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课堂教学的情景统一

时间:2022-02-11 11:34:45

古诗课堂教学的情景统一

【摘要】 《长征》是一首情景统一(交融),艺术高超的革命史诗。作者同志以区区五十六个字,高度、凝炼地概括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长征。诗人寓情于景,情景统一,以轻松、豪迈的笔调再现了硝烟弥漫,气势磅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诗的字里行间,充分凸显了同志叱吒风云卓绝超群的功力!

【关键词】 古诗;教学;;《长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Abstract】 the Long March "is a scene unification (blends),artistic excellent revolution epic poem. Author Comrade Mao Zedong by the area area 56 characters,highly,congealed builds up summarized in the world the unprecedented historical magnificent feat -- Long March. The poet lodges the sentiment to the scenery,the scene is unified,by relaxed,the heroic writing style has reappeared the cloud of smoke float over,the with overpowering momentum Long March,poem between the lines,fully Comrade Mao Zedong to command wind and cloud the outstanding outstanding skill!

【key word】ancient poetry;Teaching;Mao Zedong;"Long March" holding word will;expresses feelings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40-02

如果说画是无声的诗,那么诗则是有声的画!画以色彩明暗构成图像展示其主题思想,而诗却借助想象的画面抒发心中的激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的。诗中绘景愈美,则抒情愈烈。《长征》就是一首情景统一(交融),艺术高超的革命史诗。作者同志以区区五十六个字,高度、凝炼地概括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长征。诗人寓情于景,情景统一,以轻松、豪迈的笔调再现了硝烟弥漫,气势磅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诗的字里行间,充分凸显了同志叱吒风云卓绝超群的功力!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情景统一理解古诗,我们以《长征》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长征》开篇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路上有无数的艰难险阻,这一句是全诗的总纲。作者开宗明义道出了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诗人凝重的笔束渲染了“万水”的湍急恶劣,“千山”的峭拔高峻,展示了长征的艰难,其目的是突出“不怕”!诗中字里行间没有支言片语提到敌人,但只要我们联系“远征”,便不难意会:“远征”全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省,历经“金沙”“大渡”等恶水天险,“五岭”“乌蒙”“岷山”等林莽酷雪,旅游吗?非也!一九三四年,反动集团妄图消灭红军,调动重兵对革命根据地进行行围剿,形势十分危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为了更有效地和敌人展开斗争,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党中央领导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这就是长征!而诗人在诗中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只字不提,这充分体现了同志和广大红军指战员藐视敌人,把敌人视为草介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情的抒发!这同时也是作者寓情于景表现艺术高超的体现。

诗的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对景物进行了具体的刻画,意境也从抽象的概括转入了形象的表达。红军面对蜿蜒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交界的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贵州、云南交界的乌蒙山这些“庞然大物”,诗人以其飘逸的笔调,绘出了波澜起伏(腾细浪),泥丸翻滚(走泥丸),铁流奔涌(红军队伍)的壮丽画卷――行军图。诗中“腾”与“走”赋予五岭和乌蒙山鲜活的灵魂,以夸张的手法有意地缩小了连绵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陡峭的乌蒙山,反衬了红军不畏困难,敢于藐视困难的高大形象。

其实,远征远远不止这些来自于自然的困难。红军长征面对的最大困难,是摆脱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一路上,敌人的飞机狂轰乱炸,红军前无去路,后有追兵,装备落后,给养贫乏。然而广大红军指战员怀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不断地奔向胜利的前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作者从具体写“千山”笔锋一转描绘“万水”。金沙江、大渡河,是红军长征北上的必经之路。地势复杂,水流湍急,自然条件本来就十分险恶,更何况敌人早已重兵把守!一九三五年五月,红军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兵,四渡赤水后突然挥师指昆明,待反动派慌忙重兵增援时,红军却虚晃一枪,早已雄师过了金沙江,泸定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诗中“暖”与“寒”是情的抒发。红军渡过金沙江、夺取开险泸定桥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正值春暖花开,“暖”既描绘了春色的明媚可爱,更烘托了红军脱险后的喜悦心情和三军雀跃,万马奔腾的热烈场面。而“寒”却是有其蕴厚的内涵,它既写出了当时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也表露了红军胜利突围后,回顾当时战斗场面的令人胆寒!不是吗?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和二十万太平军,就是在这里全军复没的!然而,红军不是石达开,他们有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着克敌制胜,

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冲破敌人的包围后,于一九三五年八、九月间进入渺无人烟的草地和雪压冰封的岷山。翻过岷山,意味着长征结束,胜利在望。“更喜”是全诗“点睛”之笔,万里长征,无数的艰难险阻已被红军征服,表现了红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指参加长征的全体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红军除了要克服自然困难,消灭前进道路上的顽敌,还要抵制的分裂主义。同志在诗中表现了他潇洒豪迈超凡飘逸的功力,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三军” 广大指战员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作者在诗中以明线浓墨重彩描绘长征途中的山,以暗线抒发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统一,天衣无缝!《长征》表现了巨人的风范,伟大的胸怀,奇特的构思,是领袖的气魄与胆识的凝聚!

情与景的有机统一,是诗的表现艺术。托物(绘景)是为了言志(抒情)。由此可见,在《长征》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情随景发的基础上,懂得不仅是直抒胸臆,而且是透过红军战胜恶水陡山的跋涉,和折射硝烟弥漫的浴血奋战,抒发作者轻松、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在学习时,我们既要欣赏诗人高超的绘景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他情境统一的奇特构思和表现艺术,这样才能达到理解古诗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7-09-15

上一篇: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心理策略 下一篇:浅议线性代数学习中矩阵初等行变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