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古爱今雅俗共赏

时间:2022-02-13 02:08:40

海上画坛人物画成就最大者非任伯年莫属,同时,他影响了南北各派几代艺术家。任伯年人物画早年风格取法任熊、任薰,到上海以后,他逐渐脱泥于其两位族叔对陈洪绶高古游丝和绮丽设色的传承,使用狼毫、硬豪,将瘦金书式的运笔进而表现为急速飞快、笔力外露的线条。“钉头鼠尾描”与任伯年的个性特征天然契合

这种爽利、逸俊、灵动的绘画表现必然成为艺术家侠义豪放个性的宣泄出口;而顿、挫、提、按、翻、转、腾、挪的动作成为痕迹,一一保留在画面中,令人玩味不已,任伯年从“装饰性”向“表演性”过渡,也不失为对上海商业文化和市民趣味的巧妙迎合。

《颜鲁公写经小像》(图一)中难能可贵的艺术价值,一是它从方方面面透露了任伯年到上海后门户初立时的绘画样貌;另外也在于它见证了任伯年在沪上书画交游。此画作于1872年,为任伯年到上海的第四年,已全无勾染积色的古艳之风,结合了常州写生派以及文人画的写意表现,明快雅逸,富有灵气。作为任伯年过渡时期的上乘佳作,画中人物、山石、花鸟和文玩杂器具陈,均悉心经营、颇见功力。图中童子扶椅,鲁公侧身背对观众,凝神运思;灵鸾在案几另一头的石头上与鲁公神交,嶙峋怪石风骨独具。值得注意的是,从童子肩头衣褶的表现中我们仍能看到任渭长的影子;案台的画法,尤其案上器玩陈设,书香古韵而富有陈洪绶意味,此时任伯年画作中个人风格初现端倪,同时也保有前人遗风。《颜鲁公写经小像》在画面内部图式的区域性布置上一从“童子”到“鲁公”,连同桌案上的文玩之物,再到“孔雀”——任伯年以“密中见密”的过人技艺使画面节奏丰富而秩序井然;同时,以不同笔墨工写结合赋予形象以不同的质感。

交游经历对任伯年在上海的绘画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胡远(1823-1886),字公寿,华亭(上海)人,以钱业工会为后盾,并具商业资本家支持,堪称当时画坛班头,地位举足轻重。据说,任伯年初年不善山水,胡公寿除为其人物补景外,并指点其山水法。胡公寿有斋名“寄鹤轩”,任伯年则自号其斋名为“倚鹤轩”。存《颜鲁公写经小像》中,胡公寿题跋云:“承甫学书论坐位贴,有离形得似之趣。爰属任伯年图鲁公像,办香事之……”可以想见,任伯年为助胡公寿之风雅兴致,作此行乐图,将胡公寿与颜真卿作比,深受胡公寿青睐。我们看到,以“贾而后儒”、“亦贾亦儒”为传统的商人,既是艺术家的赞助人,也成为他们的知音伯乐,积极参与书画创作实践和鉴赏品评,他们浸淫在上海的书画世界并反作用于这个系统。

《颜鲁公写经小像》中任伯年布局了一只灵动孔雀,它头、颈、身体的扭动形态与画面中动势的转折相重叠,构成统一在画面中的丰富能量;同时,任伯年以没骨画法塑造了这只形体饱满的孔雀。在《富贵吉祥图》中(图二),我们尤能见到任伯年西学中用兼收并蓄的绘画表现。图中,前景两只孔雀的大部分翎毛以“撕毛”笔法皴出,贴服在“孔雀”的表面,如同用画笔抚摩它们,由此,刻画出体态饱满而形象轻盈的孔雀。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强调“以形写神”,在“形”“神”美学讨论中,“体”的表现并不在前代画家们的表现范畴当中。然而,身居“十里洋场”,随着大量西洋图像的流传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尽管仍然以运用传统手法为主,但任伯年一代艺术家的观察方式、创作思路以及对材料的应用和绘画表现上都在隐隐发生着变化,实验新技法和新材料即是变化之一。

任伯年曾创作多幅《富贵吉祥图》,任氏笔下这一题材具有一种程式即:前景为叠嶂皱石,孔雀立于石上,背衬二、三枝牡丹,“牡丹”和“孔雀”造型华丽雅致,色泽丰富夺人眼球;同时,画面的节奏也富有相似规律,在“怪石”和“孔雀”横向的不平衡关系中,“牡丹”从纵向贯穿其中以保持平衡,错综跌宕,精彩纷呈。作为海派商业需要和市民意趣的共同投射,任伯年在花鸟创作上追求华丽视觉效果和韵律动感,开创强烈奔放且雅俗共赏的艺术样式,成为新的时流风尚。

上一篇:创立出版媒体的品牌和产品化渠道 下一篇:传统紫砂壶创作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