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丸合丙咪嗪治疗躯体化障碍的对照研究

时间:2022-02-14 11:46:21

解郁丸合丙咪嗪治疗躯体化障碍的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化障碍的新途径,联合小剂量经典抗抑郁剂,以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提高病人依从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用解郁丸与小剂量丙咪嗪剂(每日≤50mg)联合用药,再用同一剂量的丙咪嗪进行对照研究。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为诊断工具,用汉密尔顿量表(HAMD)排除抑郁症,结合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躯体化症状因子分>2.0(标准T分>60分),符合CCMD-3诊断标准者,确诊为躯体化障碍,输入计算机,随机分成治疗组(解郁丸+丙咪嗪)和对照组(丙咪嗪)予以口服药物治疗。门诊治疗,开放式观察。治疗前分别用症状总体量表(CGI)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确定基础分,治疗后前4周每2周评分1次,后8周每4周评分1次。4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CGI量表分值变化,评定疗效。结果:共收集确诊躯体化障碍58例,其中男17例,女41例。随机分组后,治疗组年龄28―59岁,平均36.4±13.8岁;对照组年龄25~63岁,平均34.7±14.6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两组CGI、SCL-90基础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周后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2)。12周后用CGI量表评分疗效肯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量表减分率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解郁丸 丙咪嗪 躯体化障碍 对照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7年2~12月就诊患者,共58例,输入计算机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7例,女22例;年龄28~59岁,平均36.4±13.8岁。对照组男10例,女19例;年龄25~62岁,平均34.7±14.6岁。两组中消化道症状大多为上消化道灼热、反酸暖气、腹胀、恶心、嘈杂、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中有3例伴有腹泻或便秘。两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解郁丸与小剂量丙咪嗪剂(每日≤50mg)联合用药,再用同一剂量的丙咪嗪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用解郁丸6g,2次/日,丙咪嗪片剂25mg,2次/日,饭后温开水口服;忌食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物。对照组:用丙咪嗪25mg,2次/日,服用方法、忌食同上。两组治疗时间均定为12周,每4周为l疗程。

观察方法: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为诊断工具,用HAMD量表(汉密尔顿)排除抑郁症,结合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躯体化症状因子分>2.0(标准T分>60分)符合CCMD-3诊断标准者,确诊为躯体化障碍,输入计算机,随机分成治疗组(解郁丸+丙咪嗪)和对照组(丙咪嗪)予以口服药物治疗。采取门诊治疗方式,以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辅助工具。治疗前由经专门培训的测评科室对其疾病严重程度、症状表现统一评分作为基准分值,治疗2周后用观察量表评分1次,分析减分情况,统计减分率,评价临床疗效。从第4周开始,每4周用CGI量表评分1次,12周治疗结束,观察各分值变化范围,评价疗效,减分率愈大提示疗效愈佳。观察总体疗效:由负责量表评定的医师用CGI量表对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统一评分,共分为5级。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2分症状明显,3分症状严重,4分症状极重。观察症状改善与变化:主要分析症状自评量表(SCL-90)项目中相关的(躯体化、抑郁、焦虑)3因子分值变化情况及减分率,评定疗效。观察治疗中两组之间的减分差异性:经过12周的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减分率,对疗效作出结论。

统计学方法:58例全部完成治疗计划,12周治疗结束后,把所有数据交统计人员汇总,按照设计方案,对性别、年龄、治疗情况、治疗前后评分情况等分类计算数值,将不同数据输入电脑,以t检验或卡方检验方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评定疗效,得出结论。

结果

临床疗效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比较:从第2周开始显效,治疗组减分率较对照组明显,至第4周治疗组减分趋势仍保持良好状态,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显出较好疗效(P

讨论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亚型,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属于精神医学的范畴,病人因这些症状而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病人的疑虑,症状的发生和病情的波动与生活事件、心理的创伤及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多数患者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与中医内科学之郁证、失眠、呃逆、呕吐、腹痛等症病机有相似之处。故中医病机认为,其病症的发生发展与人的情志、情绪致病有关,故有肝气犯胃、脾胃不和之称,是精神科临床中神经症之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躯体症状。经临床观察,相当一部分病人曾被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炎、食管反流综合征、幽门螺旋菌感染等,却久治不愈。患者在伴有焦虑、抑郁、心烦、失眠等症状时,可出现持久的情绪低落,造成病人丧失治疗的信心,并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躯体化障碍可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综合征,往往做胃镜检查时会发现胃黏膜的炎症存在。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胃炎和躯体化障碍发病中起到催化剂作用。抗抑郁药治疗躯体化障碍有明显疗效,其药理机制是抗抑郁药作用于五羟色胺(5-HT)。胃肠道存在外周的5-HT神经能系统,参与脑肠中间神经元环路等多种突触活动,直接支配胃肠运动。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使用抗抑郁药治疗躯体化障碍(胃肠功能障碍及躯体疼痛),疗效显著。在临床实践中,经典抗抑郁药在治疗躯体化障碍中较新型抗抑郁药有明显优势,起效快,疗效确切,其不足之处是不良反应相对较大,为了减轻经典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中药解郁丸合并小剂量经典抗抑郁药,其疗效相得益彰,是较为理想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中医七情致病学说认为,郁怒、悲伤等情志不条可导致肝气郁滞、脾胃不和,出现消化不良、吞酸暖气、恶心呕吐、上腹饱满、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可伴有情绪易激动、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现象。所以,用解郁丸具有疏肝解郁、调整情绪、理气安神之效果。躯体化障碍所描述的症状有似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其中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者,并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为诱因者,均可用舒肝解郁中药合并抗抑郁药治疗,不可拘泥于消化系统病的治疗,以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支出。

上一篇:川芎钩藤汤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下一篇:童康片协助治疗反复上感致支气管哮喘130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