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映画:宣纸图书新纪元

时间:2022-02-15 07:03:42

震旦映画:宣纸图书新纪元

“手工生产就是中国宣纸图书的宿命吗?”面对记者,拥有十余年出版发行经验的李怀乾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然,作为北京震旦映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震旦映画)总经理的他,对这一问题是坚决持否定意见的。目前,一场名为“宣纸现代产业化”的革命正勃然兴起,李怀乾正是其中的一员主力。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一千多年来,宣纸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传统宣纸具有柔软、通透、润墨等特性,宣纸书籍的生产长期被排除在工业机械化生产之外,从而失去了一个“铅与火”的铅印时代,也错过了一个“光与电”的胶印时代。

所谓“宣纸现代产业化”,就是要通过宣纸的现代化生产、现代化印刷、现代化装帧等一系列研发、生产环节,使宣纸图书的生产在数字时代迎头赶上。

梦开始的地方

为什么李怀乾会对“宣纸”如此情有独钟?这还要从他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说起。

在李怀乾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必须是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指导下的“道统体系”,具体到图书方面则要做到“质、形、意”合一;而纵观中国现代的出版业,除了简化汉字外,书本身的材料、装帧方式、印刷方式和内容无处不是西方文化的身影。注重精神追求、也看重形神合一的他,在为中国传统书画之美所震撼的同时,也迫切希望能够在文化复兴的浪潮中有所作为。

“我坚信宣纸的制造和印刷装订技术一定能够实现现代产业化,我就是要证明这一点,同时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适应性、鲜活性、先进性和强大生命力。”李怀乾如是说。

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感,李怀乾于2010年成立了如今的震旦映画。 三年多的摸爬滚打中,震旦映画赢得了“宣纸产业化”的良好开端。如今,一个宣纸生产的“全能工厂”真正由理论变为现实。

“‘全能工厂’是针对宣纸产品加工的整体能力而言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生产流程的‘全能’,印前、印刷和印后全生产流程在一个厂内实现;第二是印刷介质的‘全能’,对于中国传统的印刷介质具有普适性;第三则是装帧形制的‘全能’,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全部装帧形制,公司都可以进行加工制作。”李怀乾不无兴奋地说,“客户只要提出要求,在‘全能工厂’内就可以迅速实现。”

震旦映画的“全能工厂”确实并非徒有虚名。2011年,公司在山东日照设立生产基地,主营宣纸生产、数字化影棚、数字水印和艺术微喷、装帧加工等,产品体系也涵盖包括龙鳞装、旋风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贝叶装、笺、框装等在内的中国宣纸图书全部十四种装帧形制。“客户在见到这么多中国传统书籍装的精美装帧形式后,总是惊叹不已,心生喜爱。”

如果说技术方面的突破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硬实力,那么,理论指导体系等软实力的构建则让震旦映画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逐步站稳脚步。

李怀乾以一套形象的比喻阐释了公司的宣纸图书设计指导体系——“图书潢饬体系”和“图书装藏体系”。他将图书产品比作“少女”,少女的性格和内在气质,是“内饬”需要体现的部分;她的容貌、外在气质与装扮,则是‘外潢’需要展现的;因此,令内外协调统一的方案就是“潢饬”。与此同时,书函或盒子被视为少女的闺房,也就是所谓的“归”;而少女要嫁给什么样的人,就是“藏”,即放在什么样的书柜、书架、藏书室、图书馆内;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所说的“归藏”。

的确,经受过这样“调教”的“少女”,气质非凡、宜室宜家,谁见到会不喜欢呢?

“开放式”构想

不过,这些还不是震旦映画发展规划中的全部。

“我的理想是,公司最终成为一家围绕宣纸产品和服务、提供数字资产的运营商。未来,我们只提供数据文件、设计协助、培训,产品生产则完全交给分布全国的加盟工厂。”

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李怀乾积极与北大方正合作,致力于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体系的建设。

虽然数据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在这一方面,震旦映画还是希望能够做到别具一格。或许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李怀乾正积极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新开放式数据库体系。

“这一数据库具有上传、下达、客户自主管理、订单生成和结算等功能。它将对全社会开放,全社会范围内的数据文件都可以上传到数据库,数据库的文件也可以为全社会服务。比如,一个画家可以委托我们或我们的加盟厂,将其全部作品扫描成数据文件存储在数据库内;画家本人可以通过授权码远程管理自己作品的数据文件或网上下单,我们的系统也可以对其进行线上线下推介宣传等。若日后技术成熟,也许我们的数据库会成为基于云计算的‘云数据库’”。

以“数据”为核心资产,致力于“不做有形产品,只做数字资产运营”的震旦映画正积极探索一套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李怀乾称之为“开放式商业模式”。

这一商业模式中主要包含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等基本元素。震旦映画清醒地认识到不可能有一家公司在各个层面都是顶尖的,因此应该掌握关键能力——服务,让核心部分尽可能轻盈。在未来,公司将以加盟工厂的形式进行市场拓展,鉴于现有的印刷厂比较熟悉印刷业务,同时承受着薄利甚至亏损的煎熬,震旦映画将更多地从他们中进行选择、合作。

“公司虽然经营有形产品,但库存为零,而无形的数字资产虽庞大却轻盈,数字的流动犹如活水;公司将以最低成本,承制可无限发展的未来。”对于开放式商业模式的前景,李怀乾信心满满。

“交以道,接以礼”

当然,如何激发潜在市场,将市场容量释放、变成现实增量,则是震旦映画开放式商业模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对于震旦映画而言,目标消费群主要来源于原本没有打算做宣纸产品的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因此我们便不存在与传统企业抢夺客户的情况。”这些,通过日照生产基地的情况便可见一斑。山东冠华集团在经人介绍后来到生产基地参观,当场选定龙鳞装《金刚经》等7个常备品种的龙鳞卷各100个,六种线装书书法拓本各50套,总额70万元;北京的一个画家兼艺术经纪人,将自己的一百多幅作品分别复制6套,并以经折装册页和卷轴装手卷的形式复制20套,在五个城市同时举办画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虽然来到这里的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但李怀乾从来不敢忽视客户的作用。“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彻底做到‘不辱使命’。”与此同时,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他正试图以一种“饮茶”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喝酒”,努力形成一种“交以道,接以礼”的氛围。

李怀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大学图书馆的负责人,业务能力很强,个性也很强,初到震旦映画之时,对于这种全新的生产模式略显挑剔。但在“饮茶”的过程中,二人很自然地便聊到中国文化体系在图书馆方面的体现,在了解李怀乾对于数据库建设的构想后,他很受触动,认为复制馆藏古籍迫在眉睫,态度随即柔和了许多。“现在我们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公司有好几个客户都是他介绍来的。”

“饮茶”的结果是使李怀乾与客户成为朋友。在这种深层次的沟通中,客户的文化守望情怀得到了慰藉,震旦映画也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目前,“市场开发体系”的建设已被纳入公司今后工作的重点,在未来,震旦映画将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对其分级、分类,全体员工将采用客户可接受的方式和手段协调一致地为其提供服务;震旦映画也将在2014年建立起集会所、展示、客户服务为一体的体验中心,更贴心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客户可以在这里一面欣赏宣纸作品,一面‘饮茶’交流,怎一个‘惬意’了得?”

事实上,震旦映画的宣纸现代产业化才刚刚起步,李怀乾深知很多工作还有待继续,其中人才短缺更是公司不可回避的难题。“别的行业只要通过‘挖人’或者‘选人’就能解决人才问题。”李怀乾不无感慨地说,“但我们所需要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正确且深入理解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他希望通过“培养”能慢慢缓解这一供需矛盾。

“有时候我觉得我快成编制教材的了。”李怀乾调侃道。不过,技术层面的操作虽易掌握,可深入到宣纸图书产品的版式、装帧、包装等所蕴含的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哲学观、审美观,对于现代受西方文化浸淫的人来说则相当陌生,转变仍然十分困难。

但无论怎样,有付出便有希望。坚信宣纸产业化的后续效应会更加凸显的李怀乾,正带领着他的震旦映画团队一同努力。

上一篇:等待会诊结果 下一篇:东莞冠力:粘接价值 成就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