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LA大会Web 2.0研究问题解读

时间:2022-02-03 12:04:53

IFLA大会Web 2.0研究问题解读

[摘要]通过对2008年IFLA大会上Web 2.0研究所涉及到的最佳知识管理、书目控制共享、馆员职业取向、服务融合模式、技术封装趋势、战略发展计划六大问题进行解读,归纳出各国数字图书馆专家当下研究的观点及服务路径,试图全面寻找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2008年 IFLA大会 Web 2.0问题解读

[分类号]G250.7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信息服务领域,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时、随地、随心”获取信息的理念正成为数字图书馆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的最高境界。从目前发展趋势看,IFLA正日益注重“作为图书馆,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更清晰可见地展示许多良好的价值观作为图书馆的代表,并付诸行动”的理念,开始愈来愈多地关注在Web 2.0条件下数字图书馆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问题。

笔者借赴2008年IFLA大会宣读专业论文之际,考察了本次大会对于Web 2.0问题研究的情况,收集了本次大会对于Web 2.0问题研究的资料,以下对其主要内容作一解读。

1 强调web 2.0环境中的最佳知识管理

在2008年IFLA大会“图书馆与Web 2.0分会场”卫星会议上,与会代表重点围绕“知识管理――Web2.0环境中的最佳实践与学习”主题,讨论在Web 2.0环境下如何注重知识管理的创建、储存、共享和再使用等理论问题,希望在开放获取的环境下,重新组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使Web 2.0技术畅通无阻地延伸到图书馆系统内,对网络“微内容”进行导航资源整合及共享,最终在资源统一描述的基础上,通过Web 2.0开放平台对现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学科特性、出版物类型、首字母等进行统一导航、控制,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自定义的知识管理服务系统。

自由招贴论文方面,中国作者顾立平的招贴论文《利用社会软件管理用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空间――web 2.0环境下图书馆的新服务》介绍了数字图书馆员应用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对重点用户群体进行战略调研的情况,强调数字图书馆员与用户共享社会软件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尤其关注使用2.0工具的嵌入式数字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服务的嵌入式2.0用户两个实际问题。而加拿大Emily Gusba的招贴论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视角下的信息查找:传统环境下和web 2.0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利用与感知有用性的比较研究》,同样也描述了数字图书馆利用Web2.0传播信息的新动向,指出在改善工作流程、在联合目录中反映本馆馆藏、拓展合作单位、加强工作的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可以应用Web 2.0理念进行图书馆最佳知识的管理。

IFLA会议强调Web 2.0环境中的最佳知识管理,探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有现象,这也符合互联网“长尾”文化传播创新的理念,数字图书馆完全能够在更加宽泛的知识管理氛围内拓展服务,摆脱信息服务的“门户”役使,进而推动人类更精确地参与信息管理活动。

2 倡导Web 2.0环境中的书目控制共享

本次大会,世界代表在专设的2008―2009年“图书馆与Web 2.0讨论群组”上,围绕“共享书目数据的再利用与图书馆产品自由权限”问题进行了研讨,具体内容涉及到提倡数字图书馆应当得到所有的免费书目数据,所有的用户应当支持数字图书馆Web 2.0服务,数字图书馆界在Web 2.0的应用与研究基础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理念和实践成果等问题。讨论会上,Stephen Abram、Karen Calhoun、Sally McCallum和Patrick Peiffer 4位专家讲解了Web 2.0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渗透、融合、共享等理念,其中,Sally McCallum提出的建议极具学术内涵:①信息用户期望无缝连接元数据和内容,不论其来源于互联网何处;②在交换数据的过程中,信息产业必须引领数据共享模式的价值取向;③互联网所有的数据共享可以进一步探讨“微内容”的数据格式。

同样,在IFLA编目组的讨论中,主持人向大家展示了一份开放知识基金会(ONF)工作组的请愿书,强调所有书目数据应该是免费共享控制,用户的Web2.0互动服务参与将推动书目元数据的全面免费使用。论文方面,法国Philippe Canti6and和Anne―e61ine lam―botte的合作论文《建立一个国家书目的2.0系统,以方便与用户进行合作》,则谈到法国国家书目和Web2.0的同盟关系。另外,代表们还讨论了书目数据共享的成本、所有权、格式和互操作性等一系列概念性标准、框架和方法,其中“编目著录记录的规范要求”、“国际标准著录描述”、数字对象元数据报道等分类和标引领域的新发展值得关注。

倡导书目控制的共享,实质就是以Web 2.0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优化定位,充分发挥用户积极参与信息互动的“扩张力量”,通过用户“自组织”的结合来进行信息资源有序化控制共享。在这方面,IFLA书目控制组向与会者介绍了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基于WordPress的OPAC格式,该格式能把每条书目记录自动转为一个博客页面,具有动态的博客转换功能,进而随时对书目记录发表评论。当然,也有部分专家推荐使用亚马逊式的元数据格式,认为这种格式的元数据表达,除了图书馆常用的题名元素之外,还包括获取途径、版权信息、销量信息、流通量、获奖评论、标识符号、作者信息、博客关注、用户标签等信息元素,具有更广泛的“链接”属性,也值得推荐。

3 探讨Web 2.0环境中的馆员职业取向

IFLA探讨全体用户参与信息自由传播、快速流通的同时,意识到Web 2.0的应用会迅速提高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智商”,也深知数字图书馆个性化链接服务就是满足用户作为一种“主体”直接参与到“自组织”的定位,而参与这种定位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利用者,必将是属于“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本次大会有一些论文对相关问题有所关注。

来自加拿大Corinne Laverty的论文《图书馆员创造维基应用来掌管现实》,重点论述了数字图书馆为促进深层次信息服务应当运用各类Web 2.0工作方式来完成的理念,尤其希望同行们应用Wiki学习工具来促进知识和理念的表达。同样,来自新加坡Wun Han Chow的论文《运用博客、维基和电子邮件为一线图书馆员建立实时交互式学习的平台》,重点叙述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专家在线”在线交互式平台的电子邮件服务、博客和Wiki功能,这些功能服务根据不同的课题和学科设定讨论群,并随时跟踪其发展。另外,还有一些论文提及到要在馆际互借工作中辅以一个完整的Web 2.0指导思想,以帮助数字图书馆员强化现

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习新的工作技巧,提升他们对Web 2.0新兴服务和技术的了解程度。

显而易见,IFLA会议重视数字图书馆员Web 2.0职业取向的研究,开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审视数字图书馆员参与互联网“微内容”生成和传播的角色定位,以保证数字图书馆产生新的服务融合内容的同时,产生新一代数字图书馆员。代表们相信,数字图书馆员未来的服务价值和职业价值,一定会在IFLA倡导打破知识垄断、实现平等自由和知识共享的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

4 寻找Web 2.0环境中的服务融合模式

2008年IFLA各专业组上宣读的Web 2.0问题研究论文,有许多是服务应用的实例,这些个案经验的总结,注重Web 2.0技术的实施,意识到Web 2.0理念的引领,在探索如何在现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引进Web2.0技术,开发出适合用户特点的信息互动平台,从而形成数字图书馆员与用户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的服务模式,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来自加拿大Corinne Laverty的论文《信息素质设计模式:图书馆员对于维基形式服务的学习》,重点评估了e-Learning的Wiki教学系统。来自英国BobGlass的论文《使用Web 2.0技术为新兴LIS专业开发社区意识》,则通过近五年来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图书馆以Web 2.0为基础的战略实施,总结了以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发展作为这类“社区”的经验。

这次大会上笔者也向IFLA政府信息与官方出版物组提交了《政府信息资源RSS获取:中国自由职业者的数字化个人档案》论文,具体通过研究中国自由职业者利用RSS服务的个案情况,寻找通过简单的标题定制、链接定制接受政府信息与官方出版物(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的最新资料“Beta”推送、自定义网站推送、文献集合推送等服务形成个人档案,以完成个人信息空间集合扩展至更宽泛的空间共享,最终促进数字化个人档案空间的形成。

大量Web 2.0服务论文表明,数字图书馆正超越信息本体的“文献”属性,通过Web 2.0的“链接用户”行为不断地补充“赛博空间”服务功能。下一阶段,IF-LA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寻找一个在专业定制或者自动分析基础上的简单且动态的图书馆“Beta”服务体系,从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自组织”服务,使人们更加丰富和快捷的获取信息。

5 整合Web 2.0环境中的技术封装趋势

时至今日,由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广泛性和分散性,技术整合较之其他互联网服务仍有“惯性”的专业滞后现象存在,总体而言,数字图书馆的Web 2.0应用落后于其他互联网信息创新行业。由于技术封装的技术性较强,本次IFLA会议只有两篇论文有所涉及。塞尔维亚VesnaVuksan的论文《处于十字路口的图书馆与技术》专门介绍了贝尔格莱德市图书馆利用Web2.0程序和技术的情况。数字图书馆为了达到信息共享用户互动的目的,大量地开展博客形式的技术应用。而来自澳大利亚Roxanne missingham的论文《澳大利亚议会利用网络2.0的梦想与现实》重点探讨在澳大利亚国会议员和议会图书馆服务中实施Wiki推广的情况,目标在于形成多方位的澳大利亚图书馆虚拟空间实施以及个性化体验。

从本次会议的论文来看,未来IFLA技术封装整合还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通过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Web 2.0服务功能来完成封装则是基本思路,让“用户在特定的桌面工具条的个性定制服务中,通过其按纽和检索框链接到各种资源的服务接口,如电子书籍、学术期刊、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等的URLS进行组织集成,定制个性资源门户,提供某一或某批专业化服务网页”。

6 实施Web 2.0环境中的战略发展计划

近年来,IFLA在宣传与推广Web 2.0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动工作。2007年IFLA大会收录Web2.0相关研究论文已达8篇,而2008年IFIA大会主题是“图书馆无国界――实现全球航行”,本身就具有强烈的Web 2.0内涵实质。在战略发展计划方面,IFLA参考咨询服务组在2008-2009年战略计划中提出,要继续促进以获得和发展可持续用户为中心的参考信息服务,强调提供基于Web的全球专业论坛,以通过Web 2.0信息服务达到全方面信息共享。2008年,IFLA图书馆管理组也在战略计划中强调,全球图书馆协会计划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个Wiki作为一种收集更多信息,协调协会间的信息共享,Wiki将允许每个协会创造和保持自己的条目。

战略计划表明,IFLA正集中力量对Web 2.0研究进行宏观上的推进:IFLA会议关注Web 2.0理论,强调以开放获取为本质,突出数字图书馆“自组织”的信息配置功能,寻找数字图书馆自身Web 2.0话语体系,尽力做到与传统图书馆结合起来,树立更广泛的用户“信息权利”和“用户权利”观念;②IFLA会议参与Web 2.0实践,意在汇集一个各种数字资源的整合和“统一跨库”搜索利用路径,提供数字图书馆员、用户写入文本的平台,强调要适应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开发、需求决定图书馆未来走向,在提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形成可行的“自组织”组装流程,以揭示更多微内容信息,发挥强大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力量。

7 结语

总之,通过对2008年IFLA大会Web 2.0问题研究的解读表明,IFLA开始用一种开放融合的价值观来思考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通过信息服务“聚合”和“链接”理论与实践探讨,期望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时代的“宠儿”――Google、百度等数字化信息服务互相补充,互相共享,进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通过“搜索引擎+人工编辑”的双重萃取策略,将全球的开放获取原创信息内容抓取到数字图书馆信息空间之中,将其精华的内容提取出来,以独特的数字图书馆分类导航方式呈现给全体用户。

这样的进程,也许能说明这样一个认知内容:“数字图书馆将是知识价值的Web 2.0精神主体之一,数字图书馆将是知识管理的Web 2.0整合主体之一,数字图书馆是知识导航的Web 2.0互动主体之一”。

上一篇:近十年来国内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研究综述 下一篇:图书馆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