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时间:2022-02-05 07:01:54

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摘要]当前很多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富有个性的他们平常养成很多的坏习惯,如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融入一部分国学经典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在道德、习惯、语言能力和人文底蕴方面发生一些改观,以此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思想品质。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化素养;思想品质;国学经典

在面对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在中学应试教育还是占据学校主体地位的时候,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增加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铸就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美、能力全面的一代新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生的现状

现在的中职生,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的中专生,他们绝大部分是考不上高中或是成绩比较差的,有的甚至被父母逼到学校来的特别难管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讲究时尚新潮,不爱学习。他们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 孩子不听话。无基本礼节

由于他们从小很少受过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熏陶,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关系,他们被宠爱。在他们父母的眼里,自己是掌上明珠,所以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听话,礼节方面做得不够。

2 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

作为中职生,90%的学生多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学习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坐在课堂里,心不在焉,作业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

3 不会写作文。语言表达差

虽然从小就学习语文,很早就开始学写作文,但由于他们平常阅读少,掌握的词汇量少,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清,作文内容词不达意且字数很少,超过300字就大喊太多。写的很多是网络语言,不符合作文要求。

4 缺乏自信,做事易气馁

这些学生在中学时上的基本上是慢班,成绩不好,课堂上失败太多,所以在老师、父母、亲戚面前很没面子。学习成绩上欠缺的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失败。

5 迷恋网络游戏。自律性差

学习不认真,但他们是游戏高手,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的他们,经常光顾网吧、游戏厅,通过QQ和游戏来刺激和麻醉自己,他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抽烟、喝酒,甚至吸食。他们没有约束能力,往往刚刚答应的事情很快就忘了,“贪玩”是他们的共同爱好。

6 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

由于父母的溺爱,这些人都是在顺境中长大的,遇到困难时想到的就是父母的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独立生活缺少经验,穿衣零用攀比,有钱吃大餐,没钱饿肚子或吃泡面,自理能力很差。

二、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上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从古到今,国学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国学经典的摇篮中孕育,华夏儿女在“国学名句”吟诵中成长。国学经典教育就是学生的根基教育,打好根基,学好优良的传统文化,就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

1、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古人对德行修养相当重视。“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外在表现为品行的端正和纯洁。作为道德的根基――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中心就是要求弟子们要养成良好的品德,《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的“入则孝”一开始便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则弟”中的“称尊长,勿呼名”:“信”中的“凡出言,信为先”:“泛爱众”中的“凡是人,皆须爱”。《论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通过学习,学生一方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约束自己的不检点行为,在很多时候,德行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做人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有助于行为习惯的改良

大部分中职学生自律性差,对他们进行国学经典教学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朝起早,夜眠迟”,告诉学生要早起晚睡,认真刻苦学习;“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让学生清楚穿衣戴帽的礼仪要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能有攀比之风;“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作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专业学习、实训实践才是在校应该做的,那些歪门邪道之事应远离:“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为人诚实,做文明学生是中职生应尽职责。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要求出言谦恭有礼,知晓口为祸福之门(慎于言),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经过学习,让学生领悟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业的重要性,《弟子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三字经》:“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意思是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去背,还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地精进,才能熟记不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善学、善问”是学习的最好习惯。

4、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阅读是分不开的,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开展,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提升阅读古文的能力,拓展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开阔心胸,端正品德。

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利于学生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积累的。例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句子可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的――“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亦乐乎”、“言而有信”、“尽善尽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文质彬彬”、“学而不厌”、“发愤忘食”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正所谓“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在语感训练中所获得的大量语言材料积累储存起来,如此以期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美妙境地,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学习中华文化经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语文能力,长期以往切实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5、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深度思想,重振人文建设――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学生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志不立,无以成事。”我们应经常向孩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一定能勇于接受挑战,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人要有理想,才有目标,有了奋斗目标,才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树立一个崇高又正确的志向、理想、目标,显得非常重要,理想是指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教学,可以从道德、习惯、语言、人文底蕴等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健全人格,这样既加强了文化素养,又提升了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3]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4]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新编诸子集成[M],上海:中华书局,2008

上一篇:认清人,定好位,找准路 下一篇: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