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为薯业注入活力

时间:2022-02-07 09:30:34

科研为薯业注入活力

近些年来,贵州省一直坚持把马铃薯产业研究放在首位,以科研机构为依托,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在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品种选育方面初见成效。

科研体系健全

涉及领域广泛

目前,贵州省马铃薯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毕节市农科所、安顺市农科院、六盘水市农科院、威宁县农科所、盘县农科所六所机构。这些机构都专门配备了优秀人才来研究马铃薯产业,以安顺市农科院和毕节市农科所为例,安顺市农业科学院现有从事马铃薯研究的科技人员15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2人);技术力量较强,有组培实验室600,卧式高压锅2台,无菌净化工作台8台,PC板阳光大棚240,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扩繁大棚基地22亩,研究、试验示范基地100余亩。毕节市农科所目前有专门从事马铃薯科研与开发的专业团队成员4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1人,中初级技术人员32人(博士生1人、硕士研究生6人);50岁以下人员37人,占总人员数的92.5%。

此外,这些科研机构都配备了专业化的设施设备来进行马铃薯产业研究。

在毕节市农科所马铃薯综合科学实验室,记者看到,雪花制冰机、台式小型离心机、高压蒸汽灭菌器、生物显微镜及成像系、圆周振荡摇床、液氮容器贮存、霉菌培养箱、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小型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基因扩增仪等先进设备应有尽有。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实验室可初步对拥有的材料进行产量、抗病、抗虫等相关基因分子标记连锁的检测,用于对拥有材料产量、抗病、抗虫等特性的鉴定;可初步开展马铃薯主要致病菌如晚疫病等病原菌的筛选,并可接菌到马铃薯上以检测其致病性;可初步开展马铃薯单细胞培养,马铃薯花粉培养及染色体加倍实验及细胞融合实验并建立相关实验体系。

在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记者见到了雷尊国所长,他从事马铃薯产业研究多年,是马铃薯产业研究方面的专家。“我们所现在建立了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组培室、光照培养室、大棚温室等设施来保障马铃薯的科技研发,可以说,现在全省进行马铃薯产业研究的科研机构,都配备了这些设施,有了这样一个好的环境,马铃薯产业研究在贵州发展非常迅速。”雷尊国对记者说。

承接项目众多

科研成果显著

有了专业研发队伍,再配上先进的科研设施和设备,贵州的马铃薯产业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安顺市农科院以其强大的研发能力,承接了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贵州省财政厅下达的马铃薯专项项目(即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扩繁项目);国家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贵州省安顺市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贵州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黔中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及原种薯秋繁配套繁育技术集成研究”等重大项目。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也主持了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用马铃薯优质高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和“马铃薯多数高效种植及配套技术研究”。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贵州马铃薯产业研究快速发展,科研成果显著。

毕节市农科所截止2014年已育成品种7个(毕薯2号、毕薯3号、毕薯4号、毕薯5号、毕威薯1号、毕引1号、毕引2号),并通过贵州省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在省级以上刊物60余篇;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安顺市农科院依托马铃薯综合试验站,针对安顺市马铃薯品种少、栽培技术落后、病虫害防治技术差等开展了新品种比较试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出适合安顺市栽培的早、中、晚薯优良新品种11个,总结出适应黔中地区马铃薯抗病抗旱增产增效综合覆膜技术1套,在全市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通过抗病品种筛选、农艺措施研究、化学防治等技术研究,总结出适应黔中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1套。

盘县农科所也建立了四年制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突破性地改变了多年来没有正规繁种体系的状况,加快了品种的更新,使单产逐年上升,解决了一部分品种的退化问题,让农民不再自留自用、不再从高山换种,不再种食不分,减轻了病毒感染和品种退化现象,并向全县提供优质合格的脱毒马铃薯种薯。主要繁育推广的种植品种有合作88号、会-2号、威芋3号、米拉、洋人洋、鄂薯系列、1085等。

贵州省马铃薯产业近些年得到飞速发展,与当地政府部门重视马铃薯科技研发密不可分,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培育、新品种的推广等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加速了贵州马铃薯产业腾飞。

上一篇:有鹿的地方 下一篇:牧情快报 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