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幸福教育时

时间:2022-01-31 09:35:15

正是幸福教育时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让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渴望并追求幸福和自由是人的天性。

今年春节前后,“幸福”骤然成为神州大地上炙手可热的词汇。普通老百姓的拜年祝福、地方新任官员的幸福承诺、地方两会的“幸福指数”(据悉有23个省市在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幸福指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有关“幸福”话题的热议、各地媒体有关“幸福感”的讨论,尤其是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开年热播大戏就是《幸福来敲门》……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幸福”喧闹又绵绵。

幸福迅速在传递,背后肯定有逻辑。首先,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GDP已跃居全球第二。然而,国内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加上严重的腐败问题,人们要求公平正义的意愿,正是表达自身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其二,世界金融危机引起的我国国内物价上涨,已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质量,通胀预期让百姓的幸福感下降;其三,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吹响了国家发展方式重大转型的号角,政府决心在拉动内需中大幅增加民众福祉:其四,让大家共同富裕的改革开放终极承诺似应到了兑现的时候。一句话,人们普遍要求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发展的“蛋糕”,深度体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优越性的幸福愿望大为增强了。所有这些,正是“幸福”被热捧的社会内在逻辑,也是百姓针对政府和社会向度的幸福追求。

国之命,在人心:人之命,在福祉。

人人欲入幸福门,密码不知难进去。从幸福的个人向度讲,个人幸福的获得是需要智慧帮助的。我们知道,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主观心理体验,它蕴含着对某种生活和境遇的价值判断。百人百心、千人千面、主观客观、宏观微观、内在外在、此时彼时,一言以蔽之:对同一种事实状态是否幸福的判断,往往是歧义丛生、己见各执。那么。面对幸福追求,究意有无密码可找、逻辑可循7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有一句名言!“过去比未来拥有更多的未来。”当我们在找寻幸福和快乐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向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请教。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一个有关幸福和快乐的秘密。竟然藏在儒家经典《论语》的压卷之作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也幸福和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很幸福和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吗7更进一步理解,“学”和“习”是指向书本学习、向朋友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并包容别人。如此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幸福和快乐。这是有关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核心秘密――学习和实践,包容和理解。不仅如此,细心的人们还会发现,这里的三个反问句,实际暗合着形式逻辑的三个“三段论”,只是每个句子中省去了一个有关“智慧”(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的小前提。比如,引文第一句补整齐了即是说:智慧使人幸福和快乐。学习和实践使人获得智慧,所以,学习和实践本身就意味着幸福和快乐。欧文说,“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人,那么,从事学习和实践的劳动本身就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更让人兴奋和感佩的是,孔子还现身说法地指出,一个人只要努力学习,他的幸福和自由就会与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一同成长。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应当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怎样获得个人幸福与自由的密码和逻辑。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人的幸福就是人的自由和解放,它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是对必然世界的掌握和运用,幸福和自由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学习和实践离不开教育。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柏拉圈讲得更绝,“与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因此,学习和实践是通向幸福的不二法门,

推而广之,先哲们有关个人幸福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当今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不学习、不实践则无智慧、无创新;无智慧、无创新则无幸福、无自由。个人如此,家国亦应如此!

人是有幸福追求的高级动物。人的幸福既不能庸俗到纯物质,又不能超拔到纯精神。无论有关幸福的理解有多复杂、多迷乱,我们都应当坚信:大道至筒,一阴一阳;正义至善,一公一私;道德至上,一得~失;幸福至美。一虚一实。人生在世,幸福二宇!幸福何求?全在智慧:智慧何谓?明辨是非:智慧何来?唯有学习。

幸福逻辑,如此而已。

上一篇:浅析高校档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