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剧”的名义

时间:2022-02-11 03:22:02

【编前语】当“剧二代”以“啃老”的姿态冲击市场时,有人赞其锦上添花,因为在技术的包装下,“剧二代”们抢夺了眼球,占据了市场份额;有人贬其画蛇添足,亵渎了经典,对白、字幕的语言文字欠规范,错漏百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语文习得……这些被指制作粗糙、缺乏创意的“剧毒”如何解?本期“特别关注”,我们一起来“数剧”。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剧二代”

近年,电视剧市场集合了“翻拍古典名著、乘胜追击谍战、偶像再接再厉、琼瑶卷土重来”几大特点,翻拍的新剧有最颠覆的新《水浒》、最前卫的张纪中版《西游记》、最创新的“海岩三部曲”(《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 最挑战的《京城四少》、 最悬疑的《风声传奇》、 最偶像的《新还珠格格》和最唯美的《山楂树之恋》。业内人士戏称,同一种原料被拿去先拍电影再拍电视剧乃至话剧,无异于被“蒸”过了,再用“水煮”一下,最后又拿去“红烧”。

影视“回锅肉”热销

按照影视体裁的不同,影视界将翻拍分成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类是由文本作品先拍成电影作品并获得高收视率与好评,然后加些内容添些情节便拍成了同名的电视作品,如《神话》《杜拉拉升职记》等。第二类是先由文本作品拍成电视剧作品,稍后再衍生出同名电影,如《潜伏》《将爱情进行到底》等。第三类是同名电视剧间的翻拍,在这一类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大名著被拍了又拍,比如,继83版的《红楼梦》后有了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也同样经历了几个版本的更新换代。第四类是续拍。第五类是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三重翻拍。第六类是广告片和MV的翻拍。比如,经典的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片套拍等。

“剧二代”几斤重?

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210人进行了一项关于影视剧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在线调查。调查显示,早恋、拜金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偶像剧对青少年三大负面影响。调查中,大多受访者对当前“剧二代”的印象是:泛滥、老套、粗糙、恶俗,称其质量“一代不如一代”。

剧集多注水。一种是2个小时的电影被拍成至少二十集以上的电视剧。在电影翻拍成的电视剧中,以老电影居多,尤其是英雄题材的影片,靠的是让英雄谈恋爱。像《霓虹灯下的哨兵》《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平原游击队》等老电影,都是被“注入”了丰富的爱情故事才得以拉长成“剧”。另一种是靠繁琐叙述,拖沓节奏,把二十集的原剧硬拉成四五十集,而且添枝加叶、随意改变剧情。

剧情受诟病。很多翻拍剧在剧情上饱受诟病。如《新还珠格格》,琼瑶称新加入70%的剧情,但这些新料却成了观众眼中的“雷点”:原本三脚猫功夫的小燕子,一出场就以一敌百;紫薇打了个喷嚏,皇帝马上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她披上,却因此被冻得发烧。新《水浒传》第一集就被观众抓住了把柄――明朝才传入中国的玉米却出现在北宋;林冲练兵,竟然要求士兵们进行障碍赛跑、耐力训练等,练兵手段如此现代化让观众哭笑不得。新《西游记》中,高老庄的高翠兰爱上了猪八戒;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动了真情……种种雷人剧情让观众感叹“有多少经典可以胡来”。

造型后现代。如在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的造型引发水浒迷们“过于现代,不靠谱”的批评。好汉们皆是“围脖党”,大官人皆是“插花控”,被观众戏称“像走T台”。其中陈龙版武松身穿混搭麻布复古风格的小马甲,被网友认为是加勒比海盗。

台词玩穿越。如在《活佛济公2》中,陈浩民版的济公过于前卫的台词,让习惯了旧版游本昌嬉笑怒骂的观众难以接受。他能对着方丈大呼“灵隐寺应该卖卖门票挣点外快,就像上海办个博览会一样”;在和白兔精的对白中大呼“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遇到乾坤洞主在闪人之前说“我妈喊我回家吃饭”……虽然能博观众一笑,但与济公本色却相去甚远。此外,新《水浒传》的台词既时髦又现代――童贯“夸”林冲:“林大人果然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啊!”

小链接

天下剧集一大抄

前段时间,电视剧《深宫谍影》热播。有网友称该剧已集“剧二代”之精华:拍摄地是《步步惊心》和《后宫》的,配乐是《倾世皇妃》与《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的。剧中,民女涵香流落在外回到皇宫变身格格,与《还珠格格》相似;涵香在宫里招摇过市,美其名曰“查案”,有抄袭《神探狄仁杰》之嫌;民女涵香是真格格,贝勒格泰却是假贝勒,堪比《梅花三弄之梅花烙》;身世未明,可能是兄妹关系的涵香与格泰陷入热恋,让人很难不联想到《雷雨》及《蓝色生死恋》。

小链接

广电总局叫停四大名著翻拍

在电视剧导演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发言表示,不提倡对名著频繁翻拍,也不提倡简单克隆国外剧。他同时表示,如今穿越剧有越来越热的趋势,总局不提倡对历史表现得太随意,时下泛滥的穿越题材电视剧需冷静反思和讨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譬如作为穿越剧,怎么用正确的历史观表现历史?现在的穿越剧很难用历史观去衡量,整体的思想内涵还没有提高到“观”的历史高度,而且对历史的表现过于随意。这种态度和倾向不足提倡。

影视剧为何爱“啃老”?

在一次民调中,75.1%的受访者感叹近年来国产“剧二代”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差;其中25.9%的人直言质量“非常低”;只有不到两成人(19.0%)认同近年来的国产翻拍剧。然而,很多制作单位明知翻拍影视剧会招来骂声一片,但是仍旧乐此不疲地投入到翻拍的大军当中。如此在翻拍路上前赴后继到底为哪般?

迎合需求

“剧二代”的存在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有些经典剧时隔时间长,影像效果、故事叙述手法、拍摄技术技巧都和现代人的审美水平、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像《白蛇传》曾经在一代人的脑海里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但在“90后”“00后”看来就显得太过老套和陈旧。这就需要翻拍出新版的、顺应现时社会需要的作品。

捆绑眼球

翻拍中一个新现象是电视翻拍与电影、游戏的捆绑。如电影《风声》在票房大热之后,立马推出电视剧版《风声传奇》;《仙剑奇侠传》更是根据几代游戏版本,拍出了真人版电视剧。谍战剧《旗袍》一开始就因与电影《色・戒》的极高相似度而吸引了观众。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捆绑营销赢利的方式在国际上颇为流行,能够让制片方在宣传和制作上省心省力不少。

降低风险

经过多年口碑沉淀,老剧还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和炒作噱头。在这个全民怀旧的年代,一个熟悉的故事,融入新元素后吸引新老观众的可能性比较大。由此种种,“剧二代”从一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有稳定的欣赏群体,又可以降低前期制作和宣传成本,节省人力物力,减少审查和播出中存在的风险。《新还珠格格》的导演李平就曾表示,“剧二代”的前身就已经是通过市场考验的经典剧,相对来说风险更小。

拉高收视

卫视与卫视竞争的白热化也是“剧二代”能风靡整个荧屏的一个原因。湖南卫视的琼瑶剧《一帘幽梦》《还珠格格》、青春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丑女无敌》都是很成功的翻拍作品,2011年播出的两部翻拍韩剧的戏《一不小心爱上你》《回家的诱惑》更是创造了收视神话。湖南卫视的成功给它的竞争者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于是江苏卫视重金重拍“海岩三部曲”。还有,北京卫视的《红楼梦》,浙江卫视的《西游记》 等等。“剧二代”在卫视同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保证了真正意义上的独播,让上星频道各具特色,不再千人一面,提高了频道的竞争力。来自江苏卫视和湖南卫视的消息称,《活佛济公2》和《新还珠格格》的收视一直是同时段第一名,而新《水浒传》在天津、山东、安徽、上海等卫视随着剧情的逐渐展开,收视率也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

挑战审美

如今,国内影视剧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影视剧拍得是否精致,与收视率并不一定成正比。很多观众存在 “审丑”心理,越烂的影视剧越去追捧,甚至以挑刺为乐。如《新还珠格格》一经播出,马上就有眼尖的网友发帖挑出剧中的穿帮镜头,引起一阵娱乐狂欢,甚至引发了“大家来找茬”的全民娱乐活动。观众在烂片的浸染中享受到了一种智商高于编剧和导演的优越感,从而助长了收视率。奇怪的是,投资方、制作方竟认为“网友挑刺等于在表扬我们”。

“剧二代”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

好技术是超越旧版的法宝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 ,“剧二代”并不都是别人吃剩的甘蔗,有的也可能是一块新珠玉。香港电影《无间道》被美国电影导演改编后,也一样成为经典,并且由于其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所表达的现实思想,被评为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部好的翻拍作品可以拥有更高的收视率和市场,但也会比原创剧更容易被人忘记,更不容易被观众接受。因此,只有演员、导演、制片和造型师、艺术设计等的通力配合,才能拥有更高的价值。

“港台翻拍王”赖水清:“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翻拍剧?首先,原先拍的的确太经典了,给观众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其次,也确实说明影视业陷入了一种疲态,当你的创作没有新的想法的时候,就会去寻求一个好的旧的题材,重新发挥,这是影视行业里永远不变的定律。”

“内地翻拍王”张纪中:“我觉得没有翻拍就没有进步。我翻拍的金庸戏最多,我认为除了某个演员不如原来的好,总体上一定会比原先的版本强得多,无论是场面、色彩、服装、化妆、道具等一定比原先有很大进步。经典这个东西过了一段时间,随着人们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与时俱进,因为有很多新的想法、新的技术可以去实现。”

“剧二代”泛滥暴露文化原创力匮乏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翻拍成了赖以生存的“稻草”,于是,“拿来主义”当道,“山寨手法”盛行,“剧二代”俨然成了抢占市场的一条捷径。“剧二代”的泛滥,一再折射出影视创意者的江郎才尽、想象艺术的空洞匮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培养‘剧二代’,光图多快好省、仓促上马,结果必然是粗制滥造、观众不买账。关键是制作方要保证续拍影视剧的质量。真正被观众认可的是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细节动人的作品。”

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其实我们并不缺文化创造力的土壤和源泉。与其费尽心思、耗费大量制作资源在旧纸堆里改故事,不如多花点心思在新品创作上,了解观众的喜好,塑造出新的经典”。

编剧薛晓路:“翻拍剧过多会制约中国电视剧的创新能力,更会影响原创影视剧的繁荣,缺乏创新就不会进步,这将导致产业竞争力的下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追求票房和收视率的翻拍片大量出现,不仅会让原创剧受到挤压,还会导致影视剧产业逐渐变得庸俗化。”

翻拍别亵渎了经典

《北京晨报》:翻拍四大名著的标准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广大读者研究、解读、衡量后评定出来的。这个标准承载了许多文化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对许多人的思维智慧、为人处世方式产生了影响,还对往后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变化有着深远影响。

既然有意翻拍就要有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不少导演似乎特别注重在翻拍的电视剧中,留下自己的理解,但理解并不是曲解,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才行,否则就只能落得个观众不买账,专家不认可的下场。

著名演员六小龄童:“我不反对翻拍,问题是怎么拍。我这一版的孙悟空在网上的支持率是98.8%,这说明无论时代怎么变,老百姓很清楚他们心目中的美猴王是什么样子的。中华民族世界级的名著不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西游记》的精髓告诉下一代。”

直击“剧危机”

危机一

影响成长

相关研究和很多事实表明,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干巴巴的或抽象的说教不会奏效,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是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是在听故事、模仿故事中完成的,而青少年文艺作品(含影视剧作品)就是为其提供故事的最主要来源。如果青少年接触到的文艺作品(含影视剧作品)有问题,其成长也会受到影响。如影视剧中,由青少年偶像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会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李晓文说,影视剧是人生的浓缩表达,是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之合理性的聚合传递,有教化和传递价值观的功能。青少年可以从影视剧中习得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是现在,青少年影视领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青少年很少接触到传统的经典影视剧。

小链接

专家支招

知名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主任梁明:“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关键是现在的影视剧行业没有准入限制。由于没有基本的行业底线,现在许多人在拍摄影视作品时,脑子里根本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识,什么赚钱就拍什么。要解决劣质影视剧毒害青少年的问题,首先应规范影视剧内容;其次建立影视剧准入制,对影视剧创作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行规范;另外,应支持一些好的青少年影视作品,给它们搭桥铺路。”

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黄洪基:“电视台等媒体应具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将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使命之一。”

危机二

制作粗糙

现在的影视剧行业没有准入限制,只要有钱就行。“剧二代”们“不差钱”,差什么?

差严谨态度。“有些影视剧真是害人,学生的作业本里有好多从影视剧里学来的语言文字差错,我们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辩解说某某剧续集里就是这样用的。”据相关方面透露,很多老师都遭遇过这样的事情。近年来,“剧二代”们一味地赶进度、迎合市场需求,剧中对白表达失准问题屡见不鲜,错字、别字、漏字、赘字,张冠李戴、阴差阳错的情况充斥荧屏。如新《三国》中曹操说起和刘备的关系,竟自谓“相敬如宾”(相敬如宾一般是用来形容夫妻关系)。影视剧对青少年语文方面的影响很大,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青少年因分辨能力所限,或因盲目推崇之故,对影视剧中的语言、文字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影视从业人员应把好影视剧语言文字关,避免错误的发生。

差艺术智慧。现在,大多观众抱怨:翻拍作品缺乏艺术智慧,导致影视创作有弱智化趋势;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影视创作出现谄媚化趋势。的确,翻拍不应是浮泛的标新立异,而应是与时俱新的创造再生;不应是单纯迎合观众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应坚守艺术的追求和理想。这样才能让观众在获得情感共鸣的同时,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心灵荡涤,获得有品位的审美愉悦。

危机三

缺乏创意

有学者做过一项统计,中国每年生产上万集的电视剧,美国才3000多集。然而,国内影视剧质量却屡受诟病,最大原因是缺乏原创的好故事。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说:“现在影视圈不缺钱,也不缺导演,缺的是好的题材和剧本,所以现在许多制片方都在四处寻觅好的剧本,重金购买。”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个好的剧本已经卖到了200万元的天价。创意文化的深刻危机在于没有创新的动力。面对目前影视界跟风翻拍的局面,我们应检讨弥漫在影视界中的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为,鼓励创意,探索创新。

小链接

广电总局将每年高价征集好剧本

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会上指出:“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原创能力,广电总局将着力扶持原创精品创作生产,从2012年开始,组织实施剧本精品创作工程,设立优秀剧本奖励基金,每年拿出3000万元,向全社会征集奖励好剧本,每个优秀影视剧本给予100万元到300万元奖励。”(据人民网北京电)

“剧”二代路在何方

我们翻拍的影视剧是要雷人不浅还是要让人心头一暖?是要赚取吆喝还是要赢得口碑?毋庸置疑,答案均是后者。然而,层出不穷的“剧二代”们,在琳琅满目的繁盛表面下隐藏的却是原创性匮乏的弱点及浮躁的态度。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剧二代”――

精雕细琢的优质之作。翻拍经典就像炒剩饭,有的炒香了,有的炒煳了。电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如果背叛原著经典的本来面貌,就无法起到这个作用,还失去了观看的意义。很多观众不反对翻拍,问题是怎么拍。例如,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的剧本是现代英国才女艾玛・汤普森根据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的。在电影开拍之前,汤普森就认真研读奥斯汀的作品甚至私人书简,花了4年完成剧本改编,她后来成功摘下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可谓当之无愧。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以浅薄轻浮、一味搞笑赚取廉价笑声的看似创新实则荒谬的作品,我们需要的是静下心来精雕细琢的作品。

借鉴经验的成功之作。外国也有很多影视剧不断被翻拍,但其中不乏经典。数百年来,莎士比亚的名剧在英国各地一再上演,一拍再拍。全世界的观众对《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了如指掌,却又百看不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莎翁对人性的掌握打破了文化与时空的藩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同的导演在场景调度、人物塑造及叙事节奏上不断尽情挥洒,不同的演员也持续对各种角色进行细密的揣摩和幽微的诠释,使得每一部莎翁剧作的演出,都能为不同的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剧二代”们还应超越时代、不断创新,将原著与当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语

对经典要有敬畏心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为了短期的高收视率而忽略了作品的内涵,为了立竿见影的赢利涸泽而渔。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属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对人的思想意识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甚至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经典不可以翻拍。在影视业内,最重要的应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一个时代新文明的标签。在经典的基础上追求创新,重要的是要对经典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只有敬畏,才能体会其精髓,才能打造出精良的作品,才能创造新的经典,才能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

上一篇:“举例论证”是一种说理方式 下一篇:全国高考作文备考遮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