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脱贫攻坚“最强大脑”

时间:2022-02-13 04:21:12

激活脱贫攻坚“最强大脑”

左边悬崖,右边峭壁,高山连绵,村庄在云雾笼罩中若隐若现。

阴雨天气,车胎打滑,上个缓坡进一米退两米。

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第一书记”沈东亮回想起自己刚入村时的景象,“有点后怕”。

如今,凝视着这村庄和山路,他心里却“有点回甜”。

书记扎根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中,万州区有168名“第一书记”奔赴贫困村。

国务院三峡办干部沈东亮是其中之一。

当沈东亮穿越16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铺垭村的时候,眼前的一切,让他骤然忧心:“基础设施差、产业空虚、贫困程度深。”

铺垭村共有1763人,5个村民小组,移民占44%,全村有建卡贫困户81户、209人,是移民贫困村。

沈东亮意识到:扶贫,远不止“修一条路,建一个水池,捐助一个学校”那么简单。

“来铺垭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作为“第一书记”,沈东亮知道自己任务艰巨。

沈东亮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要带动脱贫致富,他一定要先把村支“两委”凝聚起来。

赴任后,沈东亮很快碰到了一个好机会――装订文件。

为了让村里的文件便于保存和查阅,沈东亮决定召集村干部对2007年至2014年间的文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装订。

“让这些纸张变成‘书’,怕是有点扯哟。”看着这些杂乱的文件,一些同志心有抵触。

“由谁装订的文件,就把谁的名字写在目录后,书后面印上个人照片,这样以后查文件时就知道是谁的成绩。”沈东亮说。

很快,12名村干部参加了文件整理工作,其中大部分人年纪都在60岁左右。

他们戴上老花镜,猫着腰,在地面上、乒乓球台上摊开文件,逐一排序,反复核对。

经过一个多月,文件被装订成了57本厚实的“书”,每本都附有整理者的姓名和照片。

“这样是不是一不小心就‘流芳百世’了?”一位70多岁的村干部笑着说。

说说笑笑中,原本人心涣散的班子找回了久违的珍宝――责任感和行动力。

产业发展有妙计

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研,沈东亮带领村支“两委”成员掌握了铺垭村的基本情况,理出了阻碍村里发展的主要障碍:“水不通、路难走、电不稳、房又危。”

找到了症结,就要开出“药方”。

于是,村支“两委”提出一系列对策――整治引水大堰及山坪塘,升级改造电网、便民服务中心……

沈东亮决定采取一切措施,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短板”。

同时,沈东亮也开始琢磨如何“造血”。

“物质帮扶只能解决眼前问题,产业帮扶才能走得长远。”沈东亮说,“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同时也要创造资源和机会既要留住绿水青山,也要为村民们挣得金山银山。”

经过激烈讨论,村支“两委”最终确立了“旅游立村、产业强村、文化靓村”的发展思路。

在这个思路下,村干部们的大脑开始飞速转动起来。

“长江黄金水道依铺垭村而下,要围绕江水想办法,围绕长江做文章,靠水吃水。”沈东亮说,“建设一条沿江文化长廊,诉说长江历史,让游客将真金白银消费在青山绿水之中。再加上铺垭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休闲旅游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机会。”

同时,铺垭村和邻村无土村都盛产古红橘,沈东亮计划在两村间打造一条古红橘观光路,建设休闲平台;同时,村里又运用“互联网+”思维,与一家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扩大古红橘的销售市场,为全村脱贫搭建产业平台。

经过两年努力,铺垭村已成功打造2公里沿江文化长廊,建设了古红橘休闲旅游观光道,形成了“沿江一条长廊、村中一条公路、山上一条观光道”的立体发展模式。

“最强大脑”想出的金点子还不止这些。

“铺垭村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万(州)开(县)云(阳)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发展船舶物流园是不错的选择。”和其他村干部统一想法后,沈东亮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启动了船舶物流园建设。

如今,园区已引入3家船舶企业,预计今年下半年投产后,将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

结对帮扶真情意

2015年12月的一个周六。

晨曦中的铺垭村,一间破旧农舍里,一个大约10岁的小姑娘坐在昏暗潮湿的灶屋内,准备给家里人做早饭。

这个小姑娘姓谭,刚上小学五年级。

小姑娘命很苦――她的父亲谭云飞患有癫痫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爷爷长期瘫痪在床。

同一时间,万州城区,区移民局长蒋建余也早早起床了。

今天,蒋建余和家人要去看望结对帮扶对象――铺垭村村民谭云飞一家。

动身前,蒋建余特意叫上儿子,动员他一起加入帮扶队伍,尽一份社会责任;他又安排妻子分头行动,为谭云飞家买了四套新衣服,当做新年礼物。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蒋建余一家人来到谭云飞家。

门是半开着的,蒋建余轻轻推开,就像自己家一般熟悉。

“屋子收拾得挺干净啊!”一进门,他就扯开嗓门寒暄起来。

谭云飞循着声音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蒋建余一家,喜不自胜。

蒋建余递上一只袋子。

“本来想给你们家四口人一人买一套新衣服,结果,服装店老板听说了你们的情况后,还主动赠送了一套――新年快乐!”

谭云飞接过衣服,10岁的女儿害羞地躲在他身后,望着面前红粉色的新衣服。

蒋建余一家在谭云飞家聊了很久,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蒋建余说着,塞给谭云飞1000元,“以后我每年资助孩子学费,一直到她考上大学。”

小姑娘捧着手里的新衣服,脸颊上彷佛有了冬日暖阳的温度。

经过一年结对帮扶,谭云飞房屋后的流水沟得到清理硬化,卧室、厕所也经过了改造,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让两家人结对的“线”,正是沈东亮和同事们牵的。

“只有让帮扶落到实处,贫困家庭才能真正缓解现状。”沈东亮总是叮嘱区帮扶者用真心维系情感。

脱贫攻坚战期间,这样的画面正在铺垭村不断上演――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来到村里,和贫困群众结为帮扶对子,通过各种方式为贫困户提供政策兜底、产业脱贫、爱心捐赠等脱贫帮扶。

“真情结对,效果有二――从群众的思想与精神层面推进脱贫攻坚,切实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牵线搭桥打出‘情感牌’,让各级干部由‘结对帮扶’到‘倾情相助’,凝聚脱贫正能量,营造拼搏进取、攻坚拔寨的氛围。”沈东亮说。

群策群力做宣传

“名字肯定要响亮!”

“一定要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

“铺垭村工作交流微信群”里,正聊得火热。

这几天,群里的讨论都围绕着一个话题――为村里的宣传片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这事,还得从2015年8月说起。

彼时,区帮扶集团在镇政府召开会议,商讨铺垭村脱贫大计。

其间,有干部提出――加强宣传,营造扶贫氛围,激励干群士气,同时也可以助推旅游发展。

随即有人支招:可以多用自媒体的特点搞一些宣传。

对这事,村干部们很上心。

会后,沈东亮专门自学了一些新媒体制作软件,将村里图片、文字介绍、音乐组合在一起搞成音乐贺卡,但是总感觉到效果不是太好。

为凸显宣传效果,村干部提出拍摄铺垭村历史上第一部宣传片。

“这可不容易,村里没有经费,但是宣传片是按秒收费,一段五分钟的宣传片花费个二三十万元也很正常。”沈东亮说。

在茫然之际,沈东亮回想起一部纪录片的画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宣传古红橘文化,联系央视《新三峡》摄制组把铺垭村作为一个拍摄基地。”沈东亮利用各种资源,宣传铺垭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铺垭村脱贫致富中来,“我们只管把后勤工作做好,等人家拍摄完毕,我们找他们拷贝一份就成”。

“沈书记最会‘无中生有’了!他的大脑一转,就能给铺垭村带来惊喜。”村干部们对沈东亮的创意无不赞成。

很快,沈东亮就托人把村里的影像素材送到北京合成剪辑,其间还协调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免费配音。

历经多次修改,宣传片大功告成。

“没想到我们村在电视里这么漂亮。”看到宣传片,乡亲们开心极了。

此后,凡是有村民参加的会议,沈东亮都要把宣传片播放一次,以激发村民的自豪感。

沈东亮乘胜追击,让这部宣传片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在QQ群、微信平台转发,全面展示铺垭村新形象、新面貌,扩大影响,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扶贫攻坚工作。

正如大家最终在群里讨论出的宣传片的名字那样――“甩掉贫困帽,奔向康庄道”,铺垭村在2016年以整村脱贫的答卷,兑现了“最强大脑”的脱贫承诺。

上一篇:云南科技检测和收藏爱好者共同走过的十年 下一篇:“四化”融合营造涪陵“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