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模式研究

时间:2022-02-11 12:16:25

湖北省恩施州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模式研究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整体推进背景下,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一种适合恩施州发展的产业支撑模式。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得出恩施城镇化的发展,应该走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及加工业为支撑,“农副结合”的家计模式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梯度推进

1. 前言

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指出:面向未来,中国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强调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

2. 恩施州基本情况

(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处于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于大巴山之间。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西接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与湖北省宜昌市接壤,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

(2)恩施州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十二五”以来,恩施州委、州政府提出“工业兴州”发展战略,确立“发展抓经济、经济抓工业、工业抓项目”的工作思路,随着区域政策和扶持政策的叠加、交通条件与发展环境的改善,恩施州的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3. 结构与布局

3.1工业总量。

(1)2011年恩施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32:40,第二产业首次超过农业,全州工业实现增加值110.85亿元,同比增长19.1%。201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482.1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33.32亿元,同比增长15.8%,占全州生产总值27.6%。2012年,全州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306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80亿元,同比增长17.0%。

(2)全州八个县市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如表1:

(3)总体而言,恩施州的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与湖北省内其他地市(州)仍存在一定差距;恩施州内部各县市之间差距也较大,恩施市工业经济发展较好。

3.2工业结构。

(1)恩施州工业发展以食品、矿产、能源、烟草、建材、药化六大支柱产业为主。2011年六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0.51亿元,同比增长27.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22%。六大支柱产业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2)可见,恩施州工业的主体是农副产品加工(食品+烟草),占据了工业总产值的近60%。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依托本地农业资源。一方面培育了以思乐牧业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业、以长友公司为龙头的植物性加工业、以三峡酒业为龙头的饮品加工业,主要产品包括乳猪、火腿、茶叶、莼菜、饮料酒、矿泉水、果汁饮料等;另一方面,烟草工业主要依托本地大量的烟草种植。2011年恩施州烟叶种植面积约为60万亩,烟叶产量达到155万担;在生产环节,烟叶复烤加工原烟149.3万担,产出片烟47141吨,生产嘴棒12亿支。其中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卷烟生产达到39.4万箱,实现工业增加值20.07亿元。

(3)能源、建材工业也是恩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主要依托本地丰富的能源建材资源。全州水能理论蓄藏量达509.31万KW,理论电量446.1亿千瓦时,已形成以水电为主,风电、火电、生物质电等共同发展的能源开发格局。截至2011年底,全州实际拥有电站285座/615台/1436355KW。

(4)2012年恩施州六大支柱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5%,全州净增规模工业企业70家,总数达到309家,六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持续上升。研究涉及其中四个县(市)的工业产业结构如表3所示。

(5)显然,恩施州的工业发展较大地依赖当地资源,农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型工业占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3.3工业园区。

(1)由于恩施州工业发展依赖本地资源,“就地取材”谋发展,所以分布上呈现出靠近原材料、能源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恩施州工业发展依托本地资源,分布格局多呈现出分散性、多中心、多层次的形态。

(2)为引导工业合理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工业发展,恩施州及各市县政府着力打造工业园区。研究涉及的四个县市的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如表4所示。

(3)可见,恩施市工业园区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其它县市的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较少,厂房、基础设施等尚在建设之中;工业企业的“退城进园”还只是一种设想,目前,全州的工业产业布局仍然呈现为分散性、多层次、多中心的态势。

4. 产业工人与农副结合

4.1产业工人。

(1)根据州经信局2013年1~4月统计,全州产业工人共计3.67万人;其中恩施市0.6万人,利川市0.53万人,建始县0.6万人,巴东县0.48万人,宣恩县0.22万人,咸丰县1.33万人,来凤县0.4万人,鹤峰县0.51万人。

(2)就恩施市来看,2012年全市共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就业劳动力8677人。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依次是:金叶烟草(1415人,国营企业)、恩施供电(1281人,国营企业)、恩施卷烟厂(692人,国营企业)、清江煤炭(532人,私营企业)、思乐牧业(355人,私营企业)等。在4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28家职工人数不超过100人。

(3)利川市、宣恩县的情况大致类似,总体来看,各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劳动力数量有限,产业工人数量少。

(4)从产业工人在行业内分布来看,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占主导地位(见表5)。其次是矿产相关行业,制造业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都较少。以利川市为例。2012年,全市共有39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4825人。能源行业企业共5家规模以上企业,吸纳劳动力1518人;建材行业共2家,吸纳劳动力127人,医药工业共5家,吸纳劳动力515人;农产品加工业共18家,吸纳劳动力1702人;其他工业(主要为轻工业、制造业)共9家,吸纳劳动力963人。农产品加工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容纳从业人数都居首位。

(5)总结来看,恩施州虽然大力发展工业,且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已经大幅提高甚至超过第一产业,但是实际中第二产业中的支柱型行业仍是与第一产业密不可分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除此之外,恩施州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制造业非常薄弱。同时,全州基本没有大量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全州工业吸纳劳动力就业非常有限,城镇对人口的集聚作用也不会很强。

4.2农副结合。

由于本地工业制造业落后,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欠缺,所以,与其他中西部地区一样,恩施州大量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另一方面,恩施州是农业大州,全州在烟叶、茶叶、林果、蔬菜、药材等产业方面都形成了较大生产规模,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农民收益相对较高。结果,农民家庭普遍形成了一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农副结合的兼业模式。

5. 结论

(1)显然,恩施州的工业制造业相当落后,基本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对城镇化发展而言,工业制造业的落后产生了两大致命性问题:一是地方财税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乏力,城市发展缺乏财力支撑;二是工商制造业吸纳劳动力有限,本地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则采取“农副结合”的经营模式。

(2)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恩施州城镇化的发展还严重缺乏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言的产业支撑。换句话说,在短期内期望通过人口快速向城市搬迁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恩施州的城镇化发展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恩施城镇化的发展,还得依赖于现有的农业产业化及与之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探索以走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及加工业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而且,农民家庭的“农副结合”的家计模式也决定了恩施特殊的“多层次、多中心、梯次分布、城乡一体”的城镇化路径。

参考文献

[1]朱文忠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导论2002.

[2]倪鹏飞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双赢:以成都为案例2007.

[3]袁开福 城市产业支撑的发展与培育研究——以贵州省为例2011.

[4]蒲文斌 贵州城镇化构建问题研究2012.

[5]林小如 黄亚平 城镇化诉求下欠发达山区县域交通发展路径——以湖北省为例 2012.

[6]王文峰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青岛的启示2012.

上一篇:浅谈长输管道防腐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下一篇:新农村综合体产村相融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