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尴尬处境

时间:2022-02-18 06:20:39

当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尴尬处境

摘 要:我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当今现状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其一,是在全球化的进程冲击下,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延续、发展受到了深刻的不利影响;其二,在全球对多样性文化的重视背景下,我国政府及其人民越发重视少数民族非遗并加大了保护力度。在这样一种即矛盾又复杂的多重环境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现象。

关键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38-01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存环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生存现状,从宏观上分析,日益得到各领导专家的重视,从理论及政策方面都取得了不错进展,开展了各项专题、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针、解决方案。

(一)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因素

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到了重要带头作用,在其的工作带领下,全世界政府及其人民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尤其是对非遗的保护及发展、传承意识得到不断加强,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等一系列全球性质的文件出台、指导下,引领世界各国纷纷进入对本国非遗的认识、保护、发展、传承的积极状态。

第二,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条件下,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断提高,人民越发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少数民族非遗作为我国绚丽多彩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受到大众的青睐。中国作为多民族齐聚一堂的国度,除我国令人震撼的自然风景独树一帜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各地风情万种的民族文化让人沉迷。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兴旺发展,全国各少数民族省份日益重视对其自身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利用。

(二)不利于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发展因素

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一体化,它使世界没有了以前相互隔绝的经济与文化空间,从而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之前的地域隔绝这个天然的保护屏障。

第二,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我国少数民族非遗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手工经济、农业社会这一生存土壤急剧减少,这一大环境的改变使得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成为无源之水,无疑少数民族非遗生存环境、发展根基的丧失,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时展与社会进步给民众带来了多样的文化与娱乐方式:麻将、电影、电视、KTV、互联网等不胜牧举的娱乐活动强烈地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社会单调、单一的娱乐活动,这些更便捷、更感官、更生动多样的娱乐活动逐步代替了以前的讲故事、唱山歌、跳民间舞蹈等娱乐方式,改变了人民的价值观念。

第四,虽然我国已将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发展提上日程,但是普通民众对少数民族非遗的珍贵价值以及对当今所面临的严重濒危、消失境地等认识不足。在统筹和安排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全面、科学、协调的发展和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不尽科学、合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机制不太健全,抢救、保护、发展的工作、措施、经费不太到位等,均造成了我国少数民族非遗面临多样、复杂的困难、困境。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发展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当今现状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在全球化的进程冲击下,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延续、发展受到了深刻的不利影响;在全球对多样性文化的重视背景下,我国政府及其人民越发重视少数民族非遗并加大了保护力度。在这样一种即矛盾又复杂的多重环境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现象:其一,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依附的文化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意识形态方面,科学取代了少数民族的宗教崇拜、祖先崇拜、原始崇拜等;生产方式方面,传统的农业、养殖业等被现代工农业所取代;而生活方式方面,由于当代社会娱乐活动的多样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少数民族选择生活、娱乐的方式更加丰富、现代。这一切都与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出现、存在、延续的生存土壤相饽,原有的适合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存、发展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其次,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在当今社会的少数民族也同样热衷于新鲜事物,又或是因经济原因需外出务工,从而脱离了原本的文化土壤。再加上,现在已经济为指标,各地方团体、文化社团对少数民族非遗的开发、利用泛滥现象普遍存在,对文化本身不够尊重、重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使得我国大量少数民族非遗发展一个,毁掉一个,没能起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唐千武.雷山苗族文化与旅游丛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臧 璐,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舞蹈。

本文为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上一篇:悲情莫过吕布 下一篇:幸福之花在村民心中连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