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沃特:电影圈中的数字狂徒

时间:2022-01-30 12:45:01

刘沃特:电影圈中的数字狂徒

好学生,也可以很另类

诸位上学期间,只有那些招猫逗狗、爬树翻墙、将女生辫子钉到椅子上的坏学生才让老师头疼吗?NO。有一种“好学生”,老师视之为左膀右臂,仰仗他宠溺他,甚至,有三分害怕他,这种另类的好学生,比单纯瞎捣蛋的“坏学生”可更让老师头疼!

刘沃特无疑就是“另类好学生”的代表人物。他从小功课就拔尖,担任课代表,可不是只管收收同学作业本这等低级劳动,人家随时可以顶替老师站上讲台,给同学“传道授业解惑”!

课间闲暇与小朋友疯闹这种事与他无缘,老师早早就将他请到教研室,让他代自己批改作业、试卷,甚至虚心听取刘沃特对老师“教学上的改进”。不虚心行吗?

曾经就有一位英语老师,在刘沃特这里碰了一个大钉子!课堂上,沃特不断举手,纠正老师讲课时的语法错误,先生不断滴汗,四十五分钟下来,后背汗湿得能拧出二两盐分!为了“摆平”这个“问题学生”,老师不得已采取了怀柔政策,将自己从别的同学那里没收的小人书统统进贡给沃特――只有他上课时精力被小人书占着,老师才有信心在讲台上站下去。

顺风顺水地长大,沃特一直都是老师眼中“聪明、有个性、早熟”的另类小孩,但谁又知道他除了那些令师长头疼皱眉的举动,骨子里一直都是执着且认真的乖小孩呢。

上中学后功课紧了,一周只放一天假,而这珍贵的一天,沃特还心甘情愿拿出半天来上奥数班。那时,他热衷于数理化等学科,是真心喜欢,因为对世界好奇,他愿意牺牲别的孩子看电视踢足球的时间,一头钻进奇妙的科学海洋,去探究铁一般的客观规律。

大公司的鱼缸,盛不下自由鱼

高中毕业后,沃特顺利到英国读书,选择了他喜欢的电子计算机专业。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打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掺杂辛酸、自立、骄傲等复杂情绪的时髦。但和许多跑去打黑工、没日没夜洗盘子、做蛋炒饭的简单劳动不同,沃特选择的兼职是与自己专业挂钩的“数据分析”。

沃特当时念书的城市是英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他顺理成章投身于旅游业中。后来一毕业,就顺利在当地一家高档酒店谋到了一份“酒店预订”工作。

什么叫“预订”呢?通俗来讲,就是用计算机技术严格统计数据,根据预订的情况,去采购需要的物资,安排换洗床单、餐厅食物等,调度人手、采买物资、统筹安排,都得听从数据的指挥棒。

这份工作让沃特切身体会到数据的奇妙。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员工,与以往做预订的前辈因循守旧的方式不同,他更加灵活,尊重数据折射出的信息,透过数据分析,成功精准地选择那些对的,而不是贵的,不但为酒店节约了成本,还收到了更加优化的效果。

回国后,沃特先后在IBM、新浪及中国移动等大企业任职,这些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好公司,同样都给予了沃特优厚的待遇与不菲的薪酬,但他最终都选择了离去。跳槽,并不代表这些企业不够好,而是再好的公司,都无法达到沃特对技术储备的要求。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技术控”,如果在经济利益与技术发展之中必须二选一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沃特是研发新浪微博平台元老级的工程师,在微博平台获取数据时,其他人并不知道怎么合理存储数据,“内行”沃特却知道它背后的规律。

某天,他突然发现,原来在微博上讨论电影票房、明星八卦、新片情节的话题这么多啊。电影犹如一个奇妙的万花筒,从中可以折射出层出不穷的有趣景象,这让擅长数据分析的沃特渐渐明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做电影!

数字狂徒与艺术大师死磕,压力山大

沃特开创了自己的“科技王国”――新影数讯公司。他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挖掘与电影艺术完美对接。他谦虚地说自己虽选择做电影分析,但却是电影的门外汉,使他虔诚信奉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电影艺术,而是数字所揭示的真理。

沃特说他的预测不是算命,更非玄学,看似身处光鲜的电影圈中,但他所进行的工作却是外人难以理解的枯燥与单调。每天还未睁开眼,大批数据已浩浩荡荡涌进脑海:社交网络上的数字增长趋势,后台的系统测算结果,影片即时的宣传反馈情况……

如果他太过感性与唯心,会觉得一日复一日的“数据苦役”是绳索、是鞭子,对自己进行捆缚和鞭打,苦闷难言。幸好,沃特的世界里,从来不失理性。他在数据中找到了规律,看到了趋势。

2012年暑期档,中国诞生了有史以来首部票房超过七亿的华语电影《画皮2》,在电影上映三个月前,沃特便带领着新影数讯积极参与到影片的宣传造势活动中,负责以官方微博为核心的微博推广'同时通过对SNS数据的动态监控,及时反馈,不断对宣传策略给出调整建议。

《画皮2》使得沃特名声大噪,业内人士尊称他是“电影圈中的预测大师”、“艺术界的数字狂徒”,但当狂徒遭遇“艺术大师”时,受到的压力一点也不小。

那时,沃特预测了某部大片的票房成绩,但力挺此片导演的粉丝们不淡定了――什么“数字预测”嘛,我们心目中大师的力作哪里才值这点票房?不准不准!

粉丝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虽然“大师”没说什么,但粉丝在沃特微博铺天盖地地留言,其中那些过激而缺乏理性的话语,令刚一条微博就被“口水”淹没的沃特感到手足无措。

他委屈极了:自己从来没有说过“大师”不好啊。“大师”很好,但我是凭过硬的数据与强大逻辑说话嘛!

而网友们自觉分成两派,有力挺沃特“以科技说话,从事实为准绳”的,亦有支持“大师票房成绩不容小觑”的。那段时间,不夸张地说,沃特每晚都失眠,他受到了来自许多网友的质疑和批评,委屈与压力令他辗转反侧。

不过,幸好,再艰难的时刻,他都默默告诉自己: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没有错,相信科学没有错,向来要验证真理,都得经受残酷考验。否则,耶稣不会被钉在十字架上,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也不会被活活烧死了。

幸好,数据挖掘给了沃特公平的说话机会,该电影最后统计票房成绩,正是他曾“铁口神算”断言过的预计票房!他胜利了,成功捍卫了“数字狂徒”的信念与真理。

我很潮,走在影片前执行任务

压力和磨砺,使沃特迅速在电影圈中成熟并成名,更多的人认识到这样一个“票房精算师”,有人便问了:“嗨,他闲着没事开一个公司,专门来测票房啊,那有什么好玩的呢?”

答案当然不,将数据分析的结果反作用于商业行为,才是沃特创立新影数讯的初衷。

比如,他将直接面对投资方,为挑选怎样的演员甚至导演,给出数字上的建议。圈外人只要一听“挑演员”,立马条件反射般想到这是凭经验做事,犹如一个资深菜农知道从地里怎样挑出卖相最好、口味最正的蔬菜,一个有经验的导演也能凭借直觉选出演员。

而沃特设计的iFilm+解决了这个“选角可能偏向感性化”的问题――只要告诉他要找什么类型的角色,系统便会根据演员的外形,以及之前对类似角色的演绎效果给出匹配。历史参数和社交网络上的数据分析,是沃特iFilm+系统给出判断的基础。

沃特说自己的新影数讯是一个诚恳的“数据服务提供商”,通过深入分析用户行为,能为导演、制片人提供其作品的互联网口碑和舆情反馈,参与到电影前期的选角等行为,给予充分的策略建议。

他所设计的产品,是一个针对影视制作以及投资的决策建议平台,这个平台试图解决的,是影视制作企业和从业者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要的问题。通俗一点讲,就是“顺应大众需求,指导影视人拍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当然,有时沃特也会因为iFilm+平台预测的数据而百般纠结,这种时候一股发生在他十分看好并真心喜欢某位演员,但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却遗憾地发现这位演员的价值被远远高估了。而且这是主观意愿无法改变的事实,令沃特扼腕叹息而无能为力。

说到这里,他犹如上古的先哲,深深叹了一口气,流露出十分感性与孩子气的一面,但很快,他又振作精神,说即使有郁闷纠结,但他仍旧信奉“数字告知的真理”。

他改变不了客观现实,但至少能更加精益求精地完善iFilm+系统,使之更加精准成熟,有朝一日,成为电影制作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灯”!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不是所有青春都经得起荒废