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情境的中职教学内容的有效重构

时间:2022-01-31 05:11:34

基于职业情境的中职教学内容的有效重构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这表明,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诚然,任何一位在一般意义上称为合格的教师,都能将教学内容按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传授给学生,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匹配问题。

中职学校的教师更要从学生求知需要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处理,让课堂教学既满足企业需要又兼顾学生喜欢等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经验与技能,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一、中职学生生源现状和中职专业课教学内容特点

(一)中职学生生源状况

相比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学业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低水平、高分化”现象,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业水平较低,而且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在初中学习阶段是不受教师重视与欢迎的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无法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教学内容。这给中职课堂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带来了各种实际困难。当然,中职学生经过中考这一转折点,再加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在刚刚迈进高一年级的课堂之初,都希望改变自己原来的学习状态,并且决心在自己选择的专业里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但结果只有少数学生能坚持下来,而大部分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他们入学之初曾有的“信誓旦旦”,又重新恢复原来的状态。这其中有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能由衷地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所吸引,学习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若不及时加以调适,就会发展成为对学习不感兴趣、难以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直至最后放弃学业。

(二)中职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特点

职教新课程改革至今,中职专业教材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学科化、抽象化依然是教材的共同特征。学科化的结构导致课程内容过多、过全、过于系统化,而职业教育的教学有其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必须经得起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检验。在中职教学中,有很多人指责现行的教材抽象化程度太高、学科化特征太强,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但试想教材的形成过程,这些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行业的实践知识与能力要求,如果不进行加工提炼,怎么才能用文字、图片的形式浓缩成我们可以参照的样本(教材)呢?金华市教研室特级教师朱孝平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海水只有结晶成盐,才能储存。但我们生活中用盐的时候,不是取盐的结晶直接吃的,而是要重新将盐溶解于水再食用的。”这个比喻用在中职教材上是最贴切不过了。这样浓缩的、结晶式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教师直接把它用于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去学、怎么能够快乐地学?

二、职业情境对中职教学的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形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简单把知识经验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现场工作协调能力为主的应用性教育,中职教学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脱离职业岗位、技能项目而独立存在。中职教学过程中职业情境的研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或借助信息技术设计逼真、仿真环境和虚拟场景,将学生的学习置身于虚拟场景中进行真实的作业,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保证学生知识习得向真实情境迁移。

基于学生和现有教材的特点,教师必须面对现实,从教学准备阶段开始,科学合理地处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化的内容还原为行业实践,至少在模拟工作场景中进行教学,实现中职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向以实际任务为中心转变。

三、中职教师有效处理教材、重构教学内容的策略

一线的专业教师常常囿于他工作的环境与繁重的教学任务,对教材的处理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勇气不足、热情不够,认为编写教材是专家的事,提供教学内容是学校的事,而教师只需要“教教材”即可。现实的课堂教学已经充分说明如果我们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处理,那么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两个弊端:从过程来看,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吃力;从结果来看,学生所学与其将来从事的岗位能力需求脱节,无法适应行业实践的需要。

(一)将教学内容还原为社会生产实践,实现主动习得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决定了我们在教材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要明确胜任对应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或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强化实训实践,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真实的至少是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提升学生胜任相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其中,教师是一个疑问的制造者、问题的牵引者。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停留在识记状态,而是进入到思维发展的阶段。

(二)实施以职业行动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实现能力本位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再是判断职业教育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适当的唯一标准。行动导向教学有两个基本原则:为了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我们要尽可能地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问题以不断地发展原有的兴趣。行动导向教学过程要严格把握以下四个重要环节:确定任务要求,聚焦于学习者现有的主要学习障碍,确定小组的学习任务,寻找解决方法;小组合作作业,激发并联系学生原有经验,小组自行组织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行动和经历中进行学习;展示学习成果,以具体的工作产品来表现学习成果,深入讨论完成工作产品的过程;反思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展示来评价学习结果,检查并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使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新的经验重新组合,形成行动能力。这样的知识习得过程是在相互合作中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融入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学会分工、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竞争。基于职业情境的行动导向教学,教学目标调整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获得工作直接经验,因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为系统。

(三)借助教学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实训过程,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任务为驱动,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教学进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是每一位中职专业课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紧迫任务。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重构知识网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前,一部分专业教师已开始编制和使用具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彰显开放思维个性、促进全面素质提高等共性的“导学稿”,尝试以教学项目的具体任务为驱动,虚拟行业岗位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的尝试很具有现实意义。 ■

上一篇:幼儿园晨间接待之我见 下一篇:还给“留守儿童”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