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医院之七月篇

时间:2022-02-04 03:59:00

花草医院之七月篇

一、五针松松梢螟

五针松在生长季节,新发的针芽有陆续枯萎、坏死现象,旺盛的芽(新枝)突然歪倒后就变成枯黄了,仔细检查枯黄了的歪倒芽处有溢出的松脂干白泡泡。该虫以幼虫蛀食松树主梢和侧梢,造成新梢秃顶和“扫帚头”,严重影响到五针松植株的正常生长,并破坏造型。其幼虫体长2cm~2.5cm,头部及前胸背板红褐色,胸、腹部灰褐色:体表有较多褐色毛片。腹部各节具4对毛片,背面两对较大,腹面两对较小。蛹长椭圆形,长1cm~1.5cm,黄褐色,腹末具块深褐色骨化狭条。卵椭圆形,长约0.8mm。初产黄白色,孵化前呈樱桃红色。

1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梢的蛀道内越冬,或在球果、枝条基部的伤口内越冬。3月下旬越冬幼虫转蛀梢径约1 Ocm的嫩梢,4月下旬幼虫成熟,向下蛀入距嫩梢O 3cm的二年生梢中化蛹。4月下旬至6月为越冬代成虫期,成虫白天静伏于梢头针叶基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多在被害枯梢或断梢口产卵。5月中旬出现第1代幼虫,初孵化幼虫迅速爬到旧虫道内隐蔽,取食旧虫道内的木屑等。4~5天后脱皮1次,从旧虫道内爬出,吐丝下垂,在植株上爬行到主梢或侧梢进行为害。为害时先啃食嫩皮,形成约指头大小的伤痕,被害处有松脂凝聚,以后蛀入髓心,蛀道长13cm~28cm,大多蛀害直径0.8cm~1cm的嫩梢,从梢的近中部蛀入。蛀孔圆形,蛀孔外粘附黄白色蛀屑。幼虫具迁移为害习性,从原被害梢转移到新梢为害。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8月初出现第2代幼虫,大部分在蛀梢中越冬,芽内外堆聚白色粒状蛀屑。以初龄幼虫在冬芽或中老龄幼虫在枯梢中越冬。

综合防治

①剪除枯梢。在10月下旬至来年3月中旬,于越冬幼虫出蛰前人工剪除被害干梢、虫果,集中烧毁、

②灯光诱杀成虫。5月上旬安装黑光灯,10月下旬收灯,不杀伤天敌,可兼治其它有趋光性的蛾类成虫。

③药物防治。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50%辛硫磷2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洒幼虫为害的新梢,药液能渗透干梢皮层,杀灭幼虫。

二、山茶花叶肿病

识别与成因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山荼、茶梅、油茶等嫩叶、嫩茎、新梢、花蕾、果实和叶柄。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色至红棕色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直径0.3cm~1.25cm的圆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浅黄褐色至暗红色£背面凸起,呈馒头状疱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红色至灰色粉末状物,后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缩形成褐色枯斑,四周边缘具一灰白色圈,似饼状,故又称山茶花饼病。发病严重时,一枚叶片上有数个至几十个明显的病斑,后干枯或形成溃疡。叶片中脉染病,病叶多呈扭曲或畸形、对折或呈不规则卷拢。叶柄、嫩茎染病,呈肿胀并扭曲态,严重时病部以上嫩梢枯死或折断。

该病由坏损外担菌引起,病斑上的白色粉状物,是其子实层,由很多个担子聚集而成。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活体上越冬或越夏,翌年5月上旬或秋天,均温15℃~20℃、相对湿度高于80%时,形成担孢子。担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嫩叶或新梢上,遇有水滴时孢子开始萌发,侵入组织经3~18天的潜育,形成新病斑,然后其上长出子实层。担孢子成熟后又飞散,进行多次侵染。气温31℃以上,连续光照4小时,担孢子生长发育受抑制,病害停滞。日照少、结露持续时间长,雾多、湿度大易发病:偏施、过施氮肥,修剪失度,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发病重。

综合防治

①施肥以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平衡。精l心养护,适时修剪,使新梢抽生期能避开发病盛期,减少发病诱因。

②发现少量病叶,及时将其剪去烧毁,同时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③在病害流行期,若天气预报又是连续阴雨天气,应立即喷洒20%的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20%的萎锈灵乳油1000倍液,或50%的甲・硫悬浮剂800倍液,或1:2:100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其中三唑酮乳油有效期长,使用一次即可。

三、报春花斑点病

此病主要为害报春花植株的叶片,发病般由植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病斑直径通常为3ram~4mm,褐色,此病发生严重时,病叶枯死,造成中下部大量叶片脱落。

该病由报春花柱格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据有关资料介绍,报春花的种子也可带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此病主要靠分生孢子随空气及雨水传播,生长季节再侵染频繁。在温暖多湿的天气和偏施氮肥的情形下,植株容易发病。一般7月开始发病,8~10月流行,秋凉后趋缓。

综合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包括选留比较抗病的单株采收种子;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尽量避免偏施氮肥。

②发现少量病叶及时将其剪去销毁,同时喷洒75%的百茵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止该病蔓延。

③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茵清可湿性粉剂加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

四、红花樘木日本纽绵蚧

日本纽绵蚧,在安徽、上海、福建、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均有发生,为害红花木、月季、合欢、蜡梅等花木,以若虫和雌成虫在寄主枝梢上刺吸汁液,造成枝条枯萎,影响生长。其雌成虫体长0.8cm,宽0.5cm,卵圆形或圆形,黄白色,体背有红褐色纵条,带有暗褐色斑点:背部隆起,呈半个豌豆形,背腹体壁柔软,膜质:老熟产卵时体背分泌蜜露,腹部慢慢产生白色卵囊,向后延伸,随着卵量增加卵囊向上弓起,逐渐形成扭曲的“n”形。卵囊长4cm~5cm,宽0.3cm左右。卵椭圆形,长约0.4mm,橙黄色,表面有蜡粉。若虫长椭圆形,长0.6mm,肉红色。

日本纽绵蚧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越冬期虫体较小且生长缓慢。翌年3月初开始活动,3月下旬虫体膨大,4月上旬隆起的雌成虫开始产卵,出现白色卵囊,平均每头雌成虫可产卵1000粒,多的可达1600多粒。5月上旬末若虫开始孵化,5月中旬进入孵化盛期。孵化的小若虫四处爬行,数小时后寻觅适宜的叶片或枝条固定取食。若虫主要寄生在2~3年生枝条及叶脉上;叶脉上的2龄若虫很快便转移到枝条上寄生。

综合防治

①在若虫孵化前,人工刮除卵囊销毁、

②若虫孵化盛期,用20%扫利乳油1500~2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50Q~3000倍液等喷杀。

五、杜鹃冠网蝽

识别与成因

杜鹃冠网蝽,在长江流域普遍发生,主要为害杜鹃类花木叶片。其成虫体长3.0mm~3.4mm,前胸背板发达,具网状花纹,黄褐色:前胸背板向前后延伸盖住头部及小盾片,翅膜质透明,翅脉暗褐色,前翅有网格状花纹,2翅重叠时可见一“X”形纹。卯长0.5mm,乳白色,香蕉状。若虫长2.0mm左右,暗褐色,前胸发达,翅芽明显,复眼红色、发达。

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以卵在叶片组织内越冬。每年4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1个世代约为28~30天:刚羽化的成虫呈白色,后变为黑褐色,翅上网脉逐渐显现,羽化2天后交尾,不久产卵于叶背主脉两侧的组织中,上覆有黑色胶状物。成、若虫在叶背群集为害,被害叶片正面形成灰白色斑点,排泄粪便致使叶片背面蒙上许多黄褐色污斑,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孕蕾开花及叶片观赏。

综合防治

①人工捕杀,利用其群集性,对人体又没有毒性,故少量盆栽杜鹃上发生该虫时,可用手捏杀。

②园艺措施,秋末清扫落叶,可消灭大量越冬虫源;选择无害虫苗木栽植,也可减少害虫的发生。

③保护天敌,杜鹃冠网蝽的天敌有草蛉、蜘蛛、蚂蚁等,一株盆栽杜鹃上有4~5头草蛉,即可明显降低虫口密度,不需防治。

④药剂防治,5月份在越冬成虫出现后和第一代若虫发生期,用10%氯氰菊酯乳油1()O()倍液、2.5%功夫乳油2500~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交替用药,也可每盆埋施5g左右3%呋喃丹,防效良好。

上一篇:昙花多次开花技术探讨 下一篇:丰花\香花型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