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社保基金两难

时间:2022-02-13 10:46:53

澳门社保基金两难

澳门特区政府5月初向特区立法会提交一份估算报告,预测调升社会保障基金的养老金将对基金财政状况有何影响。根据预测,如果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的养老金发放金额及供款额维持不变,社会保障基金到2014年将入不敷出,出现1.7亿澳门元(下同)的赤字,到2020年将破产。

消息披露后,引起社会一片惊愕。因为据澳门特区政府较早提供的精算估计,倘收入和支出水平不变,在2017年,社保基金的当年收支会出现赤字,需要由历年累积资金中拨出款项作资助。至2026年,社保基金的历年累积资金才全部耗尽。然而,社会保障基金至2010年结余达63.6亿元,而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只有6万个,怎么会那么快就出现入不敷出,甚至破产?

澳门早已进入老龄社会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如果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及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0%时,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一般来说老化指数(65岁以上人口占0~14岁人口比率)达到3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该指数值越大,表明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根据澳门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的资料,澳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早就占总人口的7%,澳门的老化指数在2000年已经达30.8,到2005年增加到52.9,老化速度越来越快。按照这些标准,澳门早在2000年之前已经步入老龄社会。

根据学者的研究,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采用的都是现收现付的养老制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现期工作人群以税收或缴费的形式向社会保障系统供款,社会保障系统再把这些供款转移支付给退休人群,而现期工作人群的养老则由下一代工作人群的供款来实现,由此代代相续。澳门社会保障基金也是采用这种模式,但与此有所不同,是属于混合模式。

澳门的社会保障制度早在1989年就建立,1990年3月正式成立社会保障基金。起初,社会保障基金的供款是强制性的,雇主需要强制性地为雇员购买社会保障。而按照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外地雇员现在不必供款了。

由于澳门起初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十分有限,只限于“为他人工作的劳动者”。后来才把自雇人士也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范畴,不过,仍然有相当多的澳门居民被拒之社会保障制度门外,尤其是从事建筑业等流动性很大的行业的散工雇员。因此,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诉求就越来越强烈。

2007年11月,特区政府推出《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体系重整咨询方案》。这个方案又称为“双层式”社会保障。将保障范围扩大至所有22岁以上的澳门居民,其受保障的对象由雇员扩至全民,所有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均有参与的权利,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企业主或以前因种种原因不被纳入社保的人士,都被纳入了社会保障的范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年元旦生效规定标准供款年期为30年,并规定养老金金额取决于供款年期长短,按比例发放。

该方案计划设立非强制的中央公积金,使劳动者在退休以后有更足够的保障。

随着新社会保障制度从今年元旦开始正式实施,标志着澳门开始进入“全民社保”新时代。另一方面,为了建立第二层的中央公积金,特区政府先设立了中央储蓄制度,为每名符合资格的居民开设户口并注资1万元,今年再注资6000元。

由于澳门实行低税制不宜实行全面的福利制度,因此,澳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只给予劳动者退休后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再给予经济困难和弱势家庭提供援助金。这样编织的社会安全网,符合澳门实际情况。

社保的两难

根据上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来源计算可以看出特区政府提出的估算是耸人听闻的,是不实的。是估算的人算错呢?还是特区政府故意的呢?背后肯定有“故事”。

实际上澳门社会也都预料社会保障基金因为参与者的供款太少而早晚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澳门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争议主要是供款额和养老金金额两方面,即养老金的发放金额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以及供款额太低。大家都希望供款越少越好,而领取的养老金越多越好。然而,假如社会保障基金的养老金及供款额维持目前的数额不变,雇主和雇员每月合共供款45元,以此计算,每一个受雇居民在标准供款年期的30年中供款总数仅为1.62万元。但是以每个月领取1700元计算,单单一年(发放13期)可以领取的养老金就达2.21万元。付出的供款和收入的养老金,相差得太悬殊了。

特区政府提出耸人听闻的“破产”估算,明眼人看得出,其用意是为增加劳资双方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供款额造舆论。因为政府刚决定调升养老金至每个老人家每月2000元,马上就有团体希望进一步调升至3000元,与最低维生指数看齐。

对于养老金发放金额较早前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根据国际贫困线的计算方法,即以人均月收入中位数的一半作为相对贫困线,再以此作为发放养老金的标准。不过,由于澳门人均月收入中位数已接近1万元,5000元目前在澳门会比较高,因此也有人建议以平均收入中位数的1/3来作为发放养老金的标准,即约3000元。不过,大家都明白,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政府在养老金方面的负担会越来越重。除了政府增加拨款外,适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劳资双方的供款额是应该的。因此调升养老金至3000元,与最低维生指数看齐,以及调升社会保障基金的劳资双方的供款额,两种意见长期存在。

尽管社会上对于调升供款金额已有共识,但政府为何还要放话基金已“入不敷出”,而不提具体的调整方案。说白了,是政府担心调升供款金额会遭资方反对。因为雇主和雇员向社会保障基金供款的比例是2∶1,将来设立了中央公积金雇主还要再为雇员供款。因此,如何解决双重供款,是个大问题,尤其是雇主。较早前澳门社会协调常设委员会的资方代表已率先表态,认为雇主与雇员的社会保障基金供款比例应该是1∶1,不能像现在的2∶1。以后设立中央公积金制度时,劳资双方对于供款数额肯定还有一场争论。

供款方面还有一个问题,是社会保障基金没有一个固定的供款比。不管雇员的工资水平和工作年限是多少,或者每月平均收入中位数是多少,大家的供款金额和受益金额都一样。有学者和民间认为可考虑调整现行的供款定额制,建议按薪酬比例供款,改与雇员收入水平挂钩、设定比率,能者多付。

一方面劳资双方的供款很少,远远不够上一代的退休人群领取养老金,况且养老金只是社会保障基金九项保障项目中的一项,基金的绝大部分需要政府拨款。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的支出将越来越庞大。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金、退休金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应对能力是个极大的挑战。万一财税歉收,足以拖垮整个社会福利体系。如何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成为澳门社会关注的问题。劳资官三方都对调升社会保障基金的供款有共识,但具体怎样调升及调升的幅度多大,还存在争议。劳方认为要顾及中低收入人士的支付水平,资方则以澳门经营维艰的中小企占大多数来作为讨价还价的理由。

随着澳门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上澳门社会保障基金来源高度依赖特区政府拨款及税收,福利“能升不能降”已成为定律,最低维生指数的调升又可能将带动澳门市民对于养老金及其它政府津贴和援助攀升的预期,特区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的财政支出将越来越大。澳门社会保障基金如何能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PE狂潮 第14期 下一篇:慈善如何穿越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