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时间:2022-02-16 06:55:12

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近年来,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人们对山区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诱发的人为泥石流。本文通过我国大量泥石流的分析与探讨,对泥石流的危害、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 危害 防治措施

Abstract: debris flow is a kind of contains a lot of mud and sand and stones temporarily impatient flow occurred in the mountain and piedmont region. Restricted by many conditions occur in it, is one of the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mountain. In recent years,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areas, man-made debris flow induced by min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a's large number of debris flow and discussion,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hazard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Keywords: debris flow hazard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识码:A

一、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其暴发突然、危害十分严重。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暂时性重力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和研究泥石流的危害、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的搬运力量是巨大的,通常为洪流的5~10倍,一次输出可达100~10000 m 3。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二)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四)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五)对农田的危害

直接冲刷、冲毁农田,有的甚至掩埋农田。

三、通过对我国多处泥石流的研究可以认识到泥石流的形成的条件主要有:

(一)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水文气象条件

水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突然大量来水有:

①强度较大的暴雨;

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

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水等。在暴雨中心地带或冰雪融化季节,尤其持续小雨之后继之暴雨,最易触发泥石流。

(四)其他条件

近年来,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人们对山区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诱发的人为泥石流。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

(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源区有足够数量的松散物质、岩屑。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然而,上述条件仅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泥石流暴发的临界稳定条件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泥石流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是自然界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素比较复杂,根治极为困难。因此对泥石流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强制弱,重点治理;沟谷的上、中、下游全面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工程方案应中小结合,以小为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泥石流灾害的治理

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如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的治理工程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情况。

治理工程主要有治水、治土和排导等为主的方案。

一、治水为主的方案

利用蓄水、引水和截水等工程控制地表洪水径流,削减水动力条件,使水土分

离,稳定山坡。辅之少量拦挡、排导工程稳定部分土体,适用于水力类泥石流沟的治理。

二、治土为主的方案

利用拦挡、支护工程,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稳定沟岸崩塌及滑坡;同时辅以

排导、截水工程等。适用于土力类崩塌滑坡型泥石流沟的治理。

三、排导为主的方案

利用排洪道、渡槽等工程,排泄泥石流,控制泥石流的危害。

四、综合治理方案

在具体实施泥石流的防治时,宜采取坡面、沟道兼顾,上下游统筹的综合治理

方案。一般在沟谷上游以治水为主,中游以治土为主,下游以排导为主。通过上游的稳坡截水和中游拦挡护坡等,减少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控制了泥石流规模,改变了泥石流体的性质,有利于下游的排导效果,从而控制泥石流的危害。

在实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的同时,还应与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如行政法

令措施等)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其防治效益的有效发挥。由于工程措施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工程方案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有关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的综合论证。

参考文献

[1]莫志柏.矿山泥石流形成机制及治理方法研究[M].论文网.2010.

[2]杨洲.浅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M].科技探索,2010年第五期.

上一篇:探析现代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下一篇:高层建筑消防电气系统施工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