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我问候“三毛”

时间:2022-02-05 06:55:56

代我问候“三毛”

我小时候也喜欢看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没想到有一年在北京的大街上真的见到了“三毛”,还给我们晚报发回了一篇报道。

这是1994年5月的事儿了。

三绺用胶水粘在一起的头发直立在青亮的头皮上,圆圆的脸上一对眼睛笑起来像月牙儿,他不是哪部影视剧里的演员,尽管我在长安街某著名影星开设的精品店旁边遇见他,影星们频频出入的地方。

那时,北京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王国”,修车摊恐怕也是世界上最多的。他摆了一个京城甚至全国独一无二的“三毛修车摊”,自然就成了新闻人物,图片刊登在北京的报纸上,那张剪报又自然成为他的“广告”。剪报就贴在写着摊名的一张硬壳马粪纸上,纸上还用浓浓的墨汁画了个三根头发的小人儿。

这就是“三毛”,来自安徽省含山县一个僻远山村的小伙子。

“三毛”14岁就到北京打工,7年里他什么活都干过,却都干不长,便选择了修自行车。接着又从满大街炒得火热的歌星明星包装中获取灵感,选择了和自己经历相近的“三毛”做形象,只是他这个三毛已经21岁了。

“三毛”告诉我,他已7年没有回老家。当年和家人怄气,一跺脚出了村口,发誓不混出个人样不回家。

我问怎样才算“混出个人样儿”呢?旁边一位等待修车的车主笑着插话:“那还不是穿上一身西服,揣上满口袋的钱回家呗。”

“三毛”停下手中的活计抬起头,大声说:“不是!我要让人看见我穿着一身破衣服也感觉是个城里人!”

他说,这里是个风口,换做别的人,冬天一起风就刮得不敢来摆摊了,可他即便手上冻出道道血口也照样出摊。他租的房子在京郊,每天早晨6点就踩着三轮车赶到这儿。

他说,因为他的车摊生意好,有位来京打工的同行看了眼红,想抢他的地盘,竟用菜刀把他的头砍了个豁口,缝了7针!他低下头,让我看白花花的刀印:“我满脸是血,躺在地上睁开眼睛,发现四周围了很多的人,一位阿姨把我扶上一辆出租车送到医院,还帮我交了300元医药费。我总记得她。”

“三毛”身边恐怕是世界上最汹涌的车流人流,人流中不时有熟悉他的行人和他打招呼。他仰起脸注视了一会儿车流人流,悄声对我说:“大姐,我挣多了钱就把我爸我妈接到北京来,城里人吃过的看过的,都让二老吃过看过,这就是我的理想。”

“笔者握别三毛满是油污的手,祝福他,祝福所有有梦的人儿。”这是1994年5月25日我从北京发回的稿件的最后一段。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三毛”,如今该有三十多岁了。我在媒体上搜索他的近况,未果。后来在网上偶尔看见有人说,他家在北京长安街复兴门一带,小时候曾见有个“三毛”在那里修自行车,他外出多年回到京城,又见到“三毛”,不过现在的他戴了一顶棒球帽,在和四个轮子打交道――擦汽车。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我采访过的那个安徽小伙子。如果你遇到“三毛”,请代我向他问好!

摘自《新华日报》

上一篇:四千个春天 下一篇:家父说,左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