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2-15 04:25:34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新型的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新课程数学科教学大纲也明确将“形成数学创新意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求知欲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放言,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动力。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说白了,撒切尔夫人明显是在轻视中国人的思维创造能力,断言中国人根本就拿不出可以让他们西方人感到值得让他们进口的思想观念,或创新的学说、理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数学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中学生的要求

(1)从民族进步与复兴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述了“创新”在我们今天的伟大意义。因此,加大开发创新能力的力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看:中学生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的最佳年龄段,初中阶段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时期,高中阶段是形成科学理想的重要时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好这几个时期的教育。

(3)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当前,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害怕失败,不敢尝试创新,或者把创新看成是一种先天的“神力”,认为创新是少数智力超群的天才方可为之的事,把创新行为神秘化,对创新具有胆怯感和神秘感。

二、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措施

1.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例如:“角的度量和比较”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老师可以引入生活中走路、荡秋千的例子。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联系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富于好奇想象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他们探索未知、开启智慧、认识客观世界、激发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例如,在生活的立体图形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我做了一些立体几何教具,当正方体、六棱柱、三棱锥几何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几何的对称美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好奇心。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纷纷动手制作模型,在这动手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体会到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对于比较复杂的题目,例如“一个正方体展开有几种可能”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六个纸板示意,从而将复杂的题目变得易懂。因此,作为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需要老师讲解时,要耐心地多启发、多开导,而不要一下告诉他答案,不能因为学生的追问而产生厌倦、不耐烦、不理睬,甚至说:“滚开、吵死了、讨厌”等,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求知欲望,相反要鼓励学生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让学生多思、多问,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爱护孩的好奇心。

3.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就是学习创造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经常激发学生“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训练,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创新意识。例:当x>2时,■与■的关系是( )。

A.■=■ B.■

C.■>■ D.不能确定

思考一:用比较法。两数差若大于零,则被减数较大;若差等于零,则两数相等;若差小于零,则被减数减小。而■-■=■,当x>2时,差为正值,故选C。

思考二:用特殊值法,当x=3时,左边=■,右边=0,■较大,故可排除A,B.只举一例不能下结论,但当x=4时,左边=■,右边=■,依次便可得一串不等式:■>■,■>■…,因此选C无疑。

思考三:用比值法,若A,B为正数,当■>1时,A>B;当■

思考四:注意到两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均差1,考虑作如下变形:

■=1+■,■=1+■,故只需比较■与■的大小,当x>2时,■>■,也可得结论。

有些例题或练习题,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并鼓励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作业或练习,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何启发思维,萌动学生的探求创新的心理呢?

(1)启发生疑:思维从问题开始,提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懂,二是欠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提不出问题,主要是由于深入不够,说白了就是积累得不够,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做错题录,每天要抽出一点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做好题目题型的分类,只有在一个个为什么得以解决才有题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2)引发争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争论时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因此,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能引起争议的问题,激励学生多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设想,再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设想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鼓励求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班级的优生,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批。有了怀疑,就要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只有这样,思路才能广开,只有这样,才有新思路的创新。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

大胆质疑要有胆魄,老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永远也不会出好成绩的。一个不敢超越的人,也就不会有什么创见。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知识疑点提出异议。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激励学生鼓起勇气,拿出胆魄,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5.变学生的怕学、厌学为爱学、好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创新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胆怯感、神秘感、顺从感等。学生胆怯原于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格言,但要人人明白,却因时因人很难超脱。失败者自己最多的是自卑和气馁,进而不愿尝试任何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对优生、老师解题神速的羡慕,错误地把数学看成是一种先天的“神力”,认为创新是少数智力超群的天才方可为之的事,进而麻木地顺从,将自己处于只知生搬硬套的学习状态。在这种心态下任何创新都无立足之地、因此,教师要注重分析,例如,解几何题中注重分析过程,从已知出发到结论,或从结论出发提出假设再观察和已知的联系等。让学生明白“神力”不是天生,而是来于积累,来于勤奋;不要用简单的“√”“×”来评价学生的作业,不分青红皂白仅以“×”来评判,学生的思维火花可能就此熄灭,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读解”错题(指学生的失败),尽力找出错解中的“闪光点”,并把他放亮,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

上一篇:英语教学美育渗透之我见 下一篇:隐藏在0背后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