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动手操作 培养实践能力

时间:2022-02-11 01:14:30

重视动手操作 培养实践能力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将“实践与综合应用”定为内容标准部分四大领域之一。

[关键词]学生 操作 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将“实践与综合应用”定为内容标准部分四大领域之一。如何在新的数学理念的指导下,体现现代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初浅认识。

1动手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操作与思维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由于儿童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水平,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并按照思维过程去分析、比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操作,使之思维随着操作活动而展开,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节课时,组织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向每组提供三个空圆锥、三个空圆柱和一脸盆水,圆锥和圆柱两两分别具有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的关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第一步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圆柱形物品(牙签筒、饮料罐等),摸摸、看看,知道圆柱体有一个侧面、两个底面,使学生对圆柱的概念有一个形象感知。第二步,启发联想,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外形是圆柱形。第三步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各种学具、各种方法验证上下两个面的大小,侧面的大小与底面周长的关系,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第四步,让学生用书上的展开图型,做成圆柱。按常规到此就完成教学任务了,但为了进一步发展思维,用所学到的知识为实际服务,教师可设计第五步:让学生想象三个展示图分别得出的圆柱是哪一个。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估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估算是估计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思想是把握的大致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渗着估算的思想,如:一些水果要全部批发给别人,就要估计这批水果的重量;一批货物要用车装运,就要估计这些货物的体积。因此,日常估算是每个公民都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建立概念后,应让学生对生活常见事物进行估算。例如,教“厘米和米认识”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从尺子上观察一厘米、一米分别有多长,用自己的手比划出来,建立长度的概念;再认识一厘米、一米长的物品有哪些;接着让学生用尺子量度常用的物品,如橡皮擦、书本、桌面等,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了厘米和米的意义。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创造出新的想法。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这节课时,要把4+4+4+3改写成乘法算式,同学们纷纷想出三种方法:4×5-1=4×4+1=4×3+3,有没有新的方法呢?教师请学生动手摆小棒,很快学生就得出了两种新方法:一种是把后面3根小棒平均分到每个4里,得到3个5,列式是5×5;另一种方法是:把前3个4每个抽出一根小棒,得到5个3,列式得:3×5;教师及时夸奖学生是小小发明家,学生尝到了创新的喜悦,兴致高涨。

4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应用能力

“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面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学生手脑并用中,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中有关半径、直径间的关系的认识,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在画好的图中量一量半径、直径的长度,然后告诉学生“在同圆(或等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个结论,这样的操作就是走形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认识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后,我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讨论: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直径与半径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简短而又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无框架的约束下,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有的组采用了折的方法,有的组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有的组测量的是同一圆内也有的测量的是大小不同的圆……同学们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学习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等,得出的结论有的可能有偏差,但通过小组的操作,群体的交流,最终归纳出同圆(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一正确结论。这样的操作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操作活动落实到实处。

5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合作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与协调。因此,教师应注意营造合作学习的气氛,通过同桌、小组、全班动手操作,在探讨知识的同时,培养协作精神。

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思维发展了能力随着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与培养实践能力。

上一篇:浅析如何使高中英语教学更加有效 下一篇:用爱践行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