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任务降低难度提升素养

时间:2022-02-14 01:19:30

作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写作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每个星期都有两节作文课,这充分说明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各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喜爱写作、乐于写作,拥有较好的写作水平,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教师有自己的特长,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是不行的,所以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分步、分阶段完成具体的作文教学任务。

一、全面把握作文教学任务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可以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达到不同的标准,作为教师,要正确把握标准,既不能揠苗助长又不能完不成既定任务。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作文教学标准抓好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要重视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培养。对低年级学生写话要求不可过高,只要求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不会写的文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写话兴趣。

2、要增强中年级学生书面表达的信心。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要培养高年级学生表达独特的感情。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都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应该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学会积累习作素材,能够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

教者只有全面把握各个阶段作文教学任务,才能准确评价学生既有水平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才能进一步落实教学任务,实现阶段性作文教学目标;才不会进入作文教学误区。

二、全面降低作文教学难度

1、体验是写作的源泉。其实不是孩子们不会写作,而是他们没有获得真切的亲身体验,一旦他们获得亲身体验,他们会文思如泉,写作能力也就能得到充分显示。没有体验,他们就没有可写的东西;没有具体的活动作为载体,孩子们就很难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没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谁都写不出好作文。

2、指导是写作的基础。每次写作文,教师都应先写一篇下水文,只有教者亲自写下水文,才能亲身体验到写作的要点和难点。这样根据自己的感受,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设计出的作文指导过程才更科学、更合理。教者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架子体验学生写作困难,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孩子们克服写作中的重重困难。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写作水平各不相同的,所以,耐心的指导是学生写作的基础。

3、修改是写作的锤炼。指导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写作不仅仅要结果,更需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小学生的作文不可能经历过千百次的锤炼,所以我们更应重视每一次修改机会。要对说的过程进行完善,对写的过程进行完善,对思考的过程进行完善,对评价的过程进行完善。从根本上来说,学生的写作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注重的应是学生的习作过程,而不仅仅是习作结果。

4、信心是写作的动力。写作成果是学生写作信心的来源,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水平的作品,教者要根据学生写作水平进行纵向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降低或提高写作难度。只要能让学生写作信心更足,采用的措施就是最好的。

5、词句是写作的基石。写作靠的是对词句的运用,积累多,遣词造句的空间就大。在小学低年级,就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表达技巧训练。学生在低年级时能灵活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就为中高年级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写作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为学生提供词句,帮助他们进行恰当的表达,因为言之有物,不仅仅靠字数,更要靠表达的准确性。文字表达是写作的关键,写作就是使用词句表达思想,词句就是写作的基石。

三、全面提升学生作文素养

降低写作难度是为了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还要靠大量的积累。

1、要加大生活经验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写作素材。莫言能写出《红高粱》,就是因为那些事情都留在他头脑深处的记忆中。现在,现实中已经没有那片红高粱,但是莫言头脑中那段回忆是抹不掉的。学生没有看过海,没有见过山,教者要求学生写山的高大,写海的辽阔,得到的只会是最简单的句子,诸如:“啊!山真高大啊!”“海真辽阔啊!”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记录生活场景,观察生活中的奇异现象,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

2、要加大学生阅读积累。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这样。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阅读积累量的大小。书读多了,知识量就大了,视野就宽了,同时懂得的写作技巧就更多了。小学语文标准对学生阅读量做了细致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宿迁市洋河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医患之间牙体牙髓疾病诊疗过程中构建和谐医患... 下一篇:解读“主题图”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