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历史文化 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时间:2022-02-14 02:47:32

失落的历史文化 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 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在经济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灵魂的名人故居有的被拆得七零八落、有的则被弃于荒草废墟中,更有甚者早已被夷为平地。名人故居的现状与未来让所有关注历史、关注名人文化的人感到担忧。

2012年年初,从号称老北京“保护神”——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被拆到上海现存最大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摇身变成联排豪宅,名人故居的种种遭遇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众多专家直面难题,议论深刻,提问尖锐,因为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拆了

【热点解读】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半个世纪前,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古建筑曾这样大声疾呼。

余秋雨曾在散文《废墟》中坦言:“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

建筑被称之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乐章”,历史发展的巨轮碾碎了如梭的岁月,也碾碎了许多“石头的史书”。曾有多少印刻着岁月痕迹的旧建筑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它们苍凉的身影湮没在沙石瓦砾中,一个时代的文明就这样消失了。

冯骥才先生说: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魂”。名人故居保护不必贪大求全,北京亟须绘制“文化名人地图”。不幸的是,这张珍贵的“文化名人地图”尚未制成,梁林故居也被从北京版图上抹去了。面对碎成瓦砾的梁林故居,我们再难寻觅冯骥才先生所说的“在那棵弯弯的石榴树和挺拔的绒花树簇拥的苍老的门楼与房舍中”的那种“唯在故居里才能得到的感动”。

名人故居缘何总是受伤,又如何才能变得坚强,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何为“名人”?什么故居才值得保护?《文物法》中规定的50万元最高罚款限额到底有多大的惩罚力度?是否有必要对文物犯罪的有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

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要争名人故里?人们为什么要拆毁名人故居?是不是政绩工程?有无利益驱动?

什么样的名人才适宜保护其故居?大地主刘文彩的庄园唤起可能不是人们对地主阶级的愤慨,而是对地主老财的羡慕吧?如秦桧、潘金莲、西门庆这等诲淫诲盗之徒,还是让他们阴魂早点消失吧!

择其善者而护者,择其不善者而拆者罢!

名人故居与普通民居有何不同呢?在拆迁的时候是否应该区别对待呢?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是留名人破房,还是建商业住宅?

【素材链接】

50万的罚款真的能唤醒商家对文物的认识么?在追求经济利益成为绝对化的今天,还有文物的立锥之地吗?

50万罚单有用吗?

2012年伊始,万象更新,可名人故居的命运并未迎来好彩头。已经被文物主管部门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北京梁林故居,经历了两年多“拆”“保”之争后,最终变成一片废墟。针对此事,北京市、区文物部门对外宣布了梁林故居的拆迁罚单:这是一件典型破坏古都文物保护的恶劣事件。依据文物法规定,对项目开发商处以50万元罚款,并责令其恢复所拆除旧居的建筑原状。

在机器的轰隆声,失去的不只是老旧的房屋,更是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

被拆的名人故居

回想这些年,诸如梁林故居等名人故居被拆除的命运似乎一直未曾改变。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仅北京就有1/3的名人故居被毁,其中不乏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项目。在“旧城改造”“高度城市化、一体化”等诸多口号的鼓动下,一个又一个名人故居接踵而去……

上世纪80年代,文化大师辜鸿铭的故居——北京东城区柏树胡同26号,与相邻的院落一起被征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馆;

2000年,为拓宽广渠门大街,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间半”在几日内变成一片废墟;

2002年,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棉花头条1号的我国报业先驱林白水的故居随着街道的拆迁被一并铲平,这座精美的四合院在1990年已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原有北京“名人胡同”之称的西裱褙胡同,绝大部分建筑被拆毁。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故居、“汉园三诗人”之一的何其芳故居均未能幸免。同年,不远处的砖塔胡同95号张恨水故居也被拆除,高楼取而代之;

2005年,曾诞生了《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的鲁迅北京八道湾故居书房在3天内被拆除;

2006年,唐绍仪故居——麻线胡同3号院被拆,这座中西合璧的院落本是“北京市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

……

2012年,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七树堂”也面临被拆迁的风险。

或许,在碎石瓦砾中,崩塌的并不仅仅是一座院落。

一直是反面形象的西门庆如今竟华丽转身,成了你争我夺的“ 香饽饽” ,只好感叹人心变化太快。

三地争西门庆故里

基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魅力会给地方带来巨大文化旅游收益的考虑,与围绕《红楼梦》引发的曹雪芹故里之争类似,另一部名著《金瓶梅》引发了两省三地的“西门庆故里之争”,具体涉及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

近十年来,三地都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竞争不息。西门庆也被一改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热点速用】

名人应该居住在我们的心里

我没有去过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这并不妨碍我对他们的敬仰;我去过了鲁迅的故居,这并没有增加我对他的崇敬。有了这份发自内心的保留,我们的内心就能够得到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不至于那么贫瘠。记得曾经有一次应邀参加一个老板的聚宴,地点选在一幢花园洋房里,那一定是旧时代某位有钱人的私宅,只不过他不符合我们这个社会的名人标准而被湮没无闻。当我们坐定在那原来应该是一处卧室的包房里开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这里以前是不是哪一位小姐的闺房,我们在这里如此放肆,实在是有辱斯文,我们这些饕餮之徒的罪过,并不比推土机的轰鸣有丝毫的可以原谅之处啊!

去年年底,上海将巴金先生生前居住的寓所辟为巴金纪念馆,自然这幢位于上海黄金地段的建筑也不再供人居住。但是在巴金老人生前,他的子女与他居住在一起,如今为了将这处故居改为纪念馆,自然必须由政府安排他们的子女到另外的住处。巴金老人生前以不用国家的钱为自律,但是在他身后,一切都已由不得他自己做主,不知道他的在天之灵面对国家为此而耗费的巨资该有何想?我热爱巴金,愿意更多地阅读巴金的著作,让他长存我心,但是我没有兴趣专门跑一趟他的故居,那里的一切,真的能展示一个真实的巴金吗?

名居与民居

在一座城市里有普通民居,也有名人故居,他们可能毗邻而居。设若公共利益的需要,需要对该地区进行撤拆,这两居能受到同等的对待吗?名人故居不同于普通民居,它往往具有双重价值,一个层面是作为实体建筑而具有的物质价值,另一个层面则是因为它曾居住过某个有影响力的名人而具有的精神价值。这两种价值既有巨大区别,又相互共存。其区别在于,前一种价值虽然为名人的后人所独享,后一种价值则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前一种价值可以再生,后一种价值在消失之后就不复存在,属不可再生资源。

一座旧居,一片天空

一扇高约四米的石砌大门,顶部依稀可见有轮廓的浮雕。墙面斑驳陈旧,木质门板上嵌着数个磨得锃亮的铜钉,而大部分铜钉因年代久远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一排排整齐的小坑。

推门而入,吱呀作响的板门仿佛一位老人,准备向我们诉说这栋老宅院的故事。大门内有一块似天井的六七平米空地,三面环墙。大门背面还有几根古老的木质横梁,落满尘土。

走过空地右转,便见一条长约20米的窄巷,巷子只能供一人通过,抬头看看头顶那片天空,我真有点仰望“一线天”的感觉。

上一篇:岁月是一条河 下一篇:变味的节日 在浮躁的生活中,我们“被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