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新作”《永远的好奇》赏析

时间:2022-02-14 01:08:51

赛珍珠“新作”《永远的好奇》赏析

摘 要: 《永远的好奇》是赛珍珠晚年写的一本小说,时隔半个世纪之后才被人发现,并最终得以出版。此小说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的成长故事。主人公的诸多经历与赛珍珠本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最具有赛珍珠自传性质的作品。同时,在主题、思想等方面,与赛珍珠其他作品有着极大联系。其是解读赛珍珠晚年思想的一部重要作品。

关键词: 《永远的好奇》 自传 主题

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逝世四十年之后,她的一部从未发表过的小说《永远的好奇》(The Eternal Wonder)在2013年10月份由美国纽约一家名为“开路”的数字媒体公司出版。这部小说是赛珍珠逝世前的几年里所写的,是她一生创作的100多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

一、《永远的好奇》的故事梗概

《永远的好奇》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天才少年的成长故事。他叫兰道夫・科尔法克斯(Randolph Colfax),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学问的教授。他很小的时候就显露了远远超出同龄人的禀赋,同时,他最大的特点是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脑子里总有很多问题。在高中毕业那年,他最为崇拜、也最能理解他、帮助他的父亲因积劳成疾去世。随后大学期间,他碰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同性恋教授,面对这位教授的爱慕和骚扰,兰道夫最后选择了休学,踏上了通过四处游历满足自己好奇心的道路。第一站是纽约,在那里他遇到了从未谋面的外祖父,这位外祖父早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多年,对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从中国回来之后便一直住在纽约的一间公寓里。在他外祖父那里,兰道夫找到了自己那种好奇心和异于常人的禀赋的根源,同时,也获得了一笔财产。告别外祖父后,兰道夫奔向了英国。在轮船上,他遇到了一位貌美的中年贵妇人,并跟着她来到了一座城堡。在那里,他第一次知道了男女之间的情爱,但是在缠绵数月之后,他发现自己只是那位贵妇人玩弄的对象,她与他待在一起只是因为他的激情能让她感觉更年轻,所以兰道夫又一次踏上了旅程。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法国巴黎。在巴黎,他除了经常跑博物馆和图书馆之外,还十分喜欢在大街上观察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物。有一次,他在一家路边咖啡馆里邂逅了此书的女主人公――斯提芬妮。她是一位中美混血儿,父亲是中国人,一位很有钱的古董收藏家,而母亲是一位美国人。但在她六岁那年,母亲跟着一位美国男人跑回了美国,从此以后再也没看到过。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博学多识,使得兰道夫和斯提芬妮之间有着很多共同语言,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斯提芬妮的中国父亲也很喜欢这位美国青年,觉得他有才气,与众不同,所以很想让他做女婿。但是当这两位年轻人谈及婚姻这个话题的时候,斯提芬妮明确拒绝了兰道夫,因为她觉得“自己身上有太多非中国成分,所以不愿意嫁给中国人。同时,又有着太多中国成分,因此不愿意嫁给法国人,或任何国家的白人”。她非中非洋的混血儿身份阻碍了她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兰道夫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告别了巴黎,回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不久,兰道夫报名当兵,被派到了韩国,在一支位于三八线附近的美军部队服役。在韩国的几个月里,他对身边看到的事物感到很好奇,便在晚上一一把它们记录下来。某一天晚上,他突然来了灵感,觉得脑子里有一个生于19世纪末、经历过日本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韩国老人在讲述自己的生平故事,因此,他一连数十天不停地把脑子里听到的这个故事记录下来。写完后,兰道夫把手稿寄给国内的母亲,想让她一起分享他在韩国的一些想法。母亲看后觉得写得不错,便委托一个教授联系了一位纽约的出版商,出版了此书。不曾预料的是,由于对韩国民众及驻韩美军生活的真实描写,此书大获成功,兰道夫成了一个颇受瞩目的名人。他随即被调回了美国,并马上退役。在纽约,他住在外祖父留下的公寓里,享受着突然成名之后的喜悦,当然也面临着相随的一些问题,如应对媒体。没过多久,斯提芬妮和她的父亲因为生意原因来到了纽约,两人又开始交往了起来。但是,斯提芬妮不结婚的决定依旧没有改变,这一次她向兰道夫说出了一个更令他震惊的理由:“如果我们结婚了,我们的孩子依旧是混血儿。因此,更多的是为了我自己――因为我不愿意忍受他们被孤立的痛苦――他们不能存在于这个世上。”当斯提芬妮的父亲询问兰道夫关于他们之间的婚事时,兰道夫说出了斯提芬妮的心思,她父亲在惊讶和悲伤中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斯提芬妮当晚吞下了过量的安眠药而自杀。最后,故事以兰道夫向他母亲诉说今后将要继续从事写作、将尽力帮助混血儿的人生规划而告终。

二、《永远的好奇》的价值

小说叙述的这则故事,对于赛珍珠文学作品爱好者及研究者来说,其中很多元素必定非常面熟。首先,它涉及赛珍珠本人诸多类似经历,就像扉页的介绍中所说的:“《永远的好奇》有可能是赛珍珠最具个人色彩的作品。”埃德加・沃尔什在序言中指出:“这位年轻天才(指兰道夫)可以被看做一个自传性质的人物。”[1]在他身上,读者可以轻易地找到他和赛珍珠本人之间的很多共同特点,如对周边世界的好奇,敏锐的观察,等等。同时,他们的一些经历也非常相像,尤其在国外期间因写作突然成名这段经历。书中的兰道夫因为对身边韩国民众的深入观察,最终写出了一部名为《老崔》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韩国人,他有四个儿子,整个故事围绕他的人生跨越了数十年。这样的写作经历、故事内容与赛珍珠的成名作《大地》何其相似?小说出版后发生的事也如出一辙:首先在美国国内引起轰动,然后回国,享受功成名就的喜悦,以及面对与之相随的困扰。

此外,读者觉得此书面熟的原因还在于其中涉及的主题元素。《永远的好奇》通过兰道夫与斯提芬妮的交往,触碰了两个在她以往多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异族通婚及混血儿问题。关于前者,在赛珍珠创作初期,就已经出现在多部作品中,如《东风・西风》中叙述者桂兰的哥哥,留学归国后带回来一个美国妻子。后来在《同胞》一书中,梁博士的小女儿路易斯违背父亲的意志,和一个白人小伙结了婚。这些异族之间的通婚在赛珍珠笔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要遇到诸多困难。《永远的好奇》中斯提芬妮的父母亲就是异族通婚,他们的婚姻最后以母亲跟一个美国人私奔而告终。书中没有详细解释具体缘由,但是根据描述的其父亲具有的典型传统中国男人的特征,不难猜出这段婚姻之所以不幸的理由,就如姚君伟先生所说的,“异国之恋不难,难的是认同、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2]。

这种婚姻同时留下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即他们的混血儿后代,这也是赛珍珠作品中多次提及的一个话题。对于这个群体,赛珍珠一直有着诸多同情。在她年幼的时候,居住的镇江就有一些英国或美国男人同印度女人结婚或同居,生下一些混血子女,她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对此回忆道:“虽然我母亲坚持称他们为英国人或美国人,因为他们的父亲是这两个国家的,然而我知道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家’的。我为这一群体感到的痛苦是如此强烈,所以有时我甚至庆幸自己是一个完整的美国人。”[3]在20世纪随着东、西方之间各种交流增多,混血儿群体越来越庞大。尤其朝鲜战争期间,产生了一大批美韩混血儿,战争结束后,他们中有的被带回了美国,而有的则流落在韩国街头,遭受讥讽和歧视。1966年赛珍珠专门为此写了一本小说,名为《马修,马克,路克和约翰》。书中的四个美韩混血儿没有名字,没有家庭,到处被排斥和歧视。而在《永远的好奇》一书中,赛珍珠通过斯提芬妮这一人物,又一次刻画了这一特殊群体,并通过斯提芬妮之口,诉说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当她和兰道夫第一次见面聊天时,兰道夫因为她的混血背景问她:“在你内心,你觉得属于中国还是美国呢?”斯提芬妮回答道:“我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但同时又属于任何一个地方。”[4]这种矛盾的归属感带来的痛苦是外人无法理解的,就如她在自杀前与兰道夫的那一席话中所说的那样:“也许只有混血儿才能明白身份中这种与生俱来的悲剧……在举止、穿着,甚至思想上,我是一个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我又是一个美国人,因为我的外貌和有些行为是美国人的。”[5]种族的混杂带来身份的混杂和不确定,从而使其成为多重意义上的边缘人。虽然赛珍珠本人在种族意义上并不混血,但是她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得她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边缘人,这正是她对这一群体的矛盾和痛苦感同身受的内在原因。与《马修,马克,路克和约翰》最后的幸福结局不同的是,赛珍珠给了她这本小说一个女主人公自杀这样一个悲剧性结尾。这种结尾在赛珍珠的小说里并不常见,即使对于一些明显已走向悲剧边缘的小说,她一般最后会给一个带有希望和一定乐观情绪的结局,如她所写的《母亲》。《永远的好奇》这种悲剧性结尾只能说明赛珍珠在其晚年对于混血儿这一问题是持非常悲观态度的,就像兰道夫最后所说的那样,“有一天,也许在五、六个世纪以后,这个问题才不会存在,但是现在它还是在的”[6]。

《永远的好奇》一书中作者个人的生平印记及特有的书写主题,都使得此书带有浓厚的赛珍珠色彩,因此,就像埃德加・沃尔什拿到手稿时感到的那样,“当我读了一遍,我就知道它们是真的”,相信喜爱赛珍珠的读者读了这本小说,也会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当然,作为一个和书中主人公兰道夫一样永远具有好奇心的作家,晚年的赛珍珠依旧没有停止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观察。因此,此小说呈现出一些新元素,譬如,出现的同性恋人物就是一个在以往赛珍珠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主题。也正是这种好奇使得赛珍珠有着不同寻常的观察力,能在身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最终使她和她的作品成为一道永远的文学风景。

参考文献:

[1]Buck, Pearl S. The Eternal Wonder[M]. New York: 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2013:xiii.

[2]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59.

[3]Buck, Pearl S. My Several Worlds[M]. London: Methuen&Co.LTD,1955:69.

[4][5][6]Buck, Pearl S. The Eternal Wonder[M].New York: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 2013: 162, 276, 286.

上一篇:所得税纳税筹划方式及应用 下一篇:也说语法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