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名师风采 感受教学艺术

时间:2022-02-03 10:22:26

领略名师风采 感受教学艺术

寒假里,我拜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八位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特色,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抬起头、往下看,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用智慧搭建数学乐园、特显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使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教育路上全力以赴、一切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夏青峰老师;还有让学生在差异中成长、为学生所需而教的田立莉老师。品读着这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让我深深地领略到名师们的风采,感受到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更使我受益匪浅。

常态下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应该说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每次上公开课、研讨课时,我们都会精心准备,讨论教学设计,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不断地试讲―修改―试讲,这样的一节通过雕饰的课,教师讲得生动,学生学得热情高涨。然而,这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又能持续多久呢?平常所经历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常态课堂,我们不可能像公开课一样有那么长的时间准备。上一节公开课,下一节常态课,学生马上就问了:“老师,为什么不玩游戏?”“为什么不用电脑上课?”“为什么老师上一节课那么温柔,这节课却这么严肃?”这种现象在我们自己身上和身边都经常发生,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所以我非常同意刘可钦老师的观点,我们应该关注常态教学,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可是怎样才能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呢?课前我们认真备课,积极讨论教学案,课上学生也能积极发言、认真交流,可是为什么课后获得的效率这么低呢?再一次让我沉浸于反思当中。虽说刘老师的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刻意的套路,用的只是普通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媒介,那为什么她的课堂能使学生表现出思维的活跃、氛围的活泼?能给她的课堂带来鲜活的生命力?细读她的教学案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她的课堂虽朴素但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她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让每一个不敢发言的学生都能勇敢地站起来,她提倡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把教师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其次,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是一昧的听讲、模仿和练习,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丰富、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实践。而刘老师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就像俗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刘可钦老师的课堂语言、处理突发问题的教育机智以及在常态的教学中,她都能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教学方法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另外,在品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脑海中也经常浮现自己上课的情景,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教学中,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积极发言,不感兴趣,表达能力不强,经常这样那样地责怪学生,分析原因时,又往往把问题归结在学生身上,很少分析我们自身的原因。因此,我们该认真的反思在日常教学中,真的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吗?真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吗?为什么学生会不感兴趣?为什么学生会不愿发言?等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所改进,教学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读了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是这几句话:刘可钦老师说:“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田立莉老师说:“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收获着学生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收获;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夏青峰老师的“四个一点点”:每天比规定的多做一点点,每天比规定的做好一点点,每天比规定的做早一点点,每天比规定的做巧一点点;“三个永远”:永远以积极与热忱的心态来对待生活,永远以欣赏与感恩的心态来对待他人,永远以全力以赴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用这几句话时刻告诫自己,同时也以此作为我的奋斗目标、人生箴言。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实验小学)

上一篇:我的教学规划 下一篇:教学突发事件,可以这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