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中医不同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分析

时间:2022-02-13 10:15:32

电针\中医不同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电针、中药两种不同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应。方法:将确诊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的方法,中药组采用中药汤剂口服,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改良Kupperman评分、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清雌二醇(E2)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电针组改良Kupperm评分治疗前为28.20±2.42,治疗后为12.50±2.02,总有效率为72.5%,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为24.72±0.45,治疗后为10.60±1.12,总有效率为75%;血清雌二醇含量治疗前为29.5±12.38,治疗后为46.36±17.7。中药组改良Kupperm评分治疗前为30.72±2.47,治疗后为13.30±2.06,总有效率为70%,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为25.37±0.60,治疗后为11.17±±1.20,总有效率为72.5%,血清雌二醇含量治疗前为36.27±11.95,治疗后为46.56±22.34。两者相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无论电针或中药汤剂对本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围绝经期抑郁症;电针;中药汤剂

【中图分类号】R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53-01

围绝经期抑郁症(permenopausal depressive disorder)是指首次发病于围绝经期,以情感抑郁、 焦虑不安、紧张等为主要症状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多数患者可伴有多疑、睡眠异常、自罪、嫉妒、妄想等症状,严重者有自杀倾向[1]。近年来由于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现代人所承受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本病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笔者分别运用电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本病,并进行分析比较,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按2003年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其他情感障碍中的围绝经期抑郁症诊断标准制定如下:①年龄在40岁至60岁绝经前后(双侧卵巢因放化疗致功能丧失或手术切除者年龄不限)。②见有月经紊乱或已绝经、潮热面红、烘热汗出、情绪不稳易激动、情志异常、皮肤感觉异常等症。③可做血清激素检查(以低血清雌二醇为主要表现)。④除外传染病、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和其他器质性病变。⑤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评分(24项)>20分[1]。⑥无烟、酒精依赖与其他物质依赖。⑦无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及其他精神障碍。

1.2 鉴别诊断:排除妇科与绝经无关的月经不调;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分裂症。

1.3 纳入标准:①病例来源:受试对象来源于我院中医妇科、西医妇科门诊及更年期专科门诊就诊的女性病人。②年龄在40岁~60岁(双侧卵巢因放化疗致功能丧失或手术切除者年龄不限)。③同意接受该项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受试对象。④在接受本研究期间停用其他疗法。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者。③观察期间突发其他疾病者。④疗程不全者。

1.5 一般资料:电针组40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40岁,平均(51.15±1.52)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6个月,平均31.07±9.05月;已绝经28例,月经紊乱9例,月经基本正常3例。中药组40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40岁,平均52.3±1.67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6月,平均31.12±8.82月;已绝经26例,月经紊乱10例,月经基本正常4例。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电针组:①取穴 :关元、三阴交(双侧)、百会、风池(双)、内关(双)。取穴方法:上述腧穴取穴方法参考全国中医院校针灸专业六版统编教材《腧穴学》。②器具:针刺用具使用直径0.25mm, 长度为1.5寸(40mm)和直径0.3mm,长度为3寸(75mm)的不锈钢制毫针(中美合资苏州姑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制造,型号:NA3015)。电针仪使用G9805-C型电针仪(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③操作:针刺操作:关元穴用齐刺法(正中用1.5寸毫针直刺,旁两针用3寸毫针分别向同侧卵巢方向斜刺),要求病人少腹部必须有强烈的针感并可向会放射,再接上电针,留针30分钟,电针过程中整个少腹部及会始终有明显的针感及收缩的感觉。三阴交、风池、内关穴均直刺1.0寸,百会沿头皮平刺1.0寸。以上穴位均采用拇指前进为主的捻转补法。

留针期间采用G9805-II型电针仪给予关元和三阴交穴电刺激。具体方法为,关元穴上的三根针中,向左右斜刺的二根针分别作为两路电路与同侧三阴交穴联接。采用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周三次,连续治疗一月为一疗程。

2.2 中药组:①方剂基本组成:熟地15g,仙灵脾20g,巴戟天15g,白芍15g,钩藤15g,龙齿30g,牡蛎30g,女贞子20g。②服用方法及疗程:以上方药每日一剂,每天服用2次,连续服药一月为一疗程。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3.1 改良Kupperman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由专人进行评分。临床控制程度=(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X100%。≥80%为控制,50%--79%为有效,21%~49%为基本有效,≤20%为无效。有效率=(控制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3.2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由专人进行评分。

按Hamilton评分减分率评定疗效。评分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X100%。减分率≥75%为控制,50%-74%为有效,25%-49%为基本有效,

3.3 围绝经期血清雌二醇(E2)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已绝经者于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各检测一次;未绝经者分别于相邻两个月经周期的第5天进行测定。

3.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

4.1 改良Kupperman评分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改良Kupperman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2.50%;中药组组总有效率为70.00%。

5 讨论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肾精逐渐衰少,各脏腑功能减弱,此为该病病之本;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为病之标。故本病属本虚标实之症,本即肾精亏虚,导致五脏俱虚,气血失和;标为情志刺激,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日久聚而成瘀成痰。标本互为影响,导致本病发生。本研究分别采用两种中国传统医学的手段来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分析两种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差异,从而为临床选择更精简、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电针组所选用的穴位多为临床常用穴。其中,关元是任脉与肝脾肾足三阴之交会穴,具有培元固本,滋阴益气之功,其治疗方法选用齐刺法,以期针感传向卵巢。这是将传统的针刺手法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促进性激素分泌,发挥任脉为阴脉之海,渗灌诸阴的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可交通肝脾肾三经,可治疗肝脾肾三经的病变。而冲任又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足三阴经与主胞宫的任脉,主一身气血的冲脉会与小腹。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所以三阴交为精血要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联络三焦,通于阴维脉。具有益心安神之效,尤其对于一些精神心理疾患。《素问》指出:“诸血者,皆属于心。”、“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女科经论》云:“妇人百病皆自心生。”妇女以血为本,心主血,藏神。因此妇科疾病中使用内关穴尤其特殊的意义。上述诸穴再加之醒脑开窍之百会、平肝熄风之风池,最能起到补肾阴调气血解肝郁的功效,使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阴阳恢复平衡。

中药组所采用的自拟方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为组方原则。方中采用滋肾益阴之熟地黄与补肾扶阳之仙灵脾、巴戟天相结合,佐以滋补肝肾之女贞子,镇静收敛之生龙齿、生牡蛎,平肝潜阳之钩藤,养血活血之白芍,阴阳双补,用药温而不燥,寒而不滞,以调补肾阴肾阳,诸药寒热并用,阴阳兼调,散中有收,刚柔相济,滋水涵木,水火既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也认为熟地、白芍、钩藤、巴戟天等药物均有抗抑郁、镇静的作用,仙灵脾、女贞子、巴戟天等则既具有雌激素样作用,也具有雄激素样作用,故诸药合用可调节体内激素水平,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抗抑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慧,孙家华.现代精神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52-154

[2]Rubinow DR, Schm idt PJ , Roca CA. Estrogen2sero tonin interactions: imp lications fo r affective regulation. Bio l P sych iatry, 2008,44: 799~ 811

作者单位:421300 湖南省衡山县妇幼保健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点阵激光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下一篇: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