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社区”老年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调查

时间:2022-02-04 10:42:06

关于“智慧社区”老年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调查

【摘 要】 先农坛社区是一个高龄社区,社区居民中约47%左右的人口为60岁以上老龄人口;是一个高知识人口社区,社区居民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口约占70%左右,其中还包括1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00余人具有副研究员以上职称;是一个高科技社区,医科院药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都坐落于此。本文以先农坛社区为例,通过一系列的走访及调查分析,总结出“智慧社区”老年知识分子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参与度不够;知识分子未发挥出其优势和特长;老年知识分子缺少发挥余热的平台等问题。基于调查分析,我们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智慧社区”老年知识分子人力资源配置最大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 “智慧社区” 老年知识分子 人力资源配置

一、研究背景

先农坛社区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的东南角,辖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1816户,约4721人。可以说,先农坛社区是一个高龄社区,社区居民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7%左右;它也是一个高知社区,社区居民中有70%以上具有大学学历,包括1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00余人具有副研究员以上职称;它还是一个高科技社区,医科院药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全都坐落于此。笔者发现,由于先农坛社区居民普遍为退休老年知识分子,但这些老年知识分子大多退休后就“闲置”在家,并且大多表现出愿意继续服务社会的意愿。于是本文以先农坛社区老年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对社区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和老年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二、关于“智慧社区”老年知识分子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1.参与度不够

从问卷结果中看出,大专及以上的高学历老人的社区服务参与度每月参与社区服务的频率在一次一下的占1/3,两次的占1/5,三次的占1/5,四次及以上的占4/15。我们将每月参加社会服务频率在四次及以上的设定为“频繁”,从数据中看出每月参与服务社会的频率为频繁的老年知识分子仅占4/15,还未达到总参与调研人数的1/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老年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参与度不够。

2.知识分子未发挥出其优势和特长

在服务社区每月一次及以下的高学历老人中,在被问到服务社区过程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时100%的老年人竟然都填了“否”。在对他们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些老年人普遍认为自己现在服务社区仅局限在打扫等简单的工作上,他们的知识甚至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发挥作用。作为老年知识分子,该群体本身在服务社会的心态和潜能方面都与普通老年人有所不同。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如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则能发挥其人力资源最大效用。

3.老年知识分子缺少发挥余热的平台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很多老年人很有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热情,但是社区或社会却不能提供给他们相应的平台去发挥余热。每年社区活动最大的就是一些宣传性的讲座,没有什么更大的活动或者更好的平台给予老年知识分子发挥其专长或者余热。

三、“智慧社区”老年知识分子人力资源配置最大化建议分析

1.加强沟通宣传

社区应加强社区与老年知识分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年纪较大的退休知识分子由于身体等原因虽不能参与实践性的社会服务活动,但是可以参与传授、讲座等方式将他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大家,帮助大家普及知识盒解决问题。就先农坛实际情况来说,药研所、动物研究所退休的教授、工作人员很多,可以开些健康养生课堂,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分享给大家解决健康问题。老年人和社区之间应该相互了解,经常沟通,才能提高老年知识分子的参与度。

2.老年人力资源配置最大化

社区应根据老年人自身的意愿、特长、学历等方面将老年人划分成不同小组,有的小组负责授课,有的负责宣传,有的负责卫生等等。将每个人都安排到合理的位置,让每个人都发挥最大效用,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最大化,才能防止出现老年人因无法发挥自己优势而参与度不高的现象,也能防止人力资源的浪费。

3.创建老年知识分子服务社会平台

成立老年人志愿者协会,扩大老年人服务的范围,将社区服务扩大为社会的无福,使老年人的服务不光局限于社区。这就需要社区与社会志愿群体、组织团体等联系,寻找可用的平台与机会。例如根据药物研究所退休老年知识分子的学科专长开展一个寻医问诊的活动,对于解决老年人一些身体疾病有积极意义。

4.为老年知识分子解决后顾之忧

有些老年知识分子因为家庭纠纷、照顾家人等家庭原因而不能参与社会活动,社区应及时为他们解决家庭纠纷等问题,解决老年知识分子参与社区服务的后顾之忧,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幸福指数,还可以提高老年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参与度。共同建设老年知识分子参与度高、活动丰富的“智慧社区”。

【参考文献】

[1] 袁康明.关于老年人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思考[R],中国社会管理论坛,2012.

[2] 王敏,李桂秀.老年志愿服务:投身公益追求老有所为[J],中国社会工作,2013.

[3] 李秋迪,左美云,何迎朝.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的模式和机制研究[N],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葛爽,性别:女,出生年月:1995.1.17

籍贯:安徽,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学院专业:经济职称:本科。第二作者:梁婷婷,性别:女,出生年月:1995.5.22籍贯:四川,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学院专业:经济,职称:本科。

上一篇:加快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 下一篇:关于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