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2-16 12:18:01

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打造“域外垦区”是黑龙江垦区基于粮食战略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内部驱动力来自于历史积淀优势的发挥与现实潜力的释放,外部驱动力来自于战略机遇、环境机遇、政策扶持与发展契机;而环境压力则集中体现在受垦区内部关键环节和机制制约及其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上。基于对多重影响因素的测度,“域外垦区”建设面临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形势,其未来的发展,应在深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在“增产挖潜”、“提质增效”、“固本培元”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着力打造集约型专业化的粮食生产体系、效益型生态化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并不断推进资本的深化。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域外垦区;粮食战略基地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75-03

作者简介:单立岩(1978-),女,河北玉田人,东北林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区域发展;黄清(1944-),男,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王轶南(1971-),女,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农村区域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5402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E146)。

打造“域外垦区”是黑龙江垦区基于粮食战略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对外合作升级,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以国家粮食、食品、生态安全与垦区自身发展等多重责任响应为出发点,以资本深化与分工细化为新型驱动手段,推动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的良性、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黑龙江垦区的“域外垦区”建设,依靠境外土地资源拓展粮食产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垦区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共开发土地120万亩,境外投资超过25亿元人民币,累计输出农业机械超过3000台套,输出劳务8746人次,生产粮食超过15亿斤,实现效益15亿元人民币。在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合作区域有效拓展的同时,已初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但另一方面,在日益复杂的形势之下,境外开发成本提高、开发人才匮乏、开发资金不足、配套的管理服务和政策扶持体系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制约了“域外垦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基于此,全面测度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影响因素,在明晰总体形势的同时,探索其未来发展的战略组合模式现实而又必要。

一、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1内外部驱动力

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内部驱动力来自于垦区良好的发展基础及其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优势与潜力。具体而言:相对优越的资源与环境优势为域外垦区战略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地缘与交通优势使得域外垦区扩建更加畅通、便捷;农业技术先进,装备设施完备,科技进步作用明显;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效益显著,集约化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的农业产业化优势提供了无限的市场潜力;适应性较好的体制机制显示出了垦区组织化程度高、应急动员能力强和能及时、有效、大范围地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诸多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奠定了“域外垦区”建设的人力资本基础。

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外部驱动力来自于其所面临的良好的发展契机、战略契机、得力的政策扶持与环境机遇。具体而言:垦区保障粮食安全主体地位的提升为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空间环境、持久动力;“域外垦区”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进程的高度契合,为垦区开发境外农业资源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战略先机;国内政策环境与国家和地方政策倾斜机遇使“域外垦区”建设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特别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有利的国际环境变化为垦区“域外垦区”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环境压力

从内部环境来看,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机制制约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粮食生产的要素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有限;粮食产业协同发展和价值创造能力有待提高;市场开拓和营销能力相对薄弱;管理体制机制保障能力仍需加强;科技创新动力支撑能力有待增强;思想观念和文化建设发展滞后。

从外部环境上看,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从国内市场来看,粮食提产增效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国际市场环境来看,垦区粮食产业面对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和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此外,粮食供给形势严峻也将给垦区的粮食贸易带来压力,“域外垦区”建设今后面对的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二、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述评

由于构成优势的各要素的总加权分数为3268749,构成劣势的各要素的总加权分数为-321429,两者代数和为0054464,是一个正数,说明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域外垦区”建设内部优势稍强于其内部劣势,但形势并不乐观。

通过对包括黑龙江农垦总局、黑龙江省农委、黑龙江省粮食局、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研究所、黑龙江农场经济研究所等10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调查问卷打分的结果进行处理,确定各项因素的权重,进而进行量化处理。

通过建立优势组、劣势组、机遇组、挑战组的判断矩阵,可知优势组最大特征值为403098,CI=001033,CR=001147

由于构成机遇的各要素的总加权分数为3286295,构成威胁的要素的总加权分数为0688079,两者代数和为0688079,说明外环境机会对垦区 “域外垦区”建设形成的影响大于外环境威胁对它的影响。

将环境因素和优势、劣势条件分别进行组合,进而明晰战略选择:依靠内部强项利用外部机会的S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的WO战略;利用内部强项去回避或减轻外在威胁的ST战略;直接克服内部弱点和避免外部威胁的WT战略。具体战略选择见表3。

[参考文献]

[1]隋凤富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J]农场经济管理,2009(10):46

[2]隋凤富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战略布局 建设绿色垦区 奋力夺取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新的伟大胜利[J]农场经济管理,2010(12): 4-15

[3]隋凤富论黑龙江垦区战略制高点[J]农场经济管理,2010(2): 4-10

[4]学者眼中的黑龙江垦区—胡鞍钢卢中原王绍光访谈录[J]农场经管理,2011(9): 21-27

上一篇:不可不知的十大投资规律 下一篇:论述小型农田水利建筑物筹划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