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理财产品保持量升价跌趋势

时间:2022-02-16 01:42:31

人民币理财产品保持量升价跌趋势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建立广泛联系,借助研究团队在全球经济与金融研究领域的丰富经验,推出本期银行理财产品的评价报告。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统计,2009年3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产品425款,平均委托期限为0.58年,平均期望收益率和平均风险值分别为1.85%和1.45%,产品的期望收益率水平略高于基准利率23个BP。本月共有388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其中有25款产品提前终止,平均委托期限和平均名义收益率分别为0.48年和3.93%,其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名义年收益率为3.86%,远高于基准利率水平。本月有8款零、负收益产品,与前期产品特点相同,多为“兄弟款”的看涨股票、商品类产品。

本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如下4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人民币理财产品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预期收益水平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下降。(2)普通类产品市场中信贷类产品的数量居高不下,投资方向增加了股权投资、上市公司ABS和风险债券等高风险产品。另外增加了银信政合作模式。(3)结构类产品市场的股票类理财产品数量飙升,高流动、低风险和稳健收益的利率汇率类产品退居次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数量增加。(4)短期产品数量回落,发行主体主动、投资个体被动的局面尚未打破,少有产品设置投资个体的提前赎回权。

人民币产品:保持量升价跌趋势

本月,各商业银行共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310款,占产品发售总量的73%。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值分别为1.88%和1.42%,超额收益率水平仅为14个BP,低于总体平均超额收益率水平,且远低于2月水平。人民币到期产品的数量为327款,名义收益率为3.86%,略低于总体平均到期名义年收益率水平3.93%。较2月而言,本月评价的人民币产品呈现如下两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外资银行产品的期限跨度和收益水平略高于中资银行,但风险水平也高于中资银行;(2)中资银行中国有控股银行类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略优于其他中资银行,见图1。

较2月而言,本月中资银行产品的投资价值比较分散且外资银行产品的主要特点是高风险、低收益,见图2。外币产品:结构类产品回升

本月,各商业银行共发售外币理财产品115款,平均期望收益率和风险水平分别为1.76%和1.54%,较2月而言,外币产品的数量有所增加,期望收益率水平有所上升,风险水平与2月持平。到期产品的平均名义收益率水平为4.09%,较2月大幅上升。产品收益、风险和数量的基本特点见附图1。

附图2显示了产品的投资价值。澳元产品投资价值较高,其他产品的投资价值表现相对比较集中。较2月而言,英镑类产品的风险水平明显提高,原因在于两款英镑产品中除一款产品信息不明外,另外一款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较低,远低于同类银行英镑存款利率的平均水平,即理财产品中心选取的基准利率。

小结

纵观中资银行结构类理财产品市场的近期表现,可总结如下5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2008年初,理财产品市场中出现的零、负收益产品中,其实质是相同的支付条款,不同的理财期限和投资币种,最终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尴尬局面。在当前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再次发售同质化产品,值得思索。

存在购买外资机构同类高收益产品的可能性 外资银行部分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通常随投资额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中资银行可积聚投资者的较小资金量,购买外资行高资金门槛的同类产品,以实现博取高收益的投资目的。

部分产品偏离产品设计理念的初衷 支付条款设置止损和止盈条款,且止盈额度略高于基准利率水平,这表明无论基础资产的涨幅多大,投资者的收益水平都不会太高。虽然实现了规避高风险的设计理念,但与2008年初投资者对市场飙升,产品却亏损的不解,并无异处。

理财产品的基金/集合化 近期,部分中资银行发售逐日计息、逐日申赎的类基金、集合产品,兼具基金灵活、公开宣传和集合产品高资金门槛的双重优点,难点在于如何加强发行主体的资产管理能力。

实期结合理念产品的再度涌现自2008年中期首款实期结合的期酒产品问世以来,2009年年初发售的普洱茶产品和近期发售的现金选择权产品,都是这一理念的延伸与提升,值得品味。

上一篇:适当关注海外理财产品 下一篇:高净值人群的投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