?”“老师,我这是第一次抄袭,上次抄袭被你批评的不是我,是……”这里,教师将“你已经抄袭过作业”这个记忆并不清楚的信息作为预设了,引起了学生不满。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生活化导入方法初探 下一篇:科学创设教学情境 引领互动生成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