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FA17家金融机构:动因、影响及启示

时间:2022-02-15 06:55:47

FHFA17家金融机构:动因、影响及启示

编者按:对FHFA美国17家金融机构事件的解读,本刊在2011年第10期,刊登郭宏宇、金涛从道德风险角度的分析文章――《克服道德风险重建美国住房金融市场信心――简析FHFA对17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诉讼》。随着该事件的进展,本文作者从动因、影响等角度,对此次事件进行具体、细致分析,建议读者将两篇文章对照阅读,以为参考。

2011年9月2日,美国联邦住宅金融管理局(FHFA)以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以下简称“两房”)管理人的身份,就美国次贷危机之前“两房”购买的部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向JP摩根、美国银行等17家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提讼,指控这些机构涉嫌欺诈和失职。FHFA此次诉讼是次贷危机以来,美国联邦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采取的规模最大的法律行动,被解读为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秋后算账”,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对象

被诉企业以金融机构为主,涵盖部分非金融企业。此次诉讼针对17家企业,包括JP摩根、美国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联合汽车金融公司(原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国家金融服务公司、美林等本土金融机构,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法国兴业银行、巴克莱银行等欧洲金融机构,野村证券、瑞士信贷和汇丰控股的北美分支机构。此外,通用电气是此次被诉企业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在危机期间被收购的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华盛顿互助银行相关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被记入其收购方JP摩根“账下”。FHFA并没有对“两房”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相关的所有银行提讼,如富国银行此次未遭到。FHFA在9月6日的声明中表示,该机构仅针对部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起人提讼,原因是FHFA认为掌握了针对这部分的足够证据。

企业管理人员与非本企业分支机构的关联企业均在被诉之列。一方面,FHFA的书中均列出了个人被告,被诉企业中参与签署发起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管理人员被列为被告。例如,瑞士信贷控股美国公司有13名管理人员被列为被告,美国银行有11名管理人员被列为被告,花旗银行有8名管理人员被列为被告,JP摩根和美林均有6名管理人员被列为被告,野村证券美国公司和北美汇丰控股均有5名管理人员被列为被告。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产品涉及多个发起人或经过多次证券化,对一家机构和企业的因而涉及另一家关联企业,如对美国银行的书中,美林银行也被列为共同被告。

标的证券为私营机构发起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FHFA此次仅针对“两房”从被告手中购买的私营机构发起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PLS),“两房”是这些证券的投资者而非发起人。综合FHFA对17家企业的书信息,相关押贷款支持证券主要是2005年8月至2008年1月期间“两房”从被告手中购入,共包括716个产品,购入初始价值总计高达近1963亿美元(表1)。其中,房地美购入的PLS产品408个,总额近1193.3亿美元;房利美购入的PLS产品308个,总额近769.7亿美元。截至目前,“两房”仍持有与摩根士丹利、通用电气、联合汽车金融公司相关的初始价值171.64亿美元的上述证券。FHFA在书中没有明确“两房”因上述证券导致的损失,只用“数以亿美元计”、“数以十亿美元计”以及“明显损失”等措辞加以表述。FHFA在9月6日的声明中明确有关证券的初始价值不等于实际损失,也不是FHFA要求被告偿付的金额。

的主要理由

FHFA在书中称,“两房”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上的部分损失是由于被告的误导或不当行为导致。这些企业提供了关于抵押贷款质量的虚假信息,夸大了贷款者的偿还能力,将不符合标准的抵押贷款打包成金融产品出售给投资者。当房主无法偿还房贷时,这些抵押贷款证券就会丧失价值。FHFA认为被告的这种欺诈行为违反了联邦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希望取消上述有关交易,并追讨包括本金损失和利息偿付、律师费等在内的其他损失。

第一,相关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注册声明以及说明书存在虚假信息。FHFA认为,被告提供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说明书中关于购房自用(Owner Occupancy)的房屋持有人数量及“贷款价值比率”(Loan-to-Value,LTV)的统计数据存在实质性错误。FHFA为此对相关PLS产品进行了检查,并在书中详细例证。购房自用的房屋持有人数量占比数据不实,以JP摩根出售的相关PLS产品为例,JP摩根资产证券化说明书中非购房自用的房屋持有人数量占比,比实际水平低估11.14%。LTV数据不实,JP摩根的资产证券化说明书中声明不存在LTV超过100%的情况,事实上,FHFA的样本分析显示16.36%的样本贷款的LTV超过100%。

第二,抵押贷款的发起人忽视了其承担的担保责任。FHFA表示,政府管理部门的相关调查报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评级被下调,以及资产证券化的贷款违约普遍等诸多事实证明,相应抵押贷款的发起人完全忽视了其承担的担保责任。首先,多项政府调查报告显示,金融机构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漠视”担保责任的情况非常普遍,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2008年11月的报告列出了10个最差城市中的“十大最差”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前批发贷款人Patricia Lindsay在接受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调查时指出,资产证券化评估师出于自身“生计”考虑,会人为作出偏向有利结论的评估结果。其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信用评级最终崩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发行之初,普遍获得AAA或相应的投资评级,但这是建立在被告的虚假信息披露基础之上的。次贷危机发生后,几乎所有相关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信用评级,均被从AAA或相应等级下调至不值得投资的垃圾证券级别。再次,资产池中的抵押贷款现实违约比例高。尽管“两房”购买的相应证券是基于长期、稳健的投资目标,但这类证券背后的抵押贷款有相当比例出现违约,导致证券持有人的大量损失。例如,JP摩根出售给“两房”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中,有87只产品在资产池中的抵押贷款出现违约,违约比例最高的达68.22%。

第三,被告事先知道其自身行为存在错误。被告从抵押贷款发起人手中购入抵押贷款作为资产池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时,有责任确定其购入的抵押贷款质量是否符合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定。在其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登记声明中,被告均表示其已履行了相关的辨别义务,并在产品说明书中进行了类似的确认。但事实上,被告明知其购入的抵押贷款存在质量问题,却没有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并坚持将这些资产纳入资产池。尤为严重的是,被告凭借其独有的专业知识,以投资者利益为代价获利,却没有停止这一错误行为。例如,FHFA在对高盛的书中表示,高盛不仅让劣质贷款通过了证券化审核,还将欺诈往前推进一步,利用其知道的信息寻求获利。当外部分析机构Clayton指出高盛制造的按揭贷款可能有问题时,高盛选择了忽略,并没有披露Clayton审查时发出的“红牌”警告。

第四,“两房”依赖被告进行相关证券投资引致损失。FHFA表示,“两房”购买上述资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主要是基于对被告作为发起人、托管人以及承销商的信任。被告提供给“两房”的相关资料包含资产证券化涉及的核心数据,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对相应产品的信用评级、贷款占房屋价值的比率和相应抵押物的“贷款价值比率”、购房自用的房屋持有人数量占比等。这些数据包含在相应证券的产品说明书中,“两房”依赖这些数据特别是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作出投资判断。如果被告披露的相关数据是真实的,“两房”不会购买上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因而也不会遭受当前如此严重的损失。

的主要动因

FHFA17家大机构和企业是多重格局交织的结果,主流观点普遍从经济与政治角度分别进行解读。经济层面,在当前市场条件下,说明美国金融机构恢复情况较好。美国政府曾花费7000亿美元救助被诉银行,这些资金目前大多都已偿还。选择这个时点说明美国金融状况有所恢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受赔偿带来的损失。FHFA要求被告偿付本金损失和利息,也表明美国政府为“两房”解困面临资金约束。迄今为止,救助“两房”已经花费了美国纳税人1530亿美元,而联邦政府预计,到2013年救助成本将进一步上升至3630亿美元,政府亟需更多资金来源缓解债务危机。政治层面,处在复苏期的美国,政府长期没有针对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金融巨鳄――实施有效惩治,而是不断扮演民众和金融巨头间的“和事佬”,尽管奥巴马总统数次发表谈话要采取措施,但一直言之凿凿却从未付出行动。金融机构不仅没有因自身行为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政府的大量补贴,民众不满情绪积聚。相对于提振美国整体经济,通过向华尔街开战推进“两房”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缓解纳税人的不满情绪。

FHFA在书公布后的声明中强调,此次发讼是FHFA的基本职责所在,无论最后得到多少赔偿,都将减轻纳税人的负担。这可以理解为FHFA确实希望通过此次诉讼寻求资金,解决“两房”面临的困境。不过,这次诉讼的更重大意义在于重塑金融市场纪律和恢复金融体系信誉。在FHFA公布诉讼方案后,关于该诉讼将损害美国经济复苏步伐、不利被告金融机构经营以及抬高资金成本的担忧之声不绝于耳。但长远来看,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取决于投资者是否信任市场上的证券产品,这是一国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根基。此外,由于涉案的产品数量众多、规模庞大,FHFA发讼涉及大量的证据材料搜集、整理与论证工作,如FHFA诉JP摩根的文件就达277页,这可被视为FHFA在危机后而不是危机期间提讼的原因之一。

诉讼的潜在影响分析

被诉企业面临赔偿与信用损失的严重冲击

第一,可能的直接损失赔偿。在针对瑞银的诉讼中,FHFA要求瑞银因其45亿美元的抵押债券而赔偿9亿美元,赔偿比例约为20%。如按此比例,被诉的17家企业将面临约392亿美元的赔偿金损失。其中,JP摩根可能损失66.02亿美元,占其2010年税前利润的26.56%;德意志银行可能损失28.59亿美元,占其2010年税前利润的53.74%;高盛可能损失22.19亿美元,占其2010年税前利润的17.22%;摩根士丹利可能损失22.16亿美元,占其2010年税前利润的36.44%;汇丰银行可能损失12.48亿美元,占其2010年税前利润的6.55%;花旗集团可能损失7亿美元,占其2010年税前利润的5.76%。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美国银行可能面临60.8亿美元和12亿美元的赔偿,这两家机构2010年税前利润为负,一旦出现赔偿,必然影响其收益。

第二,可能引发系列赔偿诉讼。事实上,FHFA在2011年7月已提出首宗类似诉讼,指控瑞银在2005~2007年间,以虚假陈述向“两房”出售16种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要求赔偿9亿美元。曾是全球最大保险商的美国国际集团(AIG),2011年8月8日就价值28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证券交易美国银行,要求其赔偿超过100亿美元的损失。不少私人投资者也在尝试逼使多个大行回购数十亿美元的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具体如图1所示。如果FHFA胜诉,可能引起示范效应,引发其他机构和各人投资者针对上诉机构的诉讼。

第三,对市场信心的冲击。被告企业一旦败诉将承担巨大的信用损失。从股票市场的反应来看,由于消息提前泄漏,美国银行股遭受严重抛压。9月2日,美国银行收盘跌8.3%,摩根大通跌4.6%,高盛跌4.5%;9月5日,欧洲银行股集体走低,遭到的苏格兰皇家银行股价跌8%,巴克莱跌7.3%,德意志银行跌5.5%,法兴银行跌4.85%,汇丰银行跌1.2%。

诉讼赔偿难以根本解决“两房”困境

次贷危机发生前,作为带有国有性质的住房贷款抵押融资公司,“两房”至少购买了大约1.6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提供了约5万亿美元的银行担保。次贷危机爆发后,“两房”深陷困境,房利美的股价由99美元下跌到55美分,房地美的股价由48美元下跌到不足80美分,股价缩水高达99%,2010年不得不接受摘牌退市的命运。此后,在美国政府的救助下维持到现在。向企业索要赔偿可以缓解资金问题,但并不能解决“两房”的根本问题。美国政府2011年2月即制定了“两房”民营化、分散化、小型化的改革方案,此后一直有计划地抛售“两房”证券。如果能从金融机构获得一笔赔偿,部分解决“两房”的困局,也将加快美国政府从“两房”的退出。

诉讼前景:和解的可能性较大

客观而言,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金融交易行为相对复杂,在投资者未取得充分、真实信息情况下达成的交易以及因此带来的损失,金融机构难辞其咎。不过,金融机构和企业最终应当承担什么责任,需要进一步的司法程序来厘清。在公布后,多家被告机构称“两房”是抵押贷款方面的成熟投资者,应能够充分理解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欺诈”无从说起。德意志银行的声明表示,“FHFA的指控没有根据。‘两房’是成熟投资者的代表,其发行了数万亿美元的按揭贷款证券,购买了数千亿美元债券”。美国银行在声明中说,(“两房”)“声称理解投资次级证券的风险,在监管部门说其没有风险管理能力后,仍然继续大量投资这些证券”。如果一直走司法程序,可以预见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司法“攻防”。不过鉴于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压力较大,对上述机构和企业的过度惩罚显然不是美国政府愿意看到的,这也可能是FHFA在诉状中没有具体提出偿付要求的原因。预计这一诉讼最可能的结局是双方和解,金融机构支付一笔赔偿金,一方面给美国政府一个“交代”,另一方面也给纳税人一个“交代”。

对我国的启示

一方面,金融机构运营不能片面追求自身利益。FHFA的意味着,金融机构在经营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客户的利益,不能单纯因追逐利润而使用不实信息误导客户。事实上,随着金融“理财热”的兴起,近年来国内银行利用假信息、假事例、假收益忽悠客户、误导客户、欺骗客户,导致纠纷、扯皮的现象层出不穷,金融机构面临被诉诸欺诈行为的法律风险。特别是对于国际化运作的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优化内部审核流程,充分协调银行与客户、政府以及同业者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要拓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路径。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起步较晚,因而要更加注重金融监管部门的行政管理。FHFA的行动表明,面对国内一些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消费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利益。当然,前提是要完善相应金融法律法规。此外,次贷危机期间,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相继披露因持有美国破产金融机构债券而导致的损失,如果中资金融机构在购买上述产品时同样存在信息不真实等问题,投资者也可借鉴FHFA经验,考虑发讼,挽回损失。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上一篇:标准普尔新银行评级准则中的外部因素 下一篇:美国大型银行集团:战略调整与业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