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没有休止符

时间:2022-01-31 04:07:19

“我们特别喜欢上孙老师的课,虽然化学课几乎都是安排在下午,但是我们都不会感觉到疲倦,因为上孙老师的课会让我们觉得很快乐,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我们学得很轻松,考试也很轻松。”学生们一说起孙秋玲就满脸带笑,语气中总带着满怀的热爱和钦佩。

52岁的孙秋玲是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参加工作32年里,尽管多次获得荣誉,但她一直比较低调。而学生、同事们一提到她就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她都从未轻易放弃过自己的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教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岗位上。

教书: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品位,不懈探求课程教学的艺术风格,以生命独有的审美个性驾驭风帆,驶达教学艺术的一个又一个理想港湾。

1984年7月,孙秋玲从天水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天水市秦州区公园中学任教,从此踏上了教育教学的征程。她工作积极负责,为人谦虚进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研究每一个学生,扎扎实实锤炼教学基本功,潜心学习各种资料、杂志上介绍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孜孜以求自己的教学艺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生是一种束缚,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因材施教,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也顺应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孙秋玲说,要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路子,需要一直探索和创新,永不退休。

孙秋玲的每一节课都以真实的化学为核心精心设置情境,从生活――自然界――实验室――科学――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是奇妙的、真实的,也是伸手可及的。一片树叶、一句诗词、一则史话、一个魔术、一串数据、一张图片、一段影像等等都可成为她情景创设的珍贵素材。她一般不是直白地讲解,而是展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角色,身临其境,像科学家那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每一个人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虚拟的角色,在虚拟的情景中进行着极有现实意义的探索。这里有着同龄人思维的启发,也有着前辈和后人智慧的碰撞,同学们学会表达自己,学会反思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孙秋玲说道。

在孙秋玲的课堂,不仅能感受到她扎实的教学功底,更能体味到她教学设计的精细与奇妙:严谨的学科逻辑、鲜活的生活实例、最新的科技进展、拾级而上的问题、生动直观的实验等达到了完美整合。

“上出一节好课,不难。把每一节课都上好,不易。”孙秋玲说道。为此,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是她一贯的做法。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她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搜索许多信息,与同事讨论、商榷,直到解决为止。为了一个理想的教学设计,她常常反复取舍,甚至彻夜不眠。教中调整,教后修改,改后再教。她是教学中的有心人,媒体新闻或日常身边的物品、事件,常常能被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她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产生不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孙秋玲还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探研之中,不管是从实验教学到习题教学,还是从自制教具到多媒体辅助教学,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试验中;不论是从传授知识到能力培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到化学探究方法的构建,科学精神到兴趣培养等非智力因素的探讨都能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前提和环境条件努力实践,细心挖掘,不断提炼,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续10年在秦州区中考中,她所教班级的化学成绩名列全市首位,多人多次获得了市上以级化学竞赛的奖励,她本人也被多次评为秦州区中考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

孙秋玲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天水市各个学校的注意,1996年她被时任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的校长李淳看中,“挖”到这所市直重点中学,并担任化学教研组组长,她又站在了本校毕业班风口浪尖,开始了新的征程。

工作环境虽改变,但敬业奉献之心依然执着,她又把满腔的热血倾注给所教班级的学生,用她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鲜明的教学风格滋润着逸夫学子,用她扎实的专业知识组织起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模块,开创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局面。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孙秋玲所带班的化学成绩连年名列天水市中考前茅,三十年来共有14位学生获全国化学竞赛国家级奖,50多位获省级奖,一百多位获市级奖,她本人先后有三次获得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8次获得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奖。她对课堂教学境界不懈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独特风格逐渐凸显出来。1999年获全市多媒体电教课一等奖,2001年分别获市、省初中化学优质课一、二等奖。2001年9月获得了天水市“园丁奖”的称号,2001年被确定为甘肃省骨干教师。

育人: 把自己当作泥土,让学生踩出一条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种在自己心田的禾苗,用爱心化合分解遇到的难题,引领他们乘着理想的翅膀翱翔。

在学生眼里,孙秋玲是可以诉说心里话的良师益友,能呵护他们,让他们分享温馨母爱的孙妈。学生们尊重她,是因为她的质朴无华。孙秋玲平日不善言辞,但每到学生中间,就总有说不完的话语。有一位她教过的学生说:“和父母亲相处,我觉得有代沟,但和与父母同龄的孙老师相处,却没有代沟。”正因为如此,教过或没教过的学生,在校或已毕业的学生,每每提起她都是那样亲切,提起她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尊敬和喜爱。

孙秋玲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她从不因学生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的差异而歧视谁、偏爱谁。对待特困生,她总是特别的留心,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呵护。

孙秋玲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作为天职,始终把自己当作泥土,让学生踩出一条路来。她像一个画师,把每一个策划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人感觉既恰到好处,又天衣无缝。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走进春天,拥抱自然” 的远足拉练,孙秋玲在活动场里把孩子们分成四组,将场地分成了四块,让学生捡垃圾,捡完后又带他们顺流而下在小河里玩水。小河边有游客丢弃的垃圾,有些腐烂,臭气难闻,大部分同学捂着鼻子往下走,一只死老鼠仰面躺在小河里。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是一条可怜的小河”、“我是一条肮脏的小河”、“我是一条不受人欢迎的小河!”她抓住时机问学生:“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小河变成这样吗?”“孩子们,我们的家园是这样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就这样给学生上了一堂生活劳动课,更是一堂德育课。

还有一回,开学不久,她走进教室,环视教室一圈,发现第一排的王熙(化名)不在,等到早读过后,还不见他的踪影,是生病还是逃学?她给家长拨起电话,十一点家长的电话来了,告诉她原来孩子在网吧里。在询问原因、说服教育之后,孙秋玲让王熙的爸爸写了个病假条,让他下午来学校。下午一进教室孙秋玲就看见了第一排的他。从此之后,这个学生再也没有逃过课,一张特殊的请假条帮助了这个学生,让他步入正常的学习过程中去。

孙秋玲不仅有着父亲般的威严,更具有母亲的善良、慈爱,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光里,她始终沉浸在愉悦欢乐之中,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有时心花怒放,有时热泪盈眶,有时欢呼雀跃……

孙秋玲曾有个创意,那就是建立班级留言册。就在留言册诞生当天,张翔跑过来跟她说:“老师,我不想再跟王鑫同桌了。”王鑫是班里有名的“捣蛋鬼”,但孙秋玲对其学习状态百分之百的欣赏,于是,她在班级留言册上写道:“王鑫,希望你不要再‘欺负’张翔,否则我跟你没完!”放学后,王鑫走到讲台翻开留言册,看见班主任他赶忙将留言册遮起来说:“老师,我在给你写留言。”王鑫走后,孙秋玲打开留言册,一行字特别醒目:“老师,你在家里如果不好好看书,我也跟你没完!”于是她又在他的话下面写道:“好的,我一定听你的话,每天晚上看书到 11 点半。要不,我们比赛?”

在班级留言册上,她更加懂得了教育就是要与学生交朋友。这种方法也投影到了评教评学的学生(对老师)寄语中:“你是一位美丽、沉稳的女教师,我们的孙妈,把我们各个方面都管理得很好,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坚守:一个教师上好一节课容易,但上好每一节课却不容易;做一辈子教师容易,但做一辈子让学生尊重的好教师却不容易。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学无止境的态度,凭借的是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

孙秋玲常常说:“如果命运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教育,因为,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同时净化自己的灵魂。选择教育,奉献爱就没有休止符,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献身教育,就是享受人生。”

与其说孙秋玲在教学一线坚守了32个春秋,不如说她在事业的平台上奋蹄扬鞭,默默地奉献着,不断地追求着,完美地书写着自己的教育人生。

在学校领导眼中,孙秋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孙秋玲不仅教学经验丰富,30多年来,除了个人在专业方面获得的的荣誉外,而且带出来的学生也屡获大奖。

在同事眼中,孙秋玲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拼命三郎”,是“教学救火队员”。在同事中是老师的老师,她豁达、充满爱的胸襟和谦虚的品格倍受称道。

她担任班主任,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同时任学校理化组教研组长,可是当化学组老师因病请假时,她总会替补上去。一位老师因车祸请假一个月时,她迎难而上,既带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又带三个班的课,有的老师看到她疲惫的样子说歇下来吧,她只是说,人在难处帮帮忙吧。同组一位女教师做手术,该班的化学课又没人上了,她一带就是两个月。

在母亲眼里,孙秋玲是不能离开视线的“小精灵”。同事都知道,这并不是因为她是母亲的掌上明珠,而是她的老父亲2003年患胃癌去世后,身患抑郁症的母亲越来越严重,只要她不在眼前,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就会到处找她。可她所任的初中化学年年都是毕业班,一节课也不能耽搁,在她的心里也耽搁不起,无可奈之际,她带母亲到学校,在她上课时,委托同事与老人聊一聊,主要是看护老人不要影响她上课。尽管如此,不幸还是降临到她的头上,2008年5月的一天,她在学校上课,噩耗传来,母亲跳楼自杀……

母亲的“一七纸”刚刚烧过,她信步来到天水籍河边散步,路边的柳绿风清,油菜花烂漫,可驱赶不走她心头的雾霾,她陷入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之中。就在这时,一条学生发的短信滚烫了她的心:“您把痛苦的泪水吞进去,再吐出来,便是一种最真实的微笑,您把沉重的默叹,尘封在记忆中,收拢起而又放开来,便是一种最动听的声音。您走在大山下,您走在花影里,您走进了夏的灿烂。人生苦短,岁月匆匆,能拥有您现在的财富,已算无悔了,可您又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山尖,也许这就是人生……”她知道,这是她被评为“全国化学优秀教师”的消息不胫而走。

这熟悉的声音、这真诚的祝福和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评价,像一股暖流拍打着孙秋玲的心岸。是啊,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能拥有这么多可爱的学生,她的人生知足矣!这就是她无法拒绝的良药,是她的精神支柱,星期一早上第一节课她又走进教室……

孙秋玲的教学成果,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精心培养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年轻教师队伍的无私指导和引路上。孙秋玲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年轻教师的成长。教学上特别注重对年轻教师言传身教,除了带头讲课,还坚持每周听一节年轻教师的课,每次年轻教师的公开课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她耐心细致地为他们指点、修改教学设计。她是化学组年轻教师的老大姐,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要想实现不跪着教书,必须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丰厚,智慧不凡,人格伟岸。而达到此境界最根本的方法除了实践、反思,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是青年教师陈雅丽作题为《不跪着教书》演讲的一幕。坐在评委席上的她,看到这位青年教师今天的表现,喜在心里。

孙秋玲说,“记得三年前陈雅丽刚进校时她第一次‘推门听课’,她还是那样的稚嫩,课后她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并指出了她的不足之处。”回到办公室里,这位年轻人悄悄地流下了眼泪。于是她找到陈雅丽谈话,并主动与陈雅丽结成“师带徒对子”,之后就一直跟踪帮助。

三年后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总结大会上,陈雅丽一次拿到了两项奖,“青年教师希望之星”、“教育教学质量奖”。五年后被评为天水市秦州区园丁奖,跨入了全市骨干教师的行列。

和陈雅丽一样,化学组经她指导的年轻教师有2人获全国化学竞赛国家级园丁奖,2人获天水市电教优质课二等奖,还集体完成了一项省级课题。

追梦:心中有个梦想,即使路途布满荆棘,也始终追梦不已。人生因追梦而精彩,不知疲倦的追梦,是她的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境界。

她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品位,不懈探求课程教学的艺术风格,以生命独有的审美个性驾驭风帆,驶达教学艺术的一个又一个理想港湾。

尽管孙秋玲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她仍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都不时撞击着她的思绪,这份焦灼不安来自于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和生活的强烈感受,更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回想过去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孙秋玲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讲得越来越多,对教材也越来越熟。然而面对自己越来越大的名气,面对组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面对学生和年轻教师期待的目光,她却常常深感知识日显陈旧、僵化,化学应该怎么教?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应走向哪里?

素质教育的思想给了她明确的回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精神为重点……”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文章、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以及社会科学的各类知识,积聚着沉淀于心底,眼前的路越来越明亮了。

“要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孙秋玲确立了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不仅研究教材,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她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对目前化学教学的反思联系起来,敢为人先,走探究学习之路,开始了课堂中的探究式学习试验。

一段时间过后,同行、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有了不同的反馈声音,可以说反对声远远大于肯定和鼓励。正在感到困惑和焦虑之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给了孙秋玲最大的鼓舞和支持。2002年12月参加了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新理念提倡的“三维目标”,确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她坚定了化学课堂走科学探究之路的信心,给予她坚持实践的动力,她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确立,不仅应在课堂内要坚持实践,而且要在课堂外有所延伸和拓展。她开创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先河,在化学实验室进行探究式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她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

2012年,孙秋玲参加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初中化学新课程教育教学研修培训,2013年参加了全国一线教师技能提升研修项目的培训。并于2005年作为甘肃省教育厅“中欧”基础教育项目送教下乡天水・陇南辅导小组中化学授课教师巡回讲课。

与此同时,孙秋玲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坚持遇到问题便寻找理论依据,查找原因,与学生交流,与同行交流,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流,记录心得,反刍研讨,撰写成心得体会的文章《不可忽视的小实验》《激活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相继在《中学化学教学教参》上发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问题的探究》《改革实验习题教学 强化学生化学创新实践能力》在国家级学会年会上交流获奖。同时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成为天水市教育界的一颗明亮星星,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科研单位的高度关注。

2007年,孙秋玲制作的课件《燃烧与灭火》获全市课件比赛一等奖; 2010年被聘为天水市初中化学优质课评选活动评委、天水市教育教学研究所兼职教研员; 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辛酸、荣誉在孙秋玲的心里都变为遥远的回忆,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是她的教学艺术人生,矢志不渝地寻梦、追梦是她生命亮点的写生,正如她说“我才52岁,还要继续创造生活的好时光,只要走进课堂我的笑容永远是那么青春、阳光、灿烂……”

上一篇:赏识教育的内涵及运用策略 下一篇:大学生数字阅读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