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时间:2022-02-04 04:24:50

4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是否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分析诊断。方法 选择Af伴长R-R间期≥2.0s的住院患者42例,连续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统计2.0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42例心房颤动患者中长间期出现446次,最快心率96-189(平均140±2.5)次/分,最慢心率41-66(平均53±0.5)次/分,平均心率57-94(平均68.1±17.4))次/分,24小时最长R-R间期2.0-3.0s。结论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

【关键词】 心房颤动;R-R间期;动态心电图

在心电图常规检查中,心房颤动伴长R-R 间期的现象非常普遍,是否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争议。通过4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0s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心房颤动合 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问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患者42例,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心房颤动伴 长R-R间期≥2.0s。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6-79岁,平均(60.0±2.5)岁,显示为持续性Af20例,阵发性Af22例。所有患者作DCG前均未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所有患者作动态心电图前均未服用洋地黄类药物。

1.2 方法 使用美国生产的12 导联同步DCG分析仪。记录时间均从早晨7:00-8:00开始。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患者记录下不舒服的时间。然后对检测数据回放、分析。统计≥2.0s的长R-R间期发生时限,发生时间,次数及平均心室率等。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心房颤动的患者转复窦律后,再行常规心电图检查。

2 结果比对

42例患者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98-183(平均130±8.8)次/分,最慢心率46-63(平均50±4.5)次/分,平均心率 56-99(平均70±7.5)次/分,24小时最长R-R间期2.1-3.0s,共出现446次,其中白天66 次,夜间323次,心房颤动转复后38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1例在夜间偶见 Ⅱ度AVB。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92.1%)发生在夜 间10点至次日凌晨5点的睡眠状态。

3 讨论

既往有人将Af合并长R-R间期作为诊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标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进展,大部分的人认为单凭此点诊断是不科学的。随着DCG的普及,发现Af伴长R-R间期者明显增多,通过本组资料观察,Af合并长R-R间期明显与基本心率减慢有关。分析发生机制可能为①休息及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延长交界区的不应期,导致房室结的传导延缓,心室率下降,产生长R-R间期,故对心脏起保护作用。②最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心室率慢,房室结不应期长,隐匿传导多,导致R-R间期长。③长R-R间期受某些药物的影响,如洋地黄,钙拮抗剂,β-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增加交界区的传导阻滞,出现长R-R间期,停用药物或减少后,长间期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消失,因此,长间期的患者,如心室率不快,应尽量减少抑制传导的药物。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多为生理性的,在动态心电图中较常见,夜间睡眠状态时多见。合并二度或高度AVB较少见,不能轻易做出诊断。

心房颤动时出现的长间期是生理性阻滞抑或是病理性阻滞,不容易确定。我们不能放弃房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心电图诊断,也不能轻易做出诊断。国内外学者作过调查:认为长间歇与睡眠密切相关。人们深睡时心室率是最慢的,出现长间歇,睡醒后心室率加快,长间歇消失,再次入眠后心室率又减慢,长间歇再次出现。本组通过对10例持续性Af的患者在夜间记录DCG的同时,作心电示波亦证实这一观点。

国内有学者进行了Af伴长R-R间期患者转复窦律后的临床和心内电生理研究,证明心房颤动时出现的长间期并不诊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本文42例长间歇患者中,几乎没有明显气短、胸闷等症状,不能认为R-R间期延长有病理性Ⅱ度AVB的存在。另外,这次观察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时长间期发生频度与时间的关系与人体自主神经动态平衡的昼夜变化相一致,又一次证实R-R间期延长不一定是病理性Ⅱ度AVB。因此在房颤时诊断合并二度AVB应慎重,诊断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阻滞不易确定。建议:如果患者心电图在Af发作前后有持久性的Ⅱ度AVB,Af转复后有Ⅱ度AVB存在,心室率小于40-50次/min,患者有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可考虑作出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安装起搏器,避免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迷走神经性房颤[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0,9(1):51-52.

[2] 卢喜烈.现代动态心电图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62.

[3] 鲁端.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若干认识[J].心电学杂 志,2007,26(3):186-189.

[4] 吴稚华.69例动态心电图长R-R间距心电图及临床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6):41.

[5] 魏仁敏,官明德,尹作民,等.心血管内科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0-64.

上一篇:我国家族企业继承问题初探 下一篇:负压创面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