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中的“有+VP”浅谈

时间:2022-02-12 12:54:40

语法中的“有+VP”浅谈

“有+NP”是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一种常见结构,但近年来“有+VP”这种“超常搭配”却逐渐进入普通话口语,并且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谈以及影视作品中。本文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探讨“有+VP”结构,并对该结构的产生原因、“有”的性质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接纳该结构并以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学界普遍将“有”视作表示领属和存在的动词。从动词的语法特征来看,“有”一般是不用来直接支配或修饰谓词性成分的,往往形成“有+NP”结构(NP表示名词性短语),“有”带的宾语总是名词性的。

但是近年来,生活中却常常流行这样的句子,如“你有去过吗”“你们有喝过西湖龙井吗”等此类“有+VP”的“超常搭配”。《普通话测试大纲》认为“有+VP”结构不符合语法规范,但语言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对待新的语言现象,如果它有旺盛生命力就应该接纳它,而不应以“不合规范”将其抹杀掉。

一、“有+VP”中“有”的性质

近年来,在“有+VP”结构中,“有”的虚化程度正逐步加深,意义也由实转虚,而不再是实意动词。同时“有”在句中的位置提前,开始修饰并限制谓词性成分。谓语前面的“有”就语义而言,主要强调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表明“曾发生、存在、已完成、持续”等语义。通过分析“有”的句法位置和语义作用,“有”更适宜确定为表“强调”意义的副词。

对“有+VP”进行变换,它可以表示“某人完成某种动作行为或某人表示执行该行为时的肯定态度”等意义。“有”的语义特征为[+完成态,+确定]。

(一)表示完成态的“有”

此时的“有”表明已完成某动作、行为或事物性状,它用来修饰和限制“VP”,表达副词“曾经、刚刚”的意义。因此,经常用“曾经/刚刚VP过”替换“有”。如“她去广州,你和叔叔也有去车站给她送行。”句中的“有+VP”可以变换为“曾经去过车站给她送行”,表示完成某种动作。

(二)表示允许间断的持续态的“有”

如“我每天都有看你的博客,写得很不错。”这句话中的“有”蕴含着“持续”的意义,且这种“持续义”相较于普通的“持续义”而言,略有不同,它允许事情在持续发生的过程中产生间断。

(三)表示肯定义的“有”

主要传达说话人的肯定、确信的态度。“有”的意义与副词“的确、真的、确实”相同,可变换为“的确/确实/真的VP了”。如“我有说错吗?孝敬老人不该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吗?”例句中“有”表达了说话人在陈述该事时的一种肯定、确定无疑的态度,可将其变为“我的确说错了吗?”

二、从三个平面来看“有+VP”

(一)“有+VP”结构的句法功能

“有+VP”结构中的“有”是准谓宾动词,可以由名词或动词充当宾语,且“有+VP”结构在句中通常作谓语、定语、宾语。

作谓语是“有+VP”结构的主要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是VP本身存在的动词性特征,即便没有“有”,它仍主要用作谓语,添加“有”的作用在于强调、提醒其后的“VP”。作定语的“有+VP”,“VP”大多为单音节动词,而且是以“有V有V”形式居多。而该结构作宾语时,以能愿动词“可能、不敢、容许、会”来充当谓语动词者居多,“VP”比较自由,单音节或双音节词语均可。如:这次演习对军队战略部署有重大意义,不容有失!

(二)“有+VP”的语义研究

1.“有+VP”中“VP”的分析。“VP”是指某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它可以是一个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且大部分都为二价动词或短语。单音节动词如吃、喝、说、笑等。能进入“有+VP”结构的双音节动词,既可以是一般的行为动词,也可以是心理动词。行为动词如招惹、说错、安排、接触、进展、联络等,心理动词如了解、妒忌、怀疑、领悟、领会、顾忌等。运用较多的是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很少出现。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进入“有+VP”结构后,它们仍然是单纯的动词性质,并没有名词化。

在“有+VP”结构中,“VP”无论是单音节动词,还是双音节动词、短语,它们都是陈述性宾语,只能用“怎么样”代替。且“VP”本质上是动词性的,并没有指称化,是对对象进行陈述、描写的,它是陈述性宾语。

2.“有+VP”的语义指向。在语义平面,“VP”是作为“有”的陈述性宾语,那么“VP”表示的是某种情境、状态、程度。这就涉及了“VP”的语义指向。

“有+VP”结构在句中作谓语时,“有+VP”指向主语,表示主语的某种情状。如:小王有约会小李,但小李要参加培训班,所以拒绝了。句中的“约会”,表示主语“小王”的一种情境,即对宾语“小李”的相约。“有+VP”在句中作定语时,“有+VP”指向宾语,表示宾语的某种情境、状态、程度。“有+VP”在句中作宾语时,“有+VP”语义指向也是主语,表示主种的某种情状。

(三)“有+VP”的语用特点

“有+VP”本身带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在生活口语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近年来一些综艺娱乐节目也较多提及,如“你有听我唱歌吗?”“我们也有试着理解他的想法。”但在正式庄重场合,其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该结构还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标记信息焦点。在“有+VP”结构的句子中,“有”具有独当一面的作用,它让处在句末,并且是全句焦点的“VP”更加凸显,明确全句所要表达的新信息,即“有”成为了信息焦点的标记。

三、“有+VP”结构的产生原因

(一)古汉语句式的重新激活

现代汉语中流行的“有+VP”是古代汉语中“有+VP”的沿用。“有+VP”是古代汉语中已有的句式。在先秦汉语中,“有+VP”曾普遍使用,VP可以为任何形式的动词性短语。如: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

唐以后,“有+VP”的使用逐渐减少,最后逐渐消失。导致这种句式只存在于某种方言中,如粤语、闽南语。90年代以后,被其他方言区的人接收和使用,并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的口语中。

(二)现有语法系统中不对称性向对称性转变的结果

从语言的内部动因来看,“有+VP”是“有没有+VP”类推的结果。在汉语中,“有”和“没有”存在着对称关系,“没有”出现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没有发生,这是常见的语言现象。那么“有”出现在VP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过,就不难理解了。

(三)受南方方言影响及传媒诱导的结果

“有+VP”是港台地区常见的句式。如:警署怀疑刘某有涉及桃园县长刘邦友官邸学案。(1996年11月26日《中央日报》)

且一些影视作品的冲击和新兴主持人的语言对其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记者向观众介绍:“我刚刚有吃到那个酸的……”(凤凰卫视华娱乐《美食特务》节目)

总之,对于“有+VP”结构,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刑福义先生曾指出对待语言应该坚持一种人文性的原则,“有+VP”在人们日常交往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那么我们就应该逐渐认可其合法性,并接纳这一语言现象。

(河北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分析 下一篇:6个迷你黄瓜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