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上好高中地理活动课的探讨

时间:2022-02-14 08:40:07

关于如何上好高中地理活动课的探讨

摘 要:活动课是新课改后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形式,也是新课改后一项重要的挑战。教师要从学生、课程资源、学习方式、教师理念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建立新型的活动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 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82-01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标版本的推广,教师发现了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向的转变:弱化了学科知识体系;删减不部分繁、难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正文内容减少,活动课内容大量增加。课本的变化直接表现了教学方向的调整:有过去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转变为更加注重地理学科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学习内容与时俱进,更富时代气息和现代特色;以生活实例作为学习、探究的切入点,地理教材的编排和教育方向更具人性化、更接地气。活动课的大量增加,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课堂“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需要从学生、课程资源、学习方式、教师理念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但是,活动内容的增加和活动课堂的开放性,导致教师短时间内不能很好驾驭课堂,出现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对探究结果无法明确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地里活动课的学习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个教学板块进行探究。

一、突出学生是活动主体的基本原则

课本上的所谓“活动”是指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在教师的强力牵引下循规蹈矩的观察和思考。如果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失去了活动的本质和意义。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切实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课外课程资源,对课本中的活动主题进行大胆的探究,支持学生进行超出课本问题以外的探究。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要给予应有的尊重,尤其是看似“奇思妙想”不可实现的建议,善于从中发现创造的意见和间接。

比如,在学习《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时,关于“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活动。学生对这种现象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人们在生活中对此也颇有怨言,且从各种媒体中得到过对这种急功近利行为的否定和批判那之声,学生对这种屡禁不止的现象的认识,绝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提出的三个问题。有的学生指出了这种行为背后的利益链条、贪腐行为、为个人“立碑树撰”的作秀成分;有的学生提出了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城市规划的“短视”;有的学生则直接指向了我们民族的弱点:跟风;还有的指出了这种行为和其它很多社会现象一样,都是官员为政绩而做出的违背自然的弱智行为;还有学生认为官员“拍脑袋”决定城市发展、违反科学规律的具体表现。

学生的探究层面远远超出了地理学科的本身,提出的建议也颇具前卫性。从地理学角度、经济学角度、借鉴国外经验角度、法律学角度等不同方面,对搞好城市绿化提出了建议。

二、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是活动的必要条件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指出了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士演讲和座谈。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开发课程资源尤其是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对课本内容的有益补充。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结合的学科,有着广泛可利用的课外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活动探究的丰富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开发课外课程资源的习惯,将地理学习放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学习、理解、运用,从而促使地理学习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方向发展。

比如,在《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中,有一项关于工业布局和淮河流域关闭造纸厂的活动内容。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城市好事农村,学生都能感觉到目前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困扰和危害。教师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调查自己周围工厂的布局,并分析其是否合理,应如何整改。在关于淮河流域治污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关于淮河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淮河沿岸人们健康状况变化的资料,组织学生观看与淮河污染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从具体的数据和真实的材料中去思考这些问题,并思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改变学习方式是活动深入开展的保障

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学习的特征。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学习、思维结果传达给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活动中对问题的探究,只表明学习的对象,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很多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特征,答案也多种多样,充分表现学生的思想个性和创新精神。

在这种学习背景和要求下,学习方式的改变成为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教师要将学习的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调查以及对各种课外资源的整合,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了解过程,也是对这种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的过程,更是对国际上相关问题解决的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学习过程。学生的处的结论,有可能与教师的看法不谋而合,更可能与教师的背道而驰,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学生能够提出独特而有科学依据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他们的活动过程就是有效活动,就是自身知识积累的丰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亟需改变和改进,彻底改变对教育教学固有的认识,不再将传授了多少知识作为教学成败的标准,而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充满自信,敢于提出有创新精神的观点,并敢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于实践,敢于对不符合地理科学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说“不”,不向权威妥协,不盲目服从;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尊重学生的独特观点,对于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内容,实事求是地承认,并尽快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以满足教学共组偶的需要。要抱着向学生学习的观点,去理性看待学生提出的观点、新思路,促使学习在平等、和谐中发展提高。

上一篇:关于安康江北新区发展广电网络的思考 下一篇:对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技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