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类职校语文教学的网络化改革

时间:2022-02-08 02:16:21

医类职校语文教学的网络化改革

[摘要]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向传统枯燥的“文本”语文教育提出了挑战,语文教育本身也要实现现代化。该文意在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验,实现“授之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激发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 医学生 网络化 语文教学

近几年,一些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反映部分医学生实习期间:病案记录书写不规范,层次不清,错别字成堆;与病者及其家属交流词不达意,语言艺术性差;知识面窄,对医学专业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个性张扬,合作不协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语文课程教学有很大关联。

传统医类职校偏重于专业课程,所以学生对非专业的文化课程重视不够,而语文教学往往又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使教与学的活动都相对封闭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很难体验和享受语文的学习乐趣,更别提综合素质的提高了。所以,在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也应与时俱进,进行适当的改革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出现,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 备课的网络化

网络具有快速、开放、自由、信息量大等特点,这就可以大大改善以前传统备课“教参+教材”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链接了解相关信息,还可以进入全国乃至全球的图书馆藏资料库,搜索到全面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不同地区的同仁进行教案交流,借鉴各种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除了教案之外,还可以适当进行动画课件制作,将原有稳定但呆板的文字与各种丰富直观的图像、声音、动画综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手、眼、脑并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运用。比如当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笔者录制了名家的朗诵,配以康桥实地的照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情境;当讲解《华佗传》时,录制了有关“五禽戏”的示范动作,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了解。

虽然这样做要花费传统备课的2~3倍的时间,但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找与整合工作,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均大幅度增加;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效率;便于学生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审美愉悦。

2 预习的网络化

许多教师常常会布置预习作业,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不高,多半是敷衍了事,并没有开动脑筋研究课文,更不会在课堂上提出疑难问题了。

经过多次实践,笔者采用了“任务+奖励”的办法。在讲授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前几日布置任务一上网查找有关荔枝的形态、品种、销售、种植、诗文等图文资料,制作相应的资料卡片或幻灯片。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从一而终流水式”的教学模式,改用“模块”教学,将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分类,与课文相关的文字进行对照学习,由此学生不仅通过图片具体地了解了荔枝的形态、习性、历史等知识,还从课外资料的讨论中积极思考,发现“习性-种植-品种-销售”之间在商业经济中的相互关系,与现实生活挂钩不仅超越了课文学习本身,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交叉性、实用性。又如在讲授《游褒禅山记》与《登泰山记》前,让学生先上网查阅有关两山的具体地理位置与环境,根据课文里的描写,勾勒出简要游踪图,在讲解课文时,进行现场展示,看看谁画得最准确、美观。再如《鸿门宴》一课,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背景史实与传说故事,在课堂上按角色进行叙述、表演。最后根据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和课堂发言的情况,进行适当分数的奖励,并将之纳入“成绩考核”体系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锻炼。

3 阅读的网络化

古人云:“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陈金明先生就曾强调过:“在互联网这个最大的信息载体进入社会后,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成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分子,他就必须阅读――及早学会网上阅读。”教材毕竟有一个比较长的更新周期,但网络却不同,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华章,尽收眼底,是语文教材的有机延伸和无限补充。所以笔者定期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图书网站,并推荐网上的一些好书、好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后,笔者先让学生上网阅读有关《虞美人》的赏析文章,有一位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发现了一首《虞美人致萨达姆》的打油诗,说的是人们对当时伊拉克战争的看法:枪林弹雨何时了,战事知多少。巴城昨夜又遭袭,伊国不堪回首沙漠中。精锐之师应犹在,只是格局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管石油向西流。当这个学生在课上一念,大家听完后不仅从形式上理解什么是“词牌名”,而且从内容上有一种“古诗新作”的新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部分学生进行了类似的“仿作”,以抒发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感想。

有时相关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也能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归纳,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教授《药》时,课后让学生上网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以加深对“国民愚性”的理解。教授《过秦论》时,让学生上网阅读《六国论》,思考强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教授《祝福》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分析鲁迅笔下的其他女性形象,体会旧礼教与社会吃人的本质等等。

4 口语交流的网络化

传统教学中,偏重于“听、读、写”,“说”往往被忽略,造成“高分口吃”现象。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语文教材改革中,逐渐增加了许多“口语”训练单元,有“介绍、演讲、采访、评析、主持、质疑、辩论、研讨”等模块。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没有“语文听力和口试”这一项,所以教师对口语训练的授课时数安排不多,引导泛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平平。而现实是,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社会的成员,学习、生活都需要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说会道”,怎么融入集体,怎么真正进入社会?

我们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越是贴近生活的人和事,越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例如《学生当众放屁罚五元》在《北京娱乐信报》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网评如潮。于是我便在课前将学生分组,正方观点:好习惯是严管出来的。反方观点:谁在剥夺学生的生理权利。然后要求学生上网浏览这则新闻的具体内容并搜集相关评论准备辩论。在课堂上,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古今中外,名家例言,无所不有,辩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也从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作品浅薄,无聊,低俗,虚假,矫情,是电子化时代的语言垃圾。也有人认为它经典,说它是网络文学的“旗子”,誉它为“开山鼻祖”。笔者认为,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禁读反而适得其反,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读,更要让学生议!通过“议”,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因为阅读之后

的讨论和交流,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质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信息价值判断能力,积累文化底蕴。通过这样的口语训练,既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口才,学生很显然也自信了许多。

5 写作的网络化

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布置完题目,学生在下面咬笔杆子憋文字。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受环境和年龄所限,城市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户外生活,作起文章很可能成无源之水,由此他们对作文就会产生害怕和抵触情绪。如蒲公英本是极不起眼的植物,作文课上,教师可利用网络迅速搜集冰心的散文《蒲公英》,也可播放日本作家壶井荣《蒲公英》的录音,学生知道了蒲公英既可以是平凡的英雄,也可以是战争中苦难日子的象征。学生会发现:原来生命的意义可以有这么多的诠释。这就大大的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也在逐步地形成。

又以“非典”话题作文为例,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要求同学上网收集一些有关“非典”的小知识,了解“非典”疫情,浏览有关医护人员忘我奉献精神的报道。然后在课堂上顺势播放《非典人生》,看着画面,听着医护人员的感人的话语,动情处,有的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使他们产生了想对医护人员表达敬意的需要。在有了表达的愿望后,同学们开始提笔写下了心中的感激、祝福与赞美。

有时学生在课外产生萌发写随笔的念头,有的学生想交流自己比较隐私的想法,所以笔者便创建私人邮箱与班级公共聊天室,学生可以将他们的文档发送到电子邮件中进行修改、交流,这个过程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教师几句真挚的评语,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有利的。对于写作程度较好的学生,便鼓励通过班级网页或校园网上传,也可向刊物投稿,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填鸭”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上一篇:浅谈考前动员的心理影响与规避作弊 下一篇:改善课堂教学,培养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