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与平等的实现

时间:2022-02-18 02:07:10

人类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与平等的实现

摘 要: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人类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的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当代新科技革命正在创造着人类劳动能力普遍发展的物质条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创造着人类劳动能力普遍发展的社会条件。因此,在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实践者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也找到了人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新途径。

关键词:劳动能力;市场经济;新科技革命;教育;平等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53-04

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关系实质上是劳动关系(分工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劳动能力的交换关系。由于交换关系总要遵循某种意义的平等原则,因此,劳动能力趋于接近的劳动者,由于在劳动分工方面具有了自主性,他们之间才能进行平等的能力交换,也才能形成平等的社会关系,那么,人们的劳动能力状况就决定着他们的社会关系状况。当代新科技革命正在创造着人类劳动能力普遍发展的物质条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创造着人类劳动能力普遍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人类劳动能力普遍发展与平等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177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172或者说,劳动能力是人作为生命机体所具有的物质力(精神力不过是其特殊表现形式)。由于人的发展的实质上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从人本身的能力(生产资料不过是这种能力的物化形态)的发展角度来认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关系的进步。

人类劳动能力的差别主要是体力与脑力、体力与体力、脑力与脑力之间的差别。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建立,人类劳动方式从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人们体力方面的差别将逐渐失去意义,构成人们劳动能力基本差别的只能是脑力与脑力的差别。体力是人体所具有的自然力,脑力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脑力在劳动过程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创造力,因此,脑力的差别就是创造能力的差别。人们的劳动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先天的素质;二是受教育的程度。虽然天赋条件的确重要,但天赋差别并不是造成人类劳动能力等级差别的根本原因。因此,马克思指出:从天赋差别上讲,“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2]当然,这里的教育条件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以社会关系的总和为内容的特定文化环境。

劳动关系是人们在劳动中所形成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关系,或者说是一种能力交换关系。由于劳动能力趋于接近的劳动者才能进行平等的能力交换,所以,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取决于人类劳动能力能否得到普遍的发展。当人类的劳动能力得到了普遍发展的时候,人类社会就从以劳动为尺度实现公平的时代进入以劳动者为尺度实现公平的时代。在这个理想社会,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就能够从对不同等的劳动者实行不平等的权利变为对同等的劳动者实行平等的权利。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的转变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如果人类劳动能力不能够得到普遍发展,理想社会最终也只能“对不同等的劳动者实行不平等的权利”。那么,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不应该是建立以劳动为尺度的社会平等,而应该建立以人为尺度的社会平等,即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代替等劳等酬。但是,由于物质财富的增长,从逻辑上分析,是难以满足按需分配的分配模式,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实践者不能期待通过自发的经济过程来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局面,而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社会道德约束机制,而强大的社会道德约束机制需要政治权力的长期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不可能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这一组织形式,它不仅现在要运用政治权力构建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制体系,而且将来要运用政治权力平抑市场自发运行所带来的社会不公。这样,社会主义必然只把运用市场作为一种策略,只是选择性地采取市场机制,有保留地进入市场。那么,社会主义实践者就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由部分先富向共同富裕发展的问题。第二,如果人类劳动能力能够得到普遍发展,社会主义实践者将明确认定“对同等的劳动者实行平等的权利”这一目标。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已不仅仅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战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已不仅仅是一种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完成消除人类劳动能力的差别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样,社会主义就可以通过“按劳分配”的深化逐步抵达“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虽然不能从绝对意义上消除体力劳动的现象,但是,随着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历史性转移,正在消除一个固定的体力劳动者阶层。关于脑力劳动间的差别,微电子技术正在消弭人脑在记忆、反应和耐久性等方面的差别,脑力之间的差别也有望被消除。因此,新科技革命正在创造着人类劳动能力普遍发展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现实的社会主义正在完成这样的历史性任务:一是利用公有制的条件去制约因劳动能力差别而客观形成的收入差距,使其不致引起剥削现象的再生;二是利用市场机制对劳动能力生产的激励作用,使劳动者在能力趋于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所造成的各尽所能局面解决效率问题的同时,还利用公有制条件影响劳动能力生产过程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劳动能力生产则必须从人口生产延伸至教育环节。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在拉开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同时,社会主义运用公有制的生产条件,占据教育这个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又缩小劳动者之间的能力差距;伴随着劳动能力的日益接近,人们的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直到共同富裕。

二、新型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人类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创造着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社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开始主要表现为物质产品的交换关系,进而将表现为精神产品的交换关系。人们的劳动能力越趋于接近,人们的交换范围就越普遍。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就表达了个人与个人之间所建立的普遍关系。普遍性关系是以普遍的分工和交换为基础的,个人关系的普遍性发展将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奠定基础。但是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并不具备个人关系普遍性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关系的进步需要新的物质条件。历史已经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新科技革命。

新型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主要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基础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原来的以物质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历史性地由体力劳动开始转向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正在成为人类的主要劳动。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情况下,人类的交换关系有望由按劳动价值的交换关系变为按劳动智能的交换关系,即个体之间劳动能力的交换关系。脑力劳动的内容主要是接受、研究和处理信息。脑力成果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脑力成果可以在社会范围内复制。这意味着人类个体的脑力经过复制可以扩展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能力,而且,这种复制是特定精神产品的传播,既不会使它的创造者失去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也不会使这种生产能力受到损耗。二是脑力成果可以依靠历史无限地积累。这意味着人类能够从前人遗留的文化系列中获得教益,它使每一代人都能以前人的脑力劳动成果为基础,站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去从事改造自然界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人类高于其他任何生物的真正秘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当年囿于历史条件,无法准确预料到信息经济的出现,但他们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在原则上与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相契合的。

在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推动人类进步的方法既不是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也不可能是根本改变具有强大历史惯性的生产资料状况,而只能是改善劳动者与客观劳动条件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就只能是通过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实现理想社会。但是,随着劳动者的能力正在从以体力为主转向以脑力为主,劳动能力的生产就不再仅仅同生命生产相联系,而且还同能力生产相联系。随着劳动能力的智力化,在以往人们认为生产资料技术水平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地方,现在人们发现劳动者的能力决定着生产资料的技术水平。一般物质生产过程将由高度自动化的机器设备来完成,人对生产过程的支配和主导仅仅是为它提供软件形式的精神产品,这会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交换关系的含义。

人类文明社会共经历了三种性质的交换形态:第一,以人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交换关系,即劳动活动交换;第二,以劳动产品的价值为主要形式的交换关系,即劳动价值交换;第三,以信息形态为主要形式的交换关系,即劳动智能交换。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了第三种性质的交换。劳动智能的交换说到底就是人类个体之间劳动能力的交换,它与活动交换和价值交换的区别在于,它既不采取某种使用价值交换的方式,也不采取某种商品形态交换的方式,而只是一种精神产品的交换。劳动智能交换的社会特征,实际上马克思已有所揭示。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3]108-109按照马克思的意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个人处于全面交换的社会关系中,这是个人客观的全面发展;二是个人实际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个人主观的全面发展。这两种不同的个人全面发展的情况表明:第一,个人客观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最初形态;第二,个人主观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最终形态。当然,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揭示了劳动智能交换的社会特征,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通过劳动智能交换这种形式来理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为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需要通过超越社会分工的限制予以实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第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劳动者通过教育,通晓社会生产的各种技能,他们可以胜任所有的劳动岗位。第二,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劳动者具有选择劳动岗位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解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85但是,新科技革命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了新的含义: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们接受了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人们形成了同等水平的精神生产能力;第二,人的自由发展是人们在从事创造性劳动方面获得了自利,人们可以按照客观需要去选择自己的劳动目标。

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与劳动智能交换具有内在联系: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精神生产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物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弊端从逻辑上讲也是精神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弊端;第二,在精神生产条件下,每个人都能以他人的劳动产品作为自己从事精神生产的生产资料,同时,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精神产品提供给他人,那么,智能作为劳动产品也将是公共所有的;第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将通过采用不同的软件而生产出不同的消费品,这种以精神选择为形式的分配方式大大突破了传统的以物质形式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按需分配与按劳分配实现了统一;第四,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随着人们自由时间的增加正历史地从物质生产转向精神生产,那么,生产劳动与生命活动的界限将逐步缩小,劳动自然变成了一项自由创造的活动,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们乐生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在于:直到找到了市场经济这种方式,人类才从政治约束的身份限制中解放出来,在全面发展自身能力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而直到找到了公有制市场经济这种方式,人类才进一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自由发展自身能力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市场经济有两种趋势:一是区分劳动者能力的趋势;二是使劳动者能力趋于接近的趋势。两极分化是前一种趋势的产物,而共同富裕则是后一种趋势蕴涵的可能性。市场经济在私有制条件下,区分劳动者能力的趋势及其两极分化的结果占据了支配地位,而市场经济在公有制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策略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策略是不同的。公有制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它可以利用公有制条件消除市场机制中的剥削现象,切实体现按劳动力分配的原则;二是它可以利用公有制条件形成教育的超前发展,更好地解决劳动能力的生产问题。因此,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出现,使人类对市场经济的利用达到了最高水平:一方面,公有制的存在将有效地消除社会剥削现象,将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所推动的各尽所能将鞭策劳动者逐步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所造成的各尽所能局面解决效率问题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公有制条件影响劳动能力生产过程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市场经济依靠的是竞争,人们必须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竞争也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私有制市场经济在张扬劳动能力的同时,又自发地抑制了劳动能力,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私有制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的弊端,他们否定理想社会可以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发展。渗入计划性内核的公有制市场经济能够自觉利用市场机制的自发性,使市场机制的自发性成为体现社会主义目的的一种因素。第一,对市场机制自发性的利用,客观上将趋近而不是远离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在规范的市场条件下,按照平等规则投入竞争的劳动者由于劳动能力强弱不等,他们之间必然出现胜者和败者,而竞争的作用不仅在于划分出这种强弱,还鞭策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并逐步造成劳动者在能力方面的水平接近,这种劳动能力同等化趋势一旦在公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人们就会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趋近。第二,对市场机制自发性的利用,主观上是对劳动者利益的平衡举措。在现有的条件下,劳动者能力的不平等是一种现实,市场机制必然是有利于劳动能力强的人,但社会主义不会停留在仅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局面上,先富只有在有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意义上才是公有制市场经济的目标选择。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的历史完成是通过三大社会形态实现的。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化、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3]104根据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作为综合指示器的社会“三形态”说,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仍没有完成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的彻底转变。因为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者还不能独立地从事劳动活动,客观上对有产者在经济领域具有人身依赖关系。那么,资本主义虽然已经跨入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第二阶段的商品经济阶段,但它却并没有到达商品经济的最高限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以私有制为基础转向以公有制为基础,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从形式上看,是以劳动力商品化为特征的。它表明人类已彻底告别了以劳动活动交换为特征的交换方式而完全进入了新的劳动价值交换;后一种交换创造了社会交换关系的一种新的平等模式。而从实质上看,私有制商品经济向公有制商品经济的转变,将历史地推动劳动力的平等化。它将为更新的社会平等模式奠定基础。届时,将出现劳动与劳动之间的完全平等。这种以劳动智能交换为特点的社会关系,将是马克思所期待的自由劳动局面。在这一发展进程中,真正能将商品经济推向极致从而向第三个阶段转变的正是社会主义。

三、教育与人类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

公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能力生产必然延伸至教育环节。教育在人类劳动能力普遍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实践者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战略目标中的地位。恩格斯指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2]243教育是提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唯一途径。教育平等是避免私有制市场经济弊端、体现公有制市场经济优势的关键点。社会成员通过接受平等的教育使劳动能力达到同等的水平,这个结果是实现理想社会目标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只有教育平等所推动的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才有可能创造出理想社会人本身平等的局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都视教育为非生产性劳动。在今天的公有制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对教育仍然重视不够。如果在认识劳动能力生产方面再出现失误,这将会导致我们这个民族因劳动者能力素质太差而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历史不允许社会主义实践者再出现第二次战略失误了。事实上,现实的社会主义面临的发展机遇就恰恰根植于对教育战略地位的再认识之中。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能力生产是伴随物质生产的直接需要而自发进行着的生产,马克思指出:“工人支出在教育上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凡是工人有这种支出的时候,这种支出都是生产的,因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4];在公有制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能力生产能够取得加速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赶超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具有投入与产出之间周期长的特点,那么,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一起重视和投入,单靠某一个方面是难以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第一,虽然我国的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学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但是,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低于同等经济发展程度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的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所以,首先应该在国家教育投入方面赶超世界平均水平。第二,企业是公有制市场经济的主角,企业应该改变以往形成的重视生产中物的要素而轻视人的要素的倾向,在重视生产中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重视人员素质条件,加大对员工的教育投入力度,使劳动能力生产与劳动能力使用直接结合。第三,在人们已经基本解决温饱的条件下,社会舆论需要引导社会成员加大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投入,使社会成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社会变成一个学习型社会。一旦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他们的劳动能力水平就会趋于同等化,那么,实现人与人之间社会平等的基础就具备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如果通过公有制条件抓住了教育这个经济发展的关键,就不但能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能使市场经济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快速前行。当然,这将是一个需经历若干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Human Working Ability Universal Development and the Equality Realization

LI Dong-l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tion,Guangzhou railway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Guangzhou 51043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of equal social relations of mankind, universal development ultimately depends on people's ability to work. Contemporary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is creating the capacity universal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labor,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to create a universal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bility to work.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the ascendant, socialist practice choices of both productive forces determine the relations of law to establish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e also found a new way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mankind.

Key words: working ability; market economy;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education;equality

上一篇:从劳务派遣特点看大学生就业难之因 下一篇: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