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绘制深海藏宝图

时间:2022-02-17 02:52:10

在全球陆地资源愈发紧张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被誉为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可燃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如今,蛟龙号已在中国南海、东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等海域执行过73次下潜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点考察“冷泉”(可燃冰的海底出口),并以此为起点,绘制一幅深海的藏宝图。

可燃冰争夺战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外观像冰一样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固体瓦斯”。在可燃冰开采方面,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走在了世界前列。2013年3月,日本在全球首次实现海底开采可燃冰,并用特殊的技术把可燃冰转换成甲烷气体。

据公开数据整理,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超过16.7万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全球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传统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2倍以上,够人类使用1000年。

经略深海要靠自己 日本成功开采可燃冰的消息,迫使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加快了对可燃冰开采研发的脚步。各国都将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视为高度机密。在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中,尽管双方同意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但是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合作却被排除在外。

2013年6月,蛟龙号的首站南海,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国内海洋油气资源最发达的区域绘制一份海底“藏油图”。据悉,国内目前对南海的定位是“2020年的另一个深水大庆”。届时,南海深水区将建成年产4000万~5000万吨油当量能力,相当于大庆油田的年产油量。

除可燃冰之外,中国的南海还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同样需要深海装备去勘探、开采。参与蛟龙号研制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长翁震平一直在为可燃冰的开采利用而努力。“这件事,必须要超前谋划,要快做。日本花了2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可燃冰,美国人对于页岩气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开采也用了20多年。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

海洋强国:深+远 蛟龙号探索海洋的一小步,将引领我国在经略海洋方面迈出一大步。蛟龙号副总设计师、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表示,对海洋的勘探开发,探索海洋资源可以为百姓生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食物、水、矿产等资源。

不久前,日本海洋开发机构与东京大学组成的科研小组宣布,已成功发现日本南鸟岛附近海域的海底泥层中含有高浓度稀土。据称,这些稀土的浓度最高达0.6%,约是中国稀土矿石的20倍,其总量可供日本国内消费230年。

深海采矿还不止于稀土,还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铁、铜等固体矿产,海底裂谷喷出的高温岩浆冷却沉积形成的热液矿藏,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以及可燃冰。

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深海采矿耗费太高,有学者甚至指出,深海采矿就像是上月球采矿那么难,商业化则更遥远。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技术演进需要时间,资源战略竞争却不等人。“什么叫海洋强国?一个‘深’字,一个‘远’字。在深海和远洋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我们的力量,就是强国。”翁震平说。

上一篇:将国画精神穿上身 下一篇:新概念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