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2-15 12:18:58

重视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整体取舍 局部推敲 取长补短

中学生要从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我们的教学大纲明确把作文修改提高到一种能力的高度,要求学生掌握,养成习惯。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的诗词佳句,文章名著都是其作者反复推敲锤炼、修改的结果,现在还有不少修改文章的佳话在人们口头上传颂,的七律《送瘟神》中“细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原句是“细雨无心翻作浪,青山有意化为桥”。北宋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 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诗歌创作如此,小说创作也是如此,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无非告诉我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对于中学生,该怎样去修改作文呢?这其中还有个方法步骤问题。英国作家阿林汉说:“每一段我都写四次:一次是写我想说的话,一次是添入我所遗漏的,一次是删去不必要的,再一次是把全文精炼成有如是我刚才想到的一般。”具体到一篇文章,我觉得,有以下三步是必走的:

第一、整体取舍。通读全文,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否积极健康,结构安排是否合理,选材剪裁是否得当。从整体上进行取舍,若有不妥之处,要修改后再往下做详细的修改。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谈过的最初写作时的教训,那就是没先考虑文章的整体性,编写边修改,结果被改的很细的“局部”最后也被删去了,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第二、局部推敲。逐段逐句修改。叶圣陶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还有个办法,我倒是常用的,就是比较。觉得这个地方要改,不妨想出两三个改的方法,经过比较,挑选一个。这样容易改的精一点。用老话说,就叫做推敲,推敲就是比较。”在这一步,包括文章所用的细小材料、数据、词语搭配、标点符号的使用等,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尽量可有可无的文字删去,毫不可惜”(鲁迅语)。同时,边修改还要边下眉批。

第三、取长补短。通读修改后的全文,分析文章的得失,肯定文中成功的一面,找出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今后改正,并写出综合评语。

在实际操作中,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形式,或自己改自己的作文,或同学之间交换修改,或三五人一小组集体修改等;在修改时间上,可及时写及时改,也可写过之后冷却一段时间,让思想从文章中跳出来,再来修改,以保证不受原思想的干扰。

修改作文是一种技能。凡技能都得经过反复的历练,才能掌握,以致运用自如。我认为,在教学中,加大作文修改的力度,每周一次,形成制度,从不例外。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能力,养成习惯,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终极目的。

上一篇:对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下一篇:浅谈意思自治在民法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