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动机与动力

时间:2022-02-06 02:47:26

信息技术课程的动机与动力

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用技术课程,其技术操作与实践应用原本就应是一体的,并不能简单剥离对待。可是,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视野却为什么经常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与操作,或者说是在知识与技能之间左右摇摆呢?并往往由此催生出要么教条式的操作训练,要么形成虚假式的综合实践,致使技术偏离应用的现象严重。若要解析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不得不要面对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课程教学实施中的动机与动力。

如果把学习行为看成是在剥松子,就可以发现做事情的动机有时并不明确。剥松子的人也许是为了吃松子而主动去剥;也许只是听从别人命令在被动地剥。这其实就是有主动意识行为和无主动意识行为的区别。如果学习者把学习当作是无意识行为,只是照本宣科地背诵纯文字状态的“四书五经”,而不是欣赏其信息本质的内容,厉行其内涵的要义,那么其意义经由历史证明是无用且可怕的。当然或许也可能有一些很大的非本体的目标,比如得到上层主管――教师的肯定。同现在不少学生学习数理化仅是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赞赏与肯定一样,对大多数行为个体而言这样的动机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动力支持的。如果,一个人就是为了自己要吃松子,或者对松子里面的状况非常地好奇,这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获得与探索的欲望,那么做起来的动力必然就是具体且有成效。其实,现在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有尊重学习者个体意愿、激发自我学习动力的思想。

信息技术课程的动机与动力又在哪里呢?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从计算机这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技术领域而来,当初开设的目的性并不太具体――仅是为了普及计算机科技文化知识,在个人应用目的与意义上先天不足。所以,从早期的学编程序,到后来的学用软件,都是基于一种顺序的、单层的和被动学习的结构。学程序就是以语法与例题作为教学内容,学软件就以菜单功能作为学习进程。后来的任务驱动教法是想在学习目的与目标上有所改进,于是采取先提出任务后进行技术操作的步骤式教学,技术是明确了但模仿却加重了。基于实践活动的主题式教学,在目标上更宽泛些,但是在操作过程上却又虚化了许多,应用性强而技术指导性不足。所以,转来转去我们仍然很难确定一种既有动机又有动力的学习模式,而仍是在技术层面操作模仿和在信息主题层面泛化操作。

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非常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于是,兴趣、娱乐、考试、活动……一切手段都拿了出来。但是,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要针对技术课程本位,即其真实可用。而不能毫无节制地利用诸如“狼要吃兔子”、“凳子要转过来”此类的表层的“好玩”与“有趣”来错误地引导学生,否则动机的偏离会让学科不能深入。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技术引向生活应用,即要针对能改善生活、学习的技术去应用。不必动辄什么航天、环境这样的大事,而是就学生自己的读写爱好、数码生活等真正的需求入手,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技术、总结规律,让学习的动机与课程的动机由此变得更有实效。

动机产生之后,怎样让学生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知识技能更新与技术应用创新应是较好的动机来源之一。无论是谁,技术学习仅仅是一种过程式的认知与探索,不要把一节课和几节课的应用看得过重,有些综合实践活动的量规评价就是把人的长期发展割裂。一方面,学生阶段应用不是终极目标,也不可能有完全的技术掌握投入到应用中。另一方面,真正的技术掌握是要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与技术的自我更新,甚至是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形成的。所以,既不要想着把所有的技术都要教给学生,又不要想着要让学生每种技术都去躬行实践。主要是以典型的、核心的技术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创新欲望的同时产生绵绵不断的动力。这对学习数理化这样理论化较强的学科尚且如是,对于技术学科而言更是大有天地。即使是自己制作一款很蹩脚的软件,或是做一个不甚精美的图片……满足感与不满足感都会刺激学生产生真正的兴趣,形成更持久的动力。较按要求完成教师的任务,在各种各样的量规评价中取得佳绩要有效得多。一旦与更新、创新这样的自我发展沾上边,技术的学习将永无止境,并且也不需要面面俱到的照搬式学习,举一反三更不在话下。

实际上,应用与技术密切结合的优势就是动机与动力密切配合,会让课程内容的设计、学习方法的取舍、教与学的实施走上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苍山点题

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到技术与应用的剥离。当然,此处的技术是指软件操作层面的学习内容。可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却明显地存在着两种偏重:一种是重信息或者说重主题、重应用;另一种是重技术或者说重软件、重操作。另外,有些课堂范式在把课程动机异化――应用表面化、操作表层化,失去学科本体的价值,学生学习动机与动力深受影响。我们只好动用一些所谓的量规细化评价,以考试衡量等短期效益手段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变得日益被动,无助、无奈情绪开始滋生。可见,研究、探索、寻找基于学科本位、学生本体的学习动机与动力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上一篇:心中的信息技术课 下一篇:课程整合的核心:转变教学结构理论与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