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要有循环思维

时间:2022-02-08 07:37:01

“转方式”要有循环思维

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从改变经济循环入手,使经济运行中的非良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从短期来看,当前的发展方式使国民经济失衡,实现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加大,发展后劲衰减,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下降。这种状况是在年复一年的经济循环中形成的。不言而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改变经济循环入手,使经济运行中的非良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现行发展方式中有哪些非良性循环呢?

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循环。从整个社会来看,有两类生产: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二者是互为条件的,处于一种循环状态。这种循环既可以处于良性状态,也可以处于恶性状态,其决定的因素是消费。消费衔接上述两种生产,既是物质财富生产或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同时也是人的生产,或是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但人的生产状况最终决定了物的生产,也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就此看,消费率不断下滑使我国的上述两类生产处于恶性循环状态,经济的脆弱性在积累,可持续风险在不断加大。

投资与分配的循环。投资形成资本,而资本是要参与分配的。在国民经济中投资的份额越大,意味着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也越大。这是利润比重上升、工资比重下降的重要宏观条件。在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来推动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差距也就会相应地拉大。尽管从短期看,投资增加,增加了就业岗位,似乎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但这是有条件的,是有临界点的,否则投资和分配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长期的高投资率与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相互推进,陷入自我循环态。分配差距拉大是导致高储蓄的基本成因,高储蓄现实地支撑了高投资,而高投资通过财产性收入的分配又进一步地拉大了分配差距,所谓“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最终是通过投资来实现的。我国的高投资率与分配差距在世界上均足以名列前茅,二者同时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种自我循环状态若继续下去,就会走向反面,投资下降,经济滑坡,而分配差距却不会缩小,最终可能落入“拉美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

投资与对外的循环。连续多年的高投资,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带来了GDP的高增长,但也形成了对能源和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潜在需求。这些年,在能源和资源方面对外部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原因即在于此。随着这种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能源和资源安全形势变得日益严峻。

同时,巨大产能带来的巨大产出无法被国内市场消化,只能对外寻求出路。消费率长期低下,国内消费市场相对狭小,在外部需求的引导下,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面向国外需求的生产部门。当为外部需求而生产的部门越来越大的时候,它对GDP增长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政府对此也就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地方政府,鼓励出口的各种优惠政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之一。一靠出口退税,二靠不完全成本,使出口企业即使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也能有利可图。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进入出口部门,使得出口增长长期保持高速度。

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从经济性质上看,投资与消费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这就像人体内部的两个不同脏器。但从一个整体来观察,二者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构成一种循环关系。作为社会需求,投资拉动的是投资品的生产,而消费拉动的是消费品的生产。从终极意义上看,投资品的生产最终是为消费品的生产服务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投资需求是消费引致的需求,消费最终决定了投资。消费不足,就要靠投资,刺激增长;增长中分配差距扩大,消费下滑,就越是要靠投资,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到一定临界点,最终将使消费、投资都陷入萎缩状态,使经济增长停滞。

(作者系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篇:身残志坚,养猪奔上致富路 下一篇:浚县古庙会:万众欢娱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