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农机黑车非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时间:2022-02-15 09:41:23

关于县农机黑车非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驱动下,农机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推进,农机依法安全监管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但是,由于全县农机拥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大批老旧农业机械亟待报废更新,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黑车非驾”现象依然存在,并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安全隐患。“黑车”是指无牌证在道路、田间行驶或作业的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用语。“黑车”的普遍存在,不仅创造了道路拥堵、噪音吵杂、环境污染,而且也是造成农机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无时无刻地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带着这个问题,近期,县农机部门对农机“黑车非驾”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__县地处__省西部的__河汇流区,位于__市东部,临近__、__两省的交界处,幅员面积1308平方公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下辖18个镇区办。目前,县农机部门设立农机监理站1个,现有监理员24人,镇区(办)农机管理站18个,现有农机管理人员20人,对农机监理工作来说;工作量大,面广,战线长,农机监理工作不堪重负。截至目前,全县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8000余台,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上看,几年来持续呈上升的趋势,从2012年的1456台,到2013年的1600台,2014年的1832台,但是上升的速率远远不能满足增长量这个事实,因为每年的购置补贴项目,就有900台左右,加之,每年新购进拖拉机数量,每年报废的拖拉机去哪了?我们对大义、核桃园、__镇、柳林镇等一些镇区进行了调研,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流入了外区域,大部分是藏匿在本地农业生产领域。

一是近几年,由于土地流转的兴起和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普遍建立,仅仅大义镇就有新型合作组织及种粮大户22个。在这里人们对拖拉机的需求旺盛,同时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小型拖拉机向大中型拖拉机过度的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过度的转变,由便宜型向贵重型产品的转变,加快了拖拉机机型的更换速度和节奏。也加快了对小型、老旧拖拉机机型的淘汰速度。很多被淘汰的小型、老旧拖拉机又源源不断的向偏远偏穷的地方流去。在偏远偏穷地方,小型、老旧拖拉机交易也很不规范,大多属于黑市买卖,私人交易,以自愿买卖为主,愿买愿卖,无人干预,尤其是在一些于邻省、县接壤地域的村民更是不受地域限制,相互买卖,逐渐形成了自然流失。在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地方人们对小型、老旧拖拉机需求十分强烈。在独山镇的曹楼村,就有“黑车”60多台,在这里,几乎户户有“黑车”,他们渴望用拖拉机来减轻他们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养“黑车”的成本低、回报高,养“黑车”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有利可图,也是“黑车”存在的主要原因。在独山镇的曹楼村,有一村民,买一台小型老旧拖拉机,花三千元,一年也就花上1200元油钱,家有11亩地,从种到收,就可以完成全年的劳动量,省心、省事、省钱。他还说:“我还比不上人家,比我省钱的人多了”。还有的人花1000—2000元也能买到小型老旧型拖拉机,其价格仅仅是新拖拉机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谓成本很低。在经营中,逃避安全管理,不上牌,不考证,不年检,无费用、省钱。平时不用,往家一放,不吃草,不吃料,不用经管、省心。用的时候,加上几十元钱的油,能用上一天、省事。在当地流传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叫买一千,省一千,三十元钱干一天”。这就是“黑车”存在的“理由”,效益好,高回报。

二是近些年市场向整个农业生产领域投放的拖拉机数量大,(每年购置补贴近2000万元,新增机具达1500多台件)品种杂、使用周期短是一大特征。从设计、制造、经营销售人的身上看到的和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缺少的是对社会责任和担当。

三是对老旧报废的拖拉机没有一个有序和有效的退出机制。造成了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只进不出,导致了大量报废的拖拉机藏匿在农业生产领域。也造成了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也藏匿着极大的事故隐患,也在污染着我们的环境。在农业生产领域也同样有一个去产能化的过程,淘汰落后产能也是一项必要的和必须工作。

四是使用者的问题,使用者普遍是文化水平低,年龄跨度大,从16岁到60岁不等,都在从事拖拉机机作业。而且,缺少30—50岁的70后和80后年龄段的人员。在__镇__村有拖拉机驾驶员120人,而30—50岁的还不足20人,16岁到30岁的人员居多,达5 ∶ 3, 60岁以上人员也占有一定比例,达4 ∶ 1,文化水平多以初中生为主,(高中以上和30—50岁以下人员多数在外地打工,)对新机具、新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能力差,使用不当,不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不按规定进行技术保养、不按规定进行磨合试运转、不按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操作,操作粗放,拖拉机黑、脏、漏现象严重。乱堆乱放,无库房,露天存放是一大特点,许多作业机具用过后不保养、不注油、不加任何防护措施,是导致了许多拖拉机使用周期短的主要原因。

五是管理者,也就是农机监理工作上的问题。

1.在清理“黑车”工作上力不从心,工作量大、面广、战线长,是农机监理工作的特点。人们把清黑车比做割韭菜一样,清理了一批,又发生一批,发生了再清理,不断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治标不治本,效率低下,劳民伤财。

2.在清理“黑车”“非驾”工作上存在着行业不规范倾向,为完成数量指标采取了不成文的规定,对无原始凭证的拖拉机的落籍,(无购置拖拉机发票、无产品检验合格证)养机户可以向所在地村委会报告,并由村委会出具的一封证明信,和填写一份拖拉机无原始凭证审批表,就可以实现拖拉机登记注册,就给“黑车”一个合法的身份证明,让它重返作业市场。这种做法十分不妥,随意更改市场运行规则,打乱了市场的淘汰机制也造成了“黑车”屡清不尽的恶性循环。

3.清理“黑车”支出成本高,是农机监理工作的难点,也是农机监理工作力不从心的根本所在,简单的说,用一台车去100公里以外的地区去做清理“黑车”工作,要坐上5个人,燃料费就得200元,中午用餐每人30元钱,就要150元,日耗350元的县级监理机关是没有能力支付的。清理“黑车”成本太大,况且、现在没有

交通工具,还要进入千家万户,清理“黑车”难,难于上青天,做也不是,不做还不行,是很多农机监理部门很尴尬的事情。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对这一工作不熟悉,各级领导不重视,养机户不认识,逆反心里强大。在实际工作中,去养机户家清理一台“黑车”要去很多次也不能完成,他们是能躲则躲、得搪就搪、遮遮掩掩、就是不办,反正农机监理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农机监理员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疲于奔命,也不能完成清理“黑车”工作。治理结构不够强大,也是黑车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机“黑车非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这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治理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

1.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开辟一条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绿色通道,尽快出台一个关于拖拉机使用年限及报废的处理相关规定,来规范拖拉机“黑车”,给它找一个去处。去它该去的地方,也可以以保障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2.制造与经销企业也要履行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可采取向家电下乡那样的形式,以旧换新的做法,为报废拖拉机建设一条退出通道。

3.也可以向购置拖拉机那样,实行补贴鼓励拖拉机报废。

4.在这些政策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农机监理机关应加大治理力度,对符合报废条件的拖拉机一律实行报废处理,不再重新办理注册登记。立即废止来历不明拖拉机登记的错误做法,严格执行拖拉机登记规定。5.规范老旧拖拉机交易市场,依法取缔黑车私人交易,可在城郊、镇区办等地开设农机二手车交易中心。实行社会化管理,从源头上消灭黑车。

6.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机监理工作的投入,包括人员编制稳定、交通工具配备,办公经费支出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让农机监理工作起来有位、有为、更有力。

7.积极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首先、各级农机监理员应该向本级领导宣传依法治机、依法管机的重大意义,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农机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现实要求,领导的责任与义务。只有领导重视了,一切工作就好办了。其次、与公安交警、乡镇、街派出所、城管、交通等部门密切合作,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宣传依法治机、依法管机,在社会上营造一个治理氛围,形成一种风气。最后教育养机户依法养机,依法用机,了解养机户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让以法养机变为养机户的自觉行动。

8.利用年度检验契机,以镇区、街道为单位举办驾驶员培训班,积极向养机户宣传和普及农业机械使用维护保养常识,讲解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知识,让驾驶员在驾驶技术、维护保养机械能力上有所提高,与养机户交朋友,结对子,想养机户所想,急养机户所急,帮养机户所需,与养机户一起来完成消灭拖拉机“黑车”的工作任务,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上一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建议(教育) 下一篇:MBA面试经验分享和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