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壮族引领壮学

时间:2022-02-12 04:27:12

2010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张声震研究员进行访谈。张声震研究员回答了编辑部提出的何时因何原因情系壮族、引领和研究壮学,壮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壮学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壮学研究成果对推动壮族文化发展的作用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感想和心路历程。广西民族出版社将张声震研究员访谈录进行汇编,配以插图编辑成书,于2011年6月出版。2011年7月22日下午,由广西壮学学会、《壮学丛书》编委会、壮学文化传承发展公司在“壮学之家”召开张声震《壮学研究与〈壮学丛书〉》出版座谈会,来自我区各高校、研究院(所)、出版界的15位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了座谈会。现综述如下:

一、民族情结与文化自觉

座谈会上,专家们畅谈了张声震研究员在《壮学研究与〈壮学丛书〉》访谈里,回顾了自己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担任县、市(厅、部)和自治区政府领导职务期间壮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增强、关注民族问题,以及20世纪80年代从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后组织领导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和出版工作,并以自强不息的钻研精神,广交学术界专家朋友,投入壮学研究,引领和推动壮学研究发展、筹划构建壮学体系、钻研壮学取得的成果的心路历程。在精练、朴实而顺畅的字里行间,凝聚着张老深植心灵的浓厚民族情结、自觉担当的民族责任和使命感、充溢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觉,大家觉得读后如春风拂面,倍感真实、亲切、感动和鼓舞,称赞张老不愧为壮族和壮学学人学习之楷模。从访谈录中得知,张老的民族情结和文化自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际工作实践中逐步认知、逐步提升、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与作用的结果。张老于1924年出生于邕宁县(今南宁市邕宁区)一个壮族家庭,15岁投身革命。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宾阳专区、邕宁专区副专员,桂西壮族自治区农林水利局局长,中共桂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广西水利厅副厅长,中共南宁地委书记处书记,南宁专署专员,中共横县县委第一书记,中共西津水电站工程局党委第一书记(兼),中共柳州地委副书记、柳州专区专员、中共柳州地委书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1985年退出第一线领导职务后,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正如张老在访谈录中谈到关注广西的民族问题和自己的民族意识逐步提升的过程时所言:对于壮族的意识和从事壮学研究的自觉性,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的作用:首先是内在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记得1951年进行民族识别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壮族,同样以为是“讲壮话的汉人”。1952年桂西壮族自治区准备成立时,自己参加了筹备工作,才意识到自己是壮族,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后来,自己一直在民族地区工作,随着接触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事务的不断增多,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也逐步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理解也逐步加深。1954年作为广西少数民族参观团副团长,率领广西数十位少数民族县级干部参加中南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全国各民族地区参观学习,使自己有机会接触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想到壮族是我国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却没有文字记载下来,于是促使自己产生了对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和自为意识,认为自己作为壮族的一分子,应该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否则就对不起祖宗、先人,对不起自己的民族。正是这种自我意识和自为意识使然,使他开始了组织领导并直接参与搜集整理民族古籍、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继而在退出一线或退休以后,凭着炽热的民族自我意识和自为意识,开始了全身心投入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和壮学研究工作。专家们从张老的访谈里,感受到他的真诚与用心,即从事民族研究工作,需要树立民族自为意识,要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才能做到用心民族研究事业,才能取得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无愧于培育自己的民族。这种精神对民族学特别是青年一代研究者无疑是一种榜样、激励和鞭策。

二、自强不息的钻研精神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深切地感受到,张声震研究员作为一位政府高级官员,在退出一线或退休之后投身于壮学研究事业,不仅精心谋划壮学发展规划,组织和引领壮学团队深入开展壮学研究,而且还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壮学研究,二十多年坚持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其勤奋好学、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在学术研究中的真知灼见令学仁们感动。从其访谈录中,更加清楚地了解张老自强不息、勤奋钻研而成为一位有造诣的既是壮学领导者、组织者,又是壮学研究专家三重身份的心路历程。

正如张老在访谈中坦言:自己只是一个初中生,没有经过大学科班学习。但是,自己是一个爱好学习的人,自强不息是自己一生的秉性。无论是在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还是在壮学研究工作中,具有民族自我意识和自为意识是前提,还必须具备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宗教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及民族古籍的专业知识。这些正是自己最为欠缺的,但坚信自己可以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学习中再丰富和提升。张老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影响力,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壮学事业的发展,自己不能只是壮学研究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而且还应是壮学研究的组织者、谋划者和引导者,这是壮学团队的期待,不容自己选择。而作为一个学术团队的组织者、谋划者和领导者,除了组织和领导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和学术见解,才能在重大学术问题上以及学者们出现不同意见时,才能有效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和协调。因为学术问题不能以行政方法来裁定,而是要求持之有故,论之有据,以理服人。因此,在20多年的壮学研究时间里,张老始终秉承“自强不息”、“爱好学习”的信念,博览群书,坚持学习、钻研思考不放松。正因为如此,张老总能在学者们对壮族历史问题发生争论、相互难以说服对方时,能以自己的真知灼见进行判断和协调,使不同意见趋于统一,确保了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此,跟随张老多年、参与《壮族通史》编写的专家们还清楚记得:1993年,《壮族通史》列入广西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由广西民族研究所负责组织编写。但是,由于参加编写的学者对壮族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的问题有不同看法,学者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由于当时没有一位德高望重、具有统领众学者魄力的学术型领导者来主持此项工作,使得这一项课题一直无法开展而搁置下来,编写工作处于停顿状态。为了编写和打造出篇章结构更具壮族特色、更符合壮族历史发展实际、内容更为充实的《壮族通史》,张老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出马,组织专家启动《壮族通史》编撰工作。鉴于专家们对壮族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的问题,张老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先找来《越南古代史》、《暹罗史》、《傣族史》及其他与壮族有历史渊源关系的诸民族史,进行认真研读、分析和思考,将之与壮族社会历史发展相比较。同时找对壮族史研究有造诣的多位专家进行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经过认真研读、深入分析研究和听取专家意见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然后组织壮族史学专家召开研讨会,在关于壮族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待专家们充分发表意见后,他系统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多数专家的赞同。于是,《壮族通史》(上中下三卷本)在张老的亲自主持和领导下顺利开展,经过大家的团结努力,终于完成了书稿的撰写、修改和定稿,于1997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另一方面,为了充实自己的学术知识,扩大学术视野,张老应邀参加包括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广西壮学学会等学术社团组织,分别担任名誉会长、顾问,积极参加学会举行的学术研讨活动,广交学术界著名专家朋友,与全国各省区的著名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记得1985年由张老领导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数十位全国著名的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地质学、考古年代测定学和化学界的专家前来广西,听取专家意见,共商破解左江崖壁画之谜。1987年张老率队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展览”期间,拜访了我国考古界著名专家苏秉琦、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著名美术家常任侠、著名民族学家宋兆麟诸先生。200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壮族泰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首发式时,张老又拜访了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宋蜀华、张公瑾,宗教学专家牟钟鉴、语言学专家梁敏、民俗学专家段宝林等。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著名专家,如马曜、何耀华、李绍明等,都是张老的至交。由于张老谦虚好学、尊重专家的诚恳态度,赢得了全国各地著名专家的尊敬。广交学界朋友,对张老学术造诣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成就了张老成为壮学有造诣的领导型知名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从访谈录里得知,张老1985年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时已年过花甲,而此时才投入壮学研究,许多民族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的理论知识都急需补课,如果没有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就不可能有现在学识造诣。直到现在,已88岁高龄的张老仍坚持学习和钻研,其可贵的精神使壮学团队感到由衷的钦佩。

三、高屋建瓴的谋划引领

座谈会上,专家们踊跃发言,畅谈和盛赞张声震研究员作为壮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引领者和实践者,为谋划、引领和推动壮学的繁荣发展、构建壮学体系取得的丰硕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访谈中张老简要地谈了自己担任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长期间领导开展《广西壮字字典》、《广西壮语地名选集》、《布洛陀诗经译注》、《壮学研究丛书》、《壮学丛书》等课题。专家们认为,这些课题的开展及其取得的成果,是壮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对推动壮学研究的发展和壮学体系的建立,具有深远的意义。1991年广西壮学学会成立后,张老一直担任学会的名誉会长。张老一贯奉行的是“求真务实,不搞虚假”的作风。对此,专家们深有体会,认为张老长期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具有高屋建瓴的决策力和丰富的领导经验。张老把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应用到谋划壮学发展战略上,把壮学研究的繁荣、壮学体系的建立作为壮族文化的振兴、壮学发展的总目标,并亲率壮学专家团队向着这一目标努力奋斗。专家们在张老的领导下开展壮学研究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张老所筹划的每一项课题研究,总是从壮学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进行谋划,总是把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系于心,而不像一般学者那样只是进行单纯的课题的研究,做完一项课题、成果出版即算完事了。而张老总是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举一反三,步步推进,拓展深化,尽可能做极致,以推动整个壮学的发展或民族遗产的保护。比如1985年在张老领导下开展的左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按照张老的筹划,第一步是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把左江流域崖壁画的资料全部记录下来,并进行研究,写出考察报告。第二步是邀请全国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前往左江流域对有代表性的崖壁画进行考察,召开学术研讨会,集思广益,让全国各地的专家献计献策,以解开左江流域崖壁画这一千古之谜。第三步是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展览,展示左江崖壁画的风采,让国内外人士认识和了解左江崖壁画,借以宣传扩大左江崖壁画的影响;同时邀请北京著名专家前来观摩,召开学术座谈会,深化了左江崖壁画的研究。第四步是亲率专家把左江流域崖壁画的相关资料带到国家文物局进行汇报,力争把最有代表的宁明花山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张老所谋划的环环相扣的系列工作。正是在张老的领导和推动下,宁明花山如愿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于花山崖壁画这一世界罕见的古老崖壁画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这一系列工作及其取得的良好效果,足见张老缜密的谋划,这是一般的专家学者难以做到的。张老对于《壮族通史》、《壮学丛书》的谋划也是如此。正如张老在访谈录中所述的:从编撰《壮族通史》中,我思考了壮学的发展方向,感悟到壮学必须建立也可能建立自己的体系,建立壮学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于是,张老提出了建立壮学体系的构想,并于1996年亲自撰写并发表了《建立壮学体系刍议》一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总结和论述了壮学的兴起、发展、取得的成果以及建立壮学体系的目标、意义、方法、内容和可行性等,得到壮学专家团队的赞同和响应,相继撰写论文,对建立壮学体系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和细化。于是,在中国民族学研究系列中产生一门新的学科――壮学,这一构想的提出,引起了我国民族学界关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95年首届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鸣召开,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李兆焯出席会议开幕式。张老在大会上提出编撰和出版《壮学丛书》的倡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赞同,李兆焯主席当即表示支持。会议结束后,张老即指示组织专家成立《壮学丛书》编委会,起草丛书的研究出版规划和经费预算,2000年得到政府拨款支持后即开始实施。该《丛书》规划70项研究课题,包括基础资料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研究部分既有基础性和学术性研究,也有现实性和应用性研究,涉及壮族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和现代化发展等问题。《壮学丛书》系列成果的出版,一方面已经朝着张老提出的建立壮学体系的目标夯实了基础,形成了阶段性系列成果,繁荣和深化了壮学系列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版,在我国民族学界引起了良好反响,受到了民族学界的高度评价,认为壮学是我国继藏学、蒙学之后最具活力、成果最为丰硕的单一民族研究学科。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学术活动家、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何耀华、副会长李绍明先生在各种场合,多次对近年来广西壮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赞扬,称赞:“广西壮学研究起步晚,起点高,成果丰硕,真羡慕广西壮学有张声震老主席的引领,这是广西之幸,壮学发展之幸呀!”对于谋划、引领和推动壮学的兴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张老在访谈录里少有提及,但无论是广西民族学界和壮学学界,还是区外特别是我国西南各省的民族学界都是清楚的。特别是广西壮学学界,认为张老退居二线之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壮族文化的复兴和壮学的发展上来。如果没有他殚精竭虑的谋划、领导和身体力行的钻研,壮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丰硕成果,也没有壮学繁荣兴旺的今天。正是在张老的领导下,壮学已经形成了一支志同道合、团结奋斗、勤奋钻研、敬业爱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团队,由这一团队感召和影响着整个壮学研究队伍。目前壮学也已形成学科、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日趋合理的研究队伍。张老筹划和开创的《壮学丛书》及其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版,在壮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使壮学研究及其团队明确了研究目标,积累了基础资料,整合了研究力量,培养了研究人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在壮学研究中脱颖而出,又拓展和深化壮学研究,提升了壮学研究水平,把壮学研究带进了繁荣兴旺的新阶段。

四、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

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张老在访谈录中不仅对壮学的兴起、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做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回顾,而且对壮学的发展与传承提出了清晰明确的思路、方向和目标,看后令人鼓舞,给人以信心,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张老认为:《壮学丛书》原定的研究目标是搜集、整理壮族经典古籍基础研究资料,构建壮学体系。目前这个目标还仅是打了坚实基础,还没有完成。今后还需要继续扩大搜集整理出版古籍,完善壮学体系。然而,随着壮学成果日益增多和民族意识的逐步增强,又随着国家民族经济腾飞和时代潮流的向前发展,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成为壮学研究发展的新课题。随着研究成果的增多,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必然是大势所趋。今后的任务和发展方向是:(1)《壮学丛书》将为建立壮学资料库继续扩大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是壮学体系的基础。(2)出版系列重要专史学术著作,除了完成和出版增订的《壮族通史》之外,争取完成壮族经济史、文化史、艺术史、军事史等的研究与出版,同时加强对壮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以丰富和完善壮学体系。(3)要图谋壮学的更大发展,必须走政府支持和民营实业资助相结合的双轨制,一方面继续争取政府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出版经费的支持,同时要引进民营企业的资本,支持壮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目前已成立有壮学文化传承发展公司,今后将由壮学学会与公司共同统筹规划和实施壮学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张老特别指出,壮学研究和壮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与奋斗。通过阅读张老的访谈,大家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任务。大家表示,一定要有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自为意识,奋发努力,为民族的发展、文化的振兴、壮学的繁荣和壮学体系的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深入浅出而微言大义

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张老的访谈录实际上是对壮学研究二十多年来的回顾、总结、深化和提升。1991年广西壮学壮学会成立以来的研究成果以及出版的《壮学丛书》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就是确立了壮族是一个“文化民族”,而不是像国外某些学者所说的只是政治确认的结果。让世人知道壮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从古到今,绵延不断,具有自己的文化共性。这是二十多年来广西壮学学会在张老的领导下取得的最重要的、最有社会意义的成果。

专家们认为,张老在率领壮学团队开展壮学研究中,一方面是从壮学发展规律、发展战略和壮民族文化的复兴进行整体性地统筹谋划,并寻求突破点;一方面则着力于对壮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壮族及其先民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全面揭示、归纳与提炼,阐明壮族及其先民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灿烂文化做出的贡献,而且善于听取和吸收专家的意见及其成果,对壮族源远流长、富有成就和独具特色的物质性、制度性(或行为性)、观念性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总结与归纳,这些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以壮语为标志的语言文化,以稻作为中心的那文化,以铜鼓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以干栏式建筑为特色的居住文化,以岜莱(花山)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壮锦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壮欢(壮族山歌)为代表的歌谣和歌圩文化,以始祖布洛陀及其麽经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壮医为特色的医药文化,以宇宙三盖观、天人合一观为代表的朴素哲学思想。因此,张老的壮学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一方面是自己思考、钻研的结果,同时也是以张老为代表的壮学专家团队智慧的结晶。这一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壮学丛书〉•总序》之中,“总序”对壮族历史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准确、精当的归纳和总结。这是20多年来壮学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和重要研究成果。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一总序将是壮学研究的指南。

专家们还谈到:在读张老《壮学研究与〔壮学丛书〕》访谈过程中,感动、敬佩之情由然而生。第一个感动和敬佩是张老已年届88,思维仍如此清晰、谈吐又如此流畅,如此有条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张老身体的健康以及长期形成的严谨思维和丰富的学识积累。第二个感动和敬佩是张老的访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行内人看了不觉得浅,因为其中包含着微言大义,特别是长期在张老麾下从事壮学研究的学者,对张老所谈的历历在目,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外行人也能看得明白,因为该书图文并茂,语言平直,通俗易懂,广大民族干部看了应该受到启发和教育,对增强其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大有裨益。我们的学者撰写学术研究著作很难做到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为广大干部群众乐于接受的广度,行内行外都可以看得明白。在民族文化遗产和壮学研究方面,张老既是学术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实践者和直接参与者。张老的访谈录对于现任的民族干部领导人,特别是壮族领导人会有积极的启示和教育作用,使他们关注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他们在位时没时间,退下来后可以关注或参与,张老就是很好的榜样。事实证明,民族研究工作要发展,如果没有政府层面的支持是困难的,特别是像壮学这样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很难有今天的兴旺发展。张老以访谈的形式叙述自己对于民族自我意识和文化自觉以及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及投入壮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形式和效果都非常好。访谈属于口述史性质,它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所以现在学术研究很重视口述史。建议发行工作要做好,要赠送自治区、市一级的主要领导;争取发行到相关大学及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展其社会效益。另外,这本书已经编得很好了,但是如果有机会、有条件的话,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内容,包括访谈里还没有讲到的、学术自述,心路历程,再由专家撰写评价性文章,把张老的代表性论文,总序、成果目录等进行汇合,形成一部内容更为充实、学术更为厚重的著作,效果和影响会更好。大家认为,要加强对《壮学研究与〈壮学丛书〉》成果的宣传,因为这不仅仅是张老个人的成果,而是以张老为代表的壮学团队的成果,反映一种精神,一种执着敬业、勤奋钻研、自强不息、精诚团结、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是对青年一代的学者还是广大民众,都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上一篇:民族地区旅游企业上市问题综合探讨 下一篇:关注动态生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