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其不可而为之”看孔子

时间:2022-02-17 09:01:34

孔子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他曾说“邦有道,则仕”,对于“入仕”,他十分积极,不仅毫不隐讳地说“我待贾者也”,而且对自己期许甚高:“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1岁时,孔子在鲁国迎来政治生涯的艳阳天,被任命为中都宰,后丞相一职,但前后只有四年多时间。随后他周游列国,但都没有得到重用。于是,隐者称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这主要是评价孔子的政治态度。

虽然“知其不可而为之”评价的是孔子的政治态度,但也体现了孔子的一些精神风貌。

(1) 勇于担当。“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认为自己应该勇敢承担济世救人的责任,所以他积极入仕,以求明道济世,行道救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 善处逆境。《孔子家语》中记录了孔子这样一段话:“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孔子以兰花自比,表明自己“不为困穷而败节”的品格。即使身处逆境,他仍然志向高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 保持达观。孔子也懂得乐天知命,保持乐观精神,所以“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的情况下,他还能坚持讲学。《史记》中记载孔子欣然接受“丧家之狗”的称谓就是他达观精神最好的证明。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隐者的五次相遇。隐者通常被列入道家,这五次相遇也就被理解为在入仕观和退隐观上的“儒道之争”。孔子赞扬颜回处陋巷而“不改其乐”,夸奖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志趣,并说“吾与点也”;他还表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在孔子看来,退隐亦不失为一种好的归宿。但孔子的退隐观和道家存在差别,两者虽然都肯定了退隐的价值,但道家的退隐是根本的退隐、彻底的撤出,而孔子的退隐则是在“退”之前要求尽责,“退”之后也不排除复出的可能。所以即使孔子能心安理得地退隐,客观上也还是存在某种无奈,“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一语最能说明这一点。

【牛刀小试】

读《荷丈人》,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 从《荷丈人》一文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什么精神?说说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

2. 文中对子路言行颇多叙述,对孔子却仅仅记录了他说的“隐者也”这三个字。请分析说明这是运用了什么描法来塑造孔子的形象?

【参考答案】

1.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生逢乱世,四处求仕,希望建立健全的社会秩序,并且为此百折不回。虽处处碰壁,却始终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这是应充分肯定的。

2. 《荷丈人》虽然对孔子着墨不多,但是通过子路的言行以及荷丈人的对照和反衬,已经暗示了孔子为人处世的主张和态度,一个不惜牺牲自我去救时济世的形象在无形中树立起来了。从人物描写角度而言,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上一篇:另类的函数图形 下一篇:立体图行“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