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意识流电影的影像风格

时间:2022-02-01 10:02:21

探析意识流电影的影像风格

[摘 要]意识流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首次运用到电影创作之后就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中大放异彩,随着第一部意识流影片《杨梅树下话当年》的诞生,其就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意识流影片被人们逐渐认可被欣赏,也先后出现了一大批十分有才气的电影人,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本文主要从影像风格方面分析意识流电影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电影史上一些经典的意识流影片佳作的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的分析,来初探意识流影片的影像风格。

[关键词] 意识流; 镜头特写; 画面处理

所谓的“意识流”最早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其中关于人类意识的阐释,他认为其并不是简单的片段衔接,而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的、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的,在人的思想中,过去的意识会和现在的意识交织融合,从而在主观感觉中形成具有现实性的时间感,类似于“河流”之类的可以流动的。从某一方面来说,甚至可以将之理解为意识的水流,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在西方语言理解中也将意识流称为内心独白。每个人都有意识流,思绪可以如河流般涌动,在内心深处激起浪花,无论是在文章写作中,还是在电影创作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都不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由于意识流手法独特的内心剖白以及时空跳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越来越多的意识流作品不断被创作,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手法在写作中被广泛运用,其中较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作家伍尔夫和海明威,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中,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以及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等,通过运用意识流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及观念,是世界文坛中的艳丽的奇葩,为后世之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后来意识流手法被逐渐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最先的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在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杨梅树下话当年》影片中出现,大胆而创新的情节设定、人物和情节的有机融合是影片成功的一大特色。这部电影至今仍被当成意识流影片的典型范例来研究,其主要讲述了一位老医学教授波尔格在其儿媳玛丽安的伴随下,驱车前往一所大学接受荣誉学位的路上之所见所闻以及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幻想。影片主要以人的潜意识为对象,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回忆、幻觉、梦境等,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在影片的最后,波尔格意识到自己以及人类的自私和孤独,因此渴求能够与周围的人们建立友好、互爱的亲切关系。

一、意识流电影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尽管每部影片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总能从中看出意识流类影片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对人物内心深入剖析。无论是在电影《广岛之恋》,还是电影《时时刻刻》,两部作品都深刻抓住了主人公的内在世界的描写,剖析了人物潜在的世界。在《广岛之恋》中,不仅运用大量优美、诗意化的讲解词和抒情化的语调来营造影片的气氛,同时影片中还充满了人物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是展现人物内在心理最直接、最坦诚地方式之一。导演雷乃积极发挥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思维,紧紧抓住了电影的细节刻画,同时把握了观众视听感觉的特性,将人物内心活动完美地展现在画面之中,为意识流电影之后的创作增添了新的方式。其次是对内容的扩充。当然,此处的扩充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容量加大,而是指无论是在故事情节、性格塑造、色彩语言,等等,都有一定的扩展。意识流影片往往是打破了传统时间、空间的格局,镜头可以随着人物意识所到之处随意地流转,同时对故事的叙述也并不是刻板地沿袭戏剧化叙事结构,因此给影片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一般叙事性电影所不能达到的。从意识流电影中大量出现的“闪回”镜头就可以看出意识流影片时空的无限性,画面的镜头剪辑往往是跟随人的潜意识无规律地切换和拼接在一块,从而赋予画面新的意义。

二、意识流影片的镜头艺术

电影艺术的美在于它对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感以及对生命的热情,在对电影的创作中不仅要追求内容,也要将形式与之并重。所谓的“内容”,实质是对艺术形象内在的意蕴,而“形式”则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两种对影片的氛围的塑造同等重要,形式作为内容的载体,在表现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以内容为基础的原则,还要追求画面的华丽感,而电影的深层含义、内涵则需要通过外化的形式来表现,才能使其表现为可视性、形象性,才有可能达到艺术与美的统一。

同样地,意识流电影更是电影艺术中的“艺术”,从其充满哲理性的故事情节可见一斑。那么在对意识流影片的创作时,故事内容的创作必不可少,但对影片的影像风格的塑造也同样重要,就好比演讲者优美的言辞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满堂喝彩”一样,影像风格的独具特色能够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在观众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三、影像风格

(一)感观印象

著名意识流大师阿仑?雷乃曾说:“我们要求观众不是从外部重建故事,而是和角色一起从内心经历它”,“现实永远不全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的,而是感觉和体察双重类型的混合”。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并不完全是演员在画面里如何深刻地表演,注重观众的参与度与感观印象同样重要。

通常,意识流影片的音乐表现与故事情节的融合十分恰当,能够使观众沉陷于影片所营造的音乐氛围,因感动而感动,完全沉醉于眼耳的所见所闻,从而带来视听上的极大的享受,造就一部不朽的意识流佳作,因而在意识流的影片中,背景音乐的搭配固不可少,但基于以影像为主要分析点的文本,则主要从影片画面带来的视觉感受和印象来评述意识流影片的影像风格。捷克电影导演贾恩?斯万克耶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除了方法之外它就是艺术的灵魂”,对于意识流影片来说,这也是十分必要的。意识流作品的画面一般创造得要么如诗一般的唯美、诗意,要么就如诗一般的宏大、震撼,抑或是如诗般神秘、紧张。

(二)影像画面交叠

意识流影片的画面大都是通过一些镜头地切换和再连接而组织形成的,因此在很多意识流的影片中,都会让人感觉到一种画面的支离破碎感,通过对这些支离破碎的画面的叠加,来表现电影的内在思想,透析出画面之下深刻的电影主题,从而达到刺激观众感观印象的目的。在很多意识流影片中,人物大多有着较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一般性、流畅性的画面则无法直接从画面中体现人物的潜意识世界,而通过画面的解析和交叠能够将人物内心的意识传递出来,给观众造成极大的震撼和真实感受。一般情况下,意识流影片影像破碎的表象之下是人物内心情感和意识的连贯。

上一篇:好莱坞黑叙事模式的嬗变 下一篇:《画皮Ⅱ》东方魔幻视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