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的视角解读《红字》

时间:2022-02-06 05:15:51

摘要:《红字》这部家喻户晓的小说作品是由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所著,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悲剧恋爱故事。1850年,该书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反响以及文学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该书不仅内容深邃、结构严谨、思想新颖,且应用的写作手法也极其独特,特别在语言的应用以及转换上,更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深厚的文笔功底以及出色的语言掌控能力。本文将结合该书的具体内容,从修辞视角对该书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读,将结合修辞的概念,分别从隐喻手法的使用、象征的充分表现这两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述,从而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含义以及写作手法。

关键词:修辞 《红字》 隐喻手法

引言

《红字》是由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所著,这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深刻的思想、新颖的创作以及多样化的语言特点而深受大家的喜爱,成为19世纪美国最受欢迎以及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作品,同时因为其独特的创作特点而成为美国长篇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更获得了“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品”的美誉。而霍桑本身也因为这部作品中对于象征主义手法的独特应用而获得“象征主义大师”的称号。随着《红字》销量的增加,研究者们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更涌现了大量解读《红字》的书刊,解读的方向也是各有千秋,有的从结构上进行解读,有的从思想上进行解读,还有的从创作的技巧方面进行解读,然而从语言视角解读的人却很少,因此,本文将从语言的视角对《红字》进行解读,从而让阅读者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与认识《红字》这部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品。

一、修辞的概念

修辞,文辞或者修饰文辞的意思。“修”指的是修饰,“辞”指的是言辞的意思。那么“修”与“辞”两个字放在一起指的就是修饰言辞的意思,也就是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采用多种语言手段进行的一种表达语言、传播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活动。随着文学的发展以及提升,越来越多的作家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进而使得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地生动形象,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一种朦胧、含蓄的印象。中文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而外文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明喻、隐喻、象征、对比、反衬、递进、省略、重复等等。在了解了修辞的基本概念以后,接下来,本文将主要介绍隐喻、象征这两种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

二、《红字》概述

《红字》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以及丈夫罗杰・奇林渥斯医生之间的一段悲剧爱情故事。年轻的海丝特嫁给了医生奇林渥斯,但他们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感情,结婚不久后,她和丈夫移居美国,在前往美国的路途中,她的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无奈之下,海丝特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往美国,到美国以后,因为生活的穷困以及生活的孤独,她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私通,并且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因此海丝特必须终身佩戴象征着耻辱的红字,并且要当着众人的面上台接受大家的审讯以及侮辱,但即便这样,海丝特还是没有说出丁梅斯代尔的名字,她宁愿一个人受耻辱,也不愿说出那个让她终身蒙受耻辱的男人的名字。

海丝特并没有因为这种屈辱的环境而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活,相反,她很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以刺绣为生,赚钱养活自己和女儿珠儿,她不但没有因为这些苦难而放弃生活或者是对生活多加怨恨,相反,她一直在采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常常用自己多余的收入去帮助那些比她更苦难、贫困的人们,还常常给穷人们无偿缝制衣服。面对海丝特所经历的一切,丁梅斯代尔心中虽然也很难过,但是他始终没有勇气站上刑台,去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过错,只是默默地缩在角落里,独守着惭愧与悔恨生活。

而此时,海丝特的丈夫却在暗地里默默地进行着他的复仇计划,他甚至做起了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医生。为了复仇,他从一个儒雅的学士变成了一个残忍狡诈的医生,他总是想尽办法去刺探丁梅斯代尔的内心,他甚至多次想方设法组织丁梅斯代尔站上刑台宣告自己的过错,他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丁梅斯代尔的灵魂,让他得到更多的心灵上的折磨,直至最终将丁梅斯代尔一步一步逼向死亡。

小说的最后,剧情似乎有所转变,我们看到了人性复苏的一面,海丝特因为总是无私地帮助别人而变成了被人尊敬的对象,虽然她的身上依旧印着那鲜红的红字,但那个字母A却由原来的Adultery(通奸)渐渐变成了Able(能干)、Admirable(可敬佩的)以及Angel(天使);而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也因为受不了惭愧的折磨而选择站上刑台,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过错,虽然在演讲结束以后他晕倒了,但是我们仍见到了他悔过的一面,就连海丝特的丈夫奇林渥斯也展现了善良的一面,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了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珠儿,这种人性的转变既给小说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又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一些安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言修辞视角下《红字》的写作特征

(一)隐喻的使用

在文章中,最具有隐喻标志的应该就是绞刑架了,随着小说的发展,绞刑架一次次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文章的开端部分,海丝特因为其偷吃禁果的行为而被罚到绞刑架上接受大家的责罚甚至是侮辱,然而面对着充满威慑力的绞刑架,海丝特并没有屈服,而是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勇敢以及坚强;第二次出现绞刑架是在文章的高潮部分,在海丝特之后站在绞刑架面前的是奇林渥斯,面对绞刑架上的奇林渥斯,大家更多看到的是他那丑陋的外表,然而实际上,绞刑架上的他还有一颗装满了复仇的心,同时,这一次绞刑架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四个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走向;最后一次登上绞刑架的是牧师丁梅斯代尔,随着这一次绞刑架的出现,文章也进入了结尾部分,而此时绞刑架似乎不再只是惩罚的代表,而变成了人性复苏的载体,丁梅斯代尔在绞刑架前终于承认了自己就是珠儿的父亲,而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点。

绞刑架分别出现在文章开端、高潮,以及结尾三个部分,一步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作者没有直接去叙述主人公的行为特点以及内心状态,而是借助绞刑架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们的不同特点,这种隐喻手法的应用给整个文章笼罩上一层含蓄之美以及朦胧之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

小说《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而独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红字A内涵的阐释时,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1.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在这一方面,作者用到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其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应该就是珠儿,珠儿本身是“错误、罪恶”的象征,同时她也是“爱”的象征,她象征着目前海丝特对她的爱,也象征着母亲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同时,在小说的结尾,珠儿还收到了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奇林渥斯的爱;对于海丝特来说,珠儿是“惩罚”,同时也是“勇敢”的象征,因为珠儿的存在,她必须终身佩戴红字A,但同样因为珠儿的存在,她竭尽全力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坚强了、勇敢了,才能让珠儿好好地生活下去;对于奇林渥斯来说,珠儿是“仇恨”的象征,虽然他很喜欢珠儿,但是珠儿的存在会让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海丝特对自己的背叛;对丁梅斯代尔来说,珠儿象征着“悔恨”,他悔恨为什么自己不够勇敢,不能站在绞刑架前大声地告诉大家,珠儿就是自己的女儿,自己就是珠儿的父亲。

2.自然环境方面

在文章中,作者使用大量的环境描写,表面上是在写自然环境,而实际上却是借助这些自然环境来象征人的一种思想感受。比如,在写到监狱时,我们感受到的是社会的黑暗以及人心的残酷,而在监狱门口盛开的那一朵娇艳的玫瑰却是象征着一种道德之美,因此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一种慰藉。还有上文提到的绞刑台,它既是惩罚的代表,同时也象征着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的复苏。霍桑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多处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在描写环境,实际上却是在借助环境描写人的内心特点以及社会的黑暗、残忍以及复杂。

3.对红字A的描写

文章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应该就是红字A了,在文章开始时,红字A(Adultery通奸)的出现代表着“耻辱”以及“惩罚”。然而随着小说的发展,红字A的象征意义是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女主人公海丝特坚强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她不抱怨、不沮丧、不放弃,相反,她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无私地、不求回报地帮助着身边的穷人,渐渐地,红字A变成了Able(能干的)、Admirable(令人钦佩的)以及Angel(天使)的象征。文章的结尾,在海丝特去世以后,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A jet of land, A red A word.”(一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这一次,红字A似乎象征着人们对于她美好的未来的期望。霍桑多次使用象征手法来描写红字A,既加深大家的印象,又照应文章的主题,同时也给小说的发展带来推动力以及给红字A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结语

精湛的文笔、深邃的主题、新颖的思想、严谨的结构使得《红字》获得了崇高的艺术成就,而这些艺术成就使得《红字》在艺术的长河中永远地沉淀下来,成为美国甚至是全世界小说历史上一面永屹不倒的旗帜,即使在千百年以后仍然受到广大读者们的一致喜爱。同时,该小说也成为众多研究家、评论家们研究以及评论的对象,几百年来,一代代的研究家们分别从主题、人物形象、思想以及结构等多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以及评价,本文主要从隐喻以及象征这两大手法角度进行品读,希望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希望能为大家进一步理解以及认识《红字》做出贡献。语

参考文献

[1]霍桑,熊玉鹏,姚乃强译.红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甘文平.惊奇的回归:《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3(03).

[3]任晓晋,魏玲.《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0(01).

上一篇:模糊限制语的言语交际和语用功能分析 下一篇: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