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浪潮”

时间:2022-02-07 08:23:15

[摘要] 人类作为群居的动物,由个体组成一个个行色各异的群体。《浪潮》采用了日记式的叙事手法,以文格尔的课程时间进行分段。叙事手法简洁,让观众清晰地看见一条从自由主义到独裁统治的捷径。揭示了“独裁”背后,让人恐惧的群体精神和大众心态。

[关键词]《浪潮》 乌合之众 群体精神 绝对精神 逃避自由

《浪潮》这部于2008年上映的德国电影是由美国作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原型是1967年的“第三浪潮”。它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所高中,教师Ron Jones在上课时为论证法西斯主义所具有的一种“吸引力”而参与当代史课程的学生们共同进行的一项实验,他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团结、集体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一个小型的德国纳粹组织,但事态的发展逐渐不受控制,Jones决心要终止这次运动。甘赛尔将此实验搬到银幕上,让观众体会到“世界离独裁只需五天”并非无稽之谈,而将“独裁”实现的不仅是发起者,群众/群体的力量才是关键。

一、群体精神

“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乌合之众》

人类是群居动物,孤立的个人在世间极难生存,于是孤立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能量体。因人多势众而产生的力量感,使人产生自己摆脱了卑微无能的幻觉,从而产生出一种“攻击性”的、无可匹敌的巨大能量。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具体地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群体的简单化思维方式,他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口号。

影片中,老师文格尔为了营造一个集体,在实验之初便提出 “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 的口号,这句简单的口号赋予了集体成员莫大的归属感和神圣感。

勒庞在书中还提到:纵火抢劫在个体中极少发生,但是当形成小团体时,他们毫无顾忌…… 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 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片中,性格内向寡言没有朋友的高中生蒂姆,他将大麻无条件的送给同学,以获得他人的关注与“友情”。并且令他想不到的是,一周后,他就有了一个集体,在集体中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强大的信念和领导者。集体的“力量”让性格胆小懦弱的他发生改变,最后在得知组织、信念破灭的时候,开枪杀人。

二、崇拜与绝对精神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有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住它,无论自然、上帝还是人,都不能。”

――《乌合之众》

勒庞根据观察得出,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因此,作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又有大众支持和拥护的领袖人物,博学多才之一方面,而强大持久的意志力才是获得大众认同的关键,且认同感越强力量越大。 影片中,文格尔先生作为“浪潮”的发起者,首先便在群体中建立起自己的领导地位:在第一天他便强调纪律,学生与自己(文格尔先生)交流始,言行举止都必需有礼貌,讲话要使用敬语,发言要举手起立。通过这种行为上强制性规定,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地位,文格尔先生在课堂上便对学生进行洗脑,他反复强调“纪律铸造力量”的口号,强调集体的团结与重要性。当人的注意力反复受到外界单调刺激时,意识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丧失一定的判断力的被催眠的状态。他会生出对这种刺激的强烈认同感。当学生们进入此催眠状态时,“文格尔先生是领导者”的暗示将轻易地灌输进学生们的意识中,这种暗示使他们对领导者的一切决定都深信不疑。 由此形成的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使“拥护者”们在仰慕的过程中夸大了自身的社会认知,将爱屋及乌的心态贯彻到底。如片中的蒂姆,他便是一个文格尔绝对拥护者,甚至提出要成为文格尔先生保镖的意愿,将文格尔先生的安全也纳入自己的责任中。

“人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能实现其人格、自由和权利,才有生命和存在的价值”。因此在捍卫组织的时候,可以心甘情愿的放弃生命,对于威胁到组织的人可以采取最为残忍的攻击,且以此为荣。此种绝对精神的律令也导致“浪潮”的狂热拥护者蒂姆在组织宣布解散的时候,枪击同学后饮弹自尽。

三、对自由的恐惧

“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 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和不重要(无意义)。 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 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和方向, 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个人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

――弗罗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用他那本著名的《逃避自由》得出了十分可怕的结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德国的数百万人民,渴望放弃自由的程度,不亚于其祖先渴望追求自由的程度,他们非但不要自由,而且想方设法逃避自由,还有数百万人民则是满不在乎,认为不值得为自由而斗争并作出牺牲”。

片中,有学生在一次课堂发言上感慨道:“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但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而当文格尔先要求学生们确定一个制服时,一个女生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后就不用每天早晨为决定穿什么衣服犯愁了。”

看似抱怨的几句台词,反映出的却是现代人具有的一种孤独、彷徨的精神状态。生活在现代民主的今天。摆脱外界束缚,获得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是,随之产生的孤独与彷徨在现代社会亦达到了高峰。孤独的个体由于强烈的不安,放弃个体的自由,放弃自身的完整,迫切地投身于权威,好让自己与强权相连,赢得安全感。弗罗姆将这种行为归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让人“放弃自身的独立,希望把自己与某个人或某种外物结合以获取自己所缺乏的力量”。 片中,“浪潮”这个有着诸多束缚,自由度很小的团体,却吸引着为数不少的一群人。以前经常逃课缺课的学生每天按时报道,以前性格放荡不羁的学生变得遵纪守法。此种改变并非是他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将被集体排斥在外,将会被孤立甚至是攻击。失去力量来源的恐惧,远远比失去自由更可怕。

四、警示

“你们还记得我曾经问过的问题吗,独裁统治是否会实现,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法西斯主义。我们自以为高人一等,比别人优秀,我们将所有反对我们的人排队在这个集体之外,我们伤害了他们,我不知道还将会发生多么严重的事情。我必须向你们所有人道歉,我们做得过火了。我做得过火了。这一切都结束了。”

――赖纳•文格尔

以上是格尔先生对这堂课做的结束词,但这个句号画上的同时带来的是血腥和牢狱之灾。此封闭式的结局很容易让人武断的得出结论,集权化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诸如战乱等特殊时期,集权所产生的威力要远大于民主,就像“乱世用重典”。历史上纳粹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客观的解决了德国当时的三大难题:失业、经济危机、社会福利,并且它使国家的凝聚力空前增强。这个带血的句号也许是导演想给大众的一个警示。人类以无数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民主与自由,却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就被抛弃,当自由失去方向时,它所带来的灾难或许更加可怕。在原事件中的实验一共进行了5天,并未发生死伤。而在电影中导演将实验延长至了7天,以血腥收场。或许在现实中,Ron Jones没有及时停止试验,时间的发展也许会像电影中那样可悲、残酷。同时,也向那些将此当做儿戏的年轻人敲个警钟。在游戏中的战争,武器只是玩具,生命可以漠视。因为游戏里死亡只是Game over,你可以无限的重生,而现实中的战争,生命仅有一次。

参考文献

[1]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 M ] 新世界出版社 2010

[2] 埃•弗洛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 [ M ] 工人出版社 1987年版

[3]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高觉敷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4] 李孟潮 《认同的概念――对弗洛伊德著作的概念研究》 [ M ]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5] 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 张典《理解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几个维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第21卷第3期 2009年3月 [7] 陈硕 《论法西斯主义的群众心理基础》[J] 法制与社会 2010年8月(下)

作者简介

王小月,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传播学院。

上一篇:《山居秋暝》赏析 下一篇:电影《色•戒》的叙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