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学生理解文句的方法

时间:2022-02-17 03:52:29

略谈学生理解文句的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要紧扣文本已是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尽管我们做了很多研究与创新,但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感觉一团雾水,这与我们重篇的分析不重句的理解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应该舍末求本,从文字层面理解读懂每一个文句,学生自然就能够理解文段、篇章。怎样理解文句的文字层面意义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观察与思考,略谈三种理解文句的方法。

1.长句分层理解法

学生阅读到长句的时候,总是不知从何入手,我们不妨将长句化为短句,用分层理解的方法来理解句意。要分层理解长句语意,必须能够理解句子的成分以及复句的关系。句子的成分包括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是句子的主干,定、状、补是句子的枝叶。 通过分析句子成分,我们可以分层理解语意。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边城》一文的第一段中,有“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者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样一个长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层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四层语意:①中国其他地方正处在不幸的挣扎中;②边城人也会面临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者发生别的死亡大变;③边城人会为这些大变的不幸所绊倒;④但边城人还不能感受到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的情形。这个长句的语意重点在“边城人还不能感受到中国其他地方如何不幸挣扎的情形”。说明边城民风淳朴,环境安宁,没有受到外面世俗污秽之风的侵蚀,边城人不用关心或者担心生活以外的事情。

理解句子成分的语意,有时还是不能理解一些带有关联词或没带关联词但有关联意的长句。因为学生缺乏对含有关联意的长句的理解能力。这类长句我们称为复句。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知常见的复句类型,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通过分析内在的逻辑关系来分层理解语意的能力。《边城》一文中有“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通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这样一个长句,我们先分层理解:①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无月亮可看;②按习俗,中秋节男女整夜看月唱歌示爱;③月夜男女唱歌不能如期举行;④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在分层理解这四层语意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白这是一个双重复句,因果复句中镶嵌着因果复句,第一层因果关系是因为无月亮可看,所以凡在边城,因看月而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通不能如期举行,第二层因果关系是因为男女唱歌的故事不能如期举行,留给翠翠的印象是这两个中秋极其平淡无奇。这样条分缕析,学生对这个长句的语意就会清清楚楚。

2.短句关键理解法

阅读的过程中,有时遇到一些言简意丰的短句,学生也会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这句话的语意重心。要准确理解这种短句,必须着眼于关键词。一般而言,关键词是充当谓语的动词或者充当宾语的名词。在散文《来,把手给我》中有“手用手温说话”这一句言简意丰的语句,要明确地理解这一句除了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之外,还应找出关键词。这一句的关键词是“手温”,它的内涵是什么,“说话”又指一种什么方式。扣住关键词,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人用手来表达感情,用手来传递温暖”,这只是理解短句的常见方法――明确关键词的内涵法。还有辩证分析法,如蒙田的《热爱生命》一文中有“生之本质在于死”,理解这一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来说清它的语意,除了找出“生”“本质”“死”这三个关键词之外,还需要从“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这是人人不可避免的”。

3.语句朗诵理解法

如果歌之美在于听,在于那妙不可言的旋律,那么语之美在于读,在于那平仄有致的音韵。用赏歌之心情读语句的音韵,感受到的不仅是节奏美,更有意韵美。而有些语句就是需要借助朗诵来理解它丰富的意韵。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学生看句,似懂非懂,只有要求学生用情读之,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一是借冯唐、李广、贾谊、梁鸿之典来印证前一句“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普遍认识。二是冯唐因老而不得重用,李广战功显赫最终也难封侯,历史名人皆如此,我这不得志又算得了什么呢?以此语宽慰自己。三是借贾谊、梁鸿再次伤感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也不是没处在清明的时代,只是命运多舛,表达自己的悲愤。一个否定判断和一个反问论述,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我们用情读之,不难体会到王勃那报国无门的悲切心情。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重任。我们只有耕耘在语文的田野里,带引学生面对长句分层理解,面对短句关键理解,面对语气强烈的语句朗诵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庄稼满地”。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上一篇: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热的冷思考 下一篇: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