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灌区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1-31 07:08:46

关于加强灌区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考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并且复杂的,本文以对农田灌区的工程建设进行研究,对相应的管理展开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灌区;工程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本文针对灌区建设及管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应当解决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目的在于保证灌区建设与节水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并且能发挥长效的机制。

二.灌区存在的问题

(1)工程老化,渠道渗漏严重。

(2)渠道淤积,导致干渠和支渠、分、斗、毛渠个别渠段过水能力不足。

(3)建筑物不配套,老化、沉陷、断裂、损坏严重。排洪闸泄洪能力、排洪渠过水能力不足,量水设施缺乏,放水设施配套标准低,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跑水、漏水严重。

(4)因边坡不稳,渠道出现滑坡、坍塌等。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灌区渠道过水能力和安全运行,灌区水利用系数较低,灌溉保证率低,工程的功能和效益明显下降。灌区灌溉面积逐年萎缩,灌区外新增围垦耕地因缺水而未能很好耕种。

三.灌区工程建设管理的不足

1.配套、岁修资金筹集难度较大,基建配套资金灌区内承担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配套资金的部分地区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大部分市、县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由于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加之受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影响,地方财政困难,有些地区工程配套资金到位较差。

灌区岁修经费主要包括灌区水费投入和受益地区用水户投劳。由于水费,特别是农业水费标准低,收缴困难,个别水管单位连日常工作都难以开展,就更别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工程维修改造。另一方面,由于受益地区用水户大多离所需投劳的工程地较远,组织施工队伍难度大,于是大多采取 “投劳折资”的方式进行用水户投劳结算。但由于“投劳折资”标准低,平均一个工日一至三元,难以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加之农村面临税费改革,“投劳折资”的经费也难以落实。

2.工程建设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已全部实行“三制”,但“三制”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如:都江堰灌区续扩建工程的监理现阶段还只履行了施工阶段质量监理,而不是工程全程监理。另一方面,监理合同的内容不规范,没有对监理工程师的责、权、利进行详细约定,这也限制了监理工程师在工地现场监理职能的发挥。

灌区各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工程内在质量的控制较好,但受传统思维影响,在工程外观形象控制上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渠系建筑物与渠道的衔接、新建渠道与原有渠道的衔接、弯道的施工放样和飞砂的处理,仍然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3.资料管理质量有待提高

个别工程施工单位资料管理人员和内部质量检测人员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对相应专业的规范和要求不熟悉,不能正确划分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所填写的质量检测数据不能反映工程真实情况,甚至有以设计数据代替质量检测数据的情况。

四.对策及建议

1.工程措施

为改变灌区落后面貌,提高灌区渠道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率,恢复输水能力,使东圳灌区能安全高效运行,满足灌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更高的需求, 2007年6月,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对东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进行立项,工程按照分期实施、分段整治的原则实施,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设任务,第三期正在紧张建设中。灌区渠系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灌区渠系运行状况和渠道输水条件,减少渗漏,恢复灌区渠道的输水能力,美化水利工程面貌,农业生产条件、水质条件、生态环境、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灌溉周期缩短,上下游用水比例趋于平衡,农业抗旱保丰收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2.非工程措施

(1)加强现有人员培训、教育。鼓励职工在实践中注重积累和提高自己,同时要研究制定吸引和稳定农田水利技术人员的良好政策。

(2)加大灌区田间渠系工程投入力度。灌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大,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灌溉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投资,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增加水利的公共财政投入,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支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设立农田水利工程专项维修经费,保障工程建后管护经费支出和经常性维修经费支出。政府应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步伐,提高设计标准,以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整体效益。

(3)改革农业水费收缴办法。各级财政应对农业水费予以适当补贴,工业生活供水水费应采取免税政策,反哺农业。政府应视水利工程为公益基础设施,确定农田水利为公益性工程,将农田水利工程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农田水利公益性工程成本支出财政补偿机制。

(4)加快推行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结合工程改造建设,加快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落实工程管理组织和人员,加强已建工程的管护,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保值、增值。农业灌溉工程的兴建和管理群众性很强,离不开农民投劳投资广泛参与,建议今后要继续推广开展灌区自主管理工作,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民主参与为主体,加快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组织化程度。划分好水管单位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工程管理范围,把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权下放移交给农民,落实管护责任制。加大对用水户协会的扶持培育,帮助其建设办公场所,配置必要设施,培训工作人员,协调解决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他们在农村基层水利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及技术能力。

(5)制定挤占农业灌溉水源补偿费用标准。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的应按1995年11月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5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及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办法6进行补偿。建议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测算办法中增加环境用水水费项目,水资源费应提取部分用于灌区农田水利工程节水改造。要制定积极的以工补农财政措施,协调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 工业生活用水挤占部分灌溉水源,可以通过调整供水水价,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减少对农业生产用水的影响。

(6)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执法保护。加强水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水土流失对水工程破坏事件。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应当事先征得水利管理单位论证、审查同意,造成损坏的,应按不低于原技术标准修复或者给予相应的经济赔偿。各建设单位要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环境保护,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负责治理因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7)重视田间排涝工程建设。将农田排涝工程列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调整灌排布局,加强对排涝沟渠开挖、疏浚和必要的护砌建设,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农田盐渍化。

(8)采用新技术支撑现代农田水利。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采用节水措施和新的工艺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制度,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提高水分生产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作物布局,适水适种,以经济最高为原则,充分发挥灌溉水量的经济效益。要利用蓄灌结合,充分利用雨水,计划用水,减少用水矛盾,减少高流量运行对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的损害。采用自动化测报系统,及时搜集灌区水雨情和土壤墒情,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减轻旱涝对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压力。

五.结束语

在农田水利的建筑工程当中,由于近年来其建筑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在建筑过程当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理念来积极求索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的良性机制。并逐步建立一个稳固、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刘磊《哈尔滨市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工程的必要性》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3)

[2] 李忠《五化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广西水利水电. 2010(03)

[3] 陈锋《东圳灌区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水利科技 2011-06-30期刊

[4] 孙野《浅谈灌区工程建设管理》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7-25期刊

[5] 杨勇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河南科技2013-04-15

[6] 王勇《潍坊市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研究》河海大学2005-12-01硕士

上一篇:钢塑复合管的施工工艺及应用前景 下一篇:浅谈水源热泵系统安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